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游者》与我的历史教学

作者:admin 来源:本站 发布时间:2022-09-19 14:32:05 点击数:282


初中19级历史组  杨建萍

优秀的教师一定也是优秀的阅读者。教师阅读到底怎么读? 读书的意义何在?                   ——题记

《梦游者》是英国皇家钦定历史教授、剑桥大学现代欧洲历史教授克里斯托弗·克拉克编写的一部关于1914年欧洲如何走向“一战”的绝妙之作。BBC历史频道曾这样评价这本书:“没有谁对一战起源的分析能够超越这部权威作品了。”

丘吉尔说,“一战”史最有意思的部分是“一战”的开始,因为谁都不知道“一战”是怎么开始的。著名历史学家霍布斯鲍姆说:“自19148月至今,大家从未停止讨论‘一战’的起因。”而《梦游者》的作者克里斯托弗·克拉克借助卷帙浩繁的历史资料,再现了维也纳、柏林、圣彼得堡、巴黎、伦敦以及贝尔格莱德这些决策中心所发生的事情。他最终得出结论,“一战”是欧洲各国合力上演的一场悲剧,而非一桩罪行。战争的所有参与者,无论是领导人、外交官,还是将军,他们不是狂徒,也不是谋杀犯,而是一群“梦游者”。他们悬着一颗心,但又视而不见,他们被自己的梦困扰着,却没有一个人睁开眼去看看,他们将带给这个世界的是一场怎样的灾难。这样的学术观点给我的历史教学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

众所周知,信息时代,知识日新月异,以不变应万变已经不能满足我们的教学工作需要。要适应新的变化,我们就得学会怎样读书,教师的阅读还要通过读书把书中的知识转化为专业能力。把专业知识转化为专业能力,就要先把读书的过程作为备课的过程。这样,教师的阅读史也就变成了个人专业的发展史。

《梦游者》一书,在历史教学备课上使我有两大收获。

收获一:提供新史料,提高师生的历史解释能力。

现在历史新课程提出了五大素养,其中五大核心素养只有一个核心即历史解释。时空观念、史料实证等素养都是服务于合理地解释历史。为什么要有实证观念呢?就是为了合理地解释历史,为了有说服力的解释。如果我们历史课备课时有新的史料,学生就会具备强大的历史解释能力。

一战为什么会爆发,传统观点是,新兴的资本主义国家德国要和老牌资本主义国家英国重新划分殖民地,要争夺世界霸权,是德国蓄意发动了“一战”。我们常用的史料是德国外交大臣皮洛夫所说:“让别的国家分割大陆和海洋,而我们德国满足于蓝色天空的时代已经过去,我们也要求阳光下的地盘。”英国之所以参加战争也是为了维护自己的霸主地位。

在《梦游者》一书中,关于一战的爆发给我的历史教学提供了新的观点。

书中写到:“英国首相劳合·乔治和法国总理克里蒙梭曾经讨论过,到底在哪里审判和绞死威廉二世。其实,直到最后一刻,威廉二世还在犹豫。他对主战的军官们说,我给了你们想要的,你们可不要后悔啊。一战结束之后,威廉二世流亡荷兰。他在回忆录里写道,是犹太人和共济会阴谋发动了一战。德国走向一战的真正原因是,这个后起之秀迫切地想要成为世界上说一不二的帝国,但一点儿也不知道该如何成为帝国。”

书中还提到“历史学家尼尔·弗格森说,英国参战的真实原因是国内政治。以赫伯特·阿斯奎斯为首的自由党政府没能制止这场战争,他和他的内阁成员们本来是应该集体下台的,但参战拯救了自由党。自由党当然害怕改变自己的立场,但他们更害怕保守党上台。”

以上全新的史料,会让教师对某一历史问题形成全面的解释,从而提高教师的专业能力。

收获二:过程呈现历史逻辑,让学生喜欢历史课堂。

历史学科的学习,尤其是历史事件的学习主要包括背景、过程和后果三个阶段的学习。老师在授课的时候,应该更加重视哪一环节呢?我认为是事件发生的过程。过程是三个阶段最难讲的一段,是理解因果的桥梁,是讲历史逻辑的关键。北京历史特级教师魏勇说:“学生喜欢历史但是不喜欢历史课,那是因为很多时候历史课不讲理,我们讲知识点,讲考点,不讲其中的理。这个理是什么呢?就是历史逻辑。”

