“双减”背景下初三历史预习作业设计与课堂教学关系初探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授课体会

作者:admin 来源:本站 发布时间:2022-09-20 14:47:26 点击数:28949

初中19级历史组   杨建萍

原上海建平中学校长冯恩洪曾说:“教师有一个共同的特征,胸中有书,目中无人。”这里“目中无人”的真正含义是指什么呢?我认为是缺少“精准的学情分析”。“精准的学情分析”后,教师就会明白,一节45分钟的初三历史课,我们的教学设计首先要搞清解决了什么问题,布置什么样的作业,才能减轻学生过重的作业负担。“精准的学情分析”后,才能让老师把历史作业设计与有效的课堂教学完美地结合起来。在“双减”的大背景下,本文以“第二次世界大战”一课为例,就该课的历史作业设计及该课历史作业与课堂教学关系的一些拙思笨想诉于笔端,谈谈自己的教学实践与感受。

 一、学生在哪里?

初三学生历史课的新知识都需要老师来教吗?哪些知识是学过两年历史的初三学生能够掌握的?哪些是学生阅读了历史书就能收获的新知识?这些疑问我们都可以通过课前预习作业设计进行学情诊断,并让诊断学情的预习作业为我们的课堂教学指明方向,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例如,在学习“第二次世界大战”一课时,我设计了第一个预习作业——让学生以时间轴的形式画出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进程。对于初三的学生来说,在原有初二的历史学习方法基础上,通过阅读课本,大部分学生能以时间为线索,整理出历史事件的主要过程,如1939年9月1日德国闪击波兰,1941年12月7日日本偷袭珍珠港,1942年斯大林格勒战役爆发,1944年诺曼底登陆,1945年8月15日日本投降等重大事件。

通过批改学生交上来的预习作业,我明白了学情是什么,学生在哪里。在预习作业中,我发现学生存在两个主要问题。

一是同学们以时间顺序在简单地罗列事件,并没有明显地标注出来这些事件与本课第二次世界大战进程的关系。为了解决学生存在的这个问题,我对课堂教学进行了如下调整。课堂上先给出学生自己画的时间轴,让学生思考时间轴上的这些事件与第二次世界大战进程的关系,并在老师订正之后,让学生重新标注在自己画的时间轴上。例如,闪击波兰、英法对德宣战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的标志。(如下图)

(备注:红色字迹主要是有关第二次世界大战进程的相关表述,是学生在讲课之后添加的部分。)

二是通过阅读课本后,学生没有理解第二次世界大战开始的标志。因为在学生画的时间轴上,有的第一个时间是课本给的1937年的七七事变,还有的时间轴的第一个时间是1939年德国闪击波兰。这个预习结果说明学生自己通过阅读历史书没有掌握“德国闪击波兰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的标志” 这一知识点,这就需要老师在课堂教学中帮助学生去理解它。或者说,有关第二次世界大战开始的标志这一问题,需要老师结合不同的史学观点去答疑解惑。

第二次世界大战一课,我设计的第二个作业是观看视频《诺曼底登陆》。视频里讲述了德军士兵海恩· 塞弗罗的故事。1944年盟军诺曼底登陆那一天,他创造了一项惊人的历史纪录。塞弗罗一个人,9个小时里用光了12000发子弹,在当天可能造成了美军约3000-4200人的伤亡。二战后,他被人称做“奥马哈海滩之兽”。

通过观看老师提供的《诺曼底登陆》短视频,学生既能直观地感受到战争的残酷性,也能深刻地体会到如今迟暮之年的海恩·塞弗罗悔恨参加那场战争的原因了。同时,通过观看视频的预习作业,学生也能够轻松地了解诺曼底登陆的基本史实,自己学会该学的内容,这就为课堂上老师通过问题设计来实现把学生带到哪里节省了大量时间,学生也有了充裕的时间进行自主探究问题。

二、学生到哪里?

前苏联教育家维果茨基提出了“最近发展区”的理论,它对我们的教学实践到底有些什么启示呢?历史学科设计什么样的预习作业,课堂教学怎样来设计提问,才符合最近发展区理论呢?

所谓最近发展区,维果茨基的说法是学生的发展有两种水平:一种是学生的现有水平,指独立活动时所能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另一种是学生可能的发展水平,也就是通过教学所获得的潜力。教学就应着眼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为学生提供带有一定难度的思考,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其潜能,超越其现有水平而达到下一发展阶段的水平。可以说,这个理论是我们广大教师进行课堂教学设计的重要依据之一。那么,教师如何帮助学生到达最近发展区或下一发展区呢?我认为精心设计预习作业是有效途径之一。 根据精心设计的预习作业进行学情诊断,结合“最近发展区”理论,老师的课堂教学设问就有了目标。目标在哪里,学生就到哪里。

对于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课标要求是:知道第二次世界大战的主要进程,理解世界人民反法西斯战争的艰巨性。 通过分析课标,“知道”的内容是学生自己现有能力所能达到的水平,“理解” 的内容却是需要老师给予协助后可能达到的水平。而我给的协助就是设计预习作业,即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时间轴和视频《诺曼底登陆》这两个预习作业。

学生完成了两项预习作业之后,结合学生预习的情况,我在课堂上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结合视频《诺曼底登陆》,通过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进程,总结第二次世界大战的主要特点” 这个问题就设在学生最近发展区内,问题既不容易也不很难,多数学生跳一跳,是可以实现的目标。视频中,美军死亡人数多,登陆难,第二次世界大战进程6年,都说明了世界人民反法西斯战争艰巨性这一主要特点。学生实现了这个目标后,可以再给一个目标,学生可以继续思考“世界人民反法西斯战争为什么如此艰巨?”对这一问题,学生可以结合第一次世界大战所学内容进一步感悟理解。

为了培养学生历史解释的学科核心素养,结合预习作业中同学们对第二次世界大战开始标志的理解,本课课堂教学又设计了一个学生可以实现的目标,即引入史学界关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开始标志的不同观点,学生可以通过合作探究的方式,完成老师设计的问题。

(1)你赞同哪一观点,为什么?

(2)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起点为什么存在多种观点? (观点如下)

材料:关于第二次世界大战起点的各种观点如下:

----摘编自张海鹏《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宏观反思》等。

历史是记载和解释人类进程中历史事件的一门学科,历史是一种记载,历史也是一种解释。由于观念、立场、研究方法等的差异,不同的主体会对同一史料作出不同的解释和评价。课堂上选取第二次世界大战开始标志的多元观点,既符合“历史是一种解释”的学界共性认识,也教会学生站在他人的立场上看问题,这有助于学生深入理解史事本质,并养成开放、包容、发展的意识。

综上,我们都知道,初三的历史教学时间紧任务重,现阶段又要有效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过重的作业负担,那么如何处理好作业与课堂的关系至关重要。从本课预习作业设计及实施的结果来看,我认为,老师先进行预习作业设计后调整课堂教学的做法值得深入研究。因为承载学习内容、体现学习方式的预习作业是课堂教学的前延部分,教师可以通过设计预习作业引导学生开展自主学习,并在课堂上有针对性地帮助学生解决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这样,老师才能成为名副其实的“传道、授业、解惑”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