以往在讲一战过程之爆发时,我经常这样讲:“1914728日,奥匈帝国在德国的支持下,以萨拉热窝事件为借口,向塞尔维亚宣战。730号俄国宣布战争总动员,731号法国也宣布总动员。81日,德国对俄宣战;83日德国对法宣战;84日英国对德国宣战,由此第一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这样讲历史,并没有把一战过程之爆发变成“讲理”的过程,把战争爆发过程的历史逻辑揭示出来。对于学生来说,这些内容没有联系,只有孤立的一个一个的时间节点,怎么记得住呢?在听课的过程当中我也发现,学生对这段历史没有兴趣。那么如何讲出这段历史逻辑,让学生对这段历史感兴趣并记住它?我一直没有找到最佳途径,《梦游者》为我开启了全新的视角。

《梦游者》中提到:“奥匈帝国认为萨拉热窝事件是一个报复塞尔维亚的绝好借口。江河日下的奥匈帝国如果不利用萨拉热窝事件大做文章,通过战争挫败塞尔维亚对外扩张的野心,一劳永逸地解决令人头疼的巴尔干问题,就再也没有机会了。

奥匈帝国在筹划入侵塞尔维亚时,他们一厢情愿地认为俄国是不会出兵援助的。而俄国一直把巴尔干视为自己的势力范围,日俄战争失败之后,俄国转而加紧经营巴尔干半岛。奥匈帝国对塞尔维亚宣战无异于是到俄国的后院放火。就在奥匈帝国向塞尔维亚递交最后通牒时,俄国已经秘密地开始集结部队。

如果德国不参战,那么奥匈帝国和俄国之间的矛盾将引发第三次巴尔干战争,但这也只是一场局部冲突。29 岁的威廉二世继位后,德国很快就提出了‘世界政策’的主张。奥匈帝国和俄国在巴尔干地区势不两立,德国必须在这对冤家中选择一个。德国选择了奥匈帝国。对应地,俄国选择了法国。德国曾试图拉拢英国,但从19世纪90年代起,德国开始扩充海军,英国觉得这是一种挑战。1904年,英法正式签订协约,达成了关于海外殖民地的谅解。英德从此成陌路。

如果英国不参战,那么德国的介入会引发一场席卷整个欧洲大陆的战争,但这还称不上是世界大战。英国最后选择和法国、俄国站在一边,怎么看都是一种奇怪的选择。因为英国和法国、俄国是长期的对手。在英国称霸世界的过程中,遇到的最强劲的对手就是法国。两个国家从17世纪末到19世纪,打了100多年的仗。英国和俄国在巴尔干、土耳其海峡、阿富汗、波斯以及中国都有冲突。大英帝国的璀璨明珠是印度,但俄国恰恰能够扼住英国通向印度的咽喉。英国和法国、俄国的结盟不是因为绵绵不绝的爱,而是因为旷日持久的恨。1904年英国和法国才达成的谅解备忘录,1907年英国和俄国才交好。

当德国同时对俄国和法国开战的消息传到伦敦,英国议会陷入了混乱。英国在最后一刻才下定决心参战。从表面上看,英国参战的理由是德国入侵比利时,破坏了1839年欧洲各国签署的《伦敦条约》。从英国的角度来看,如果德国占领比利时,然后又占领了法国,那么就可能从比利时或法国的沿海进攻英国。但在1914年,德国两头作战已是应接不暇,怎么可能会想到去打英国呢? 历史学家尼尔·弗格森说,‘英国参战的真实原因是国内政治。’”

当我看到这些内容时,我一下就明白了如何把一战的历史逻辑淋漓尽致地呈现出来,把一战爆发的原因与过程完美结合起来,从而让学生感觉到一个又一个的知识点不是孤立的,而且让他们对历史更感兴趣。

当讲逻辑、讲道理、追求历史真相的时候,你的课一定是学生喜欢的。学生不但喜欢你的课,也喜欢历史。这样你的课就具备了考高分的一个重要前提——“亲其师,信其道”。

总之,如果你要提高专业水平,使你的知识变得更加丰富,而不愿把备课变成单调乏味的死抠教科书,或四处找寻他人教案,那你就要读更多的书,不间断地读书。我们必须把读书作为一种享受,一种执着,这才是真正的读书人。

教师因读书铸就的育人灵魂,便成了教育的永恒爱心、理想信念以及社会责任心,这才是一个教师不可或缺的精神积淀。

我正在努力做一位优秀的阅读者,我想成为一名优秀的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