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学赋能 踔厉奋发

作者:编辑部 来源:本站 发布时间:2023-02-09 15:15:12 点击数:28722

初中22级历史组  王璨

如果将智慧生命比作一座世上最昂贵、最值得珍惜的财富宝库,那么,教师就是一把开启生命宝库的“金钥匙”——即深度开发以智能、体能和情商、智商为内核的“人力资源”,并使之转化为社会长远发展所必需的丰富的“人才资本”。随着时代的高速发展,教师也应与时俱进、以学赋能、踔厉奋发。

一、职业感悟与师德修养

近几年,党和国家就加强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出台了《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印发实施了《新时代高校、中小学、幼儿园教师职业行为十项准则》。面对新形势、新问题、新挑战,我们作为新时代教师既要以师德规范、行为准则来指导自己的外在行为,更要注重自我修养。

在我看来,要提升自我修养,要做到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我们应该把握新时代提出的师德要求,并与对新时代教师的职业价值、社会角色的认识结合起来。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教育必须把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根本任务,培养一代又一代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坚持社会主义制度、立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奋斗终身的有用人才。”在教书育人的过程中,“教师承担着传播知识、传播思想、传播真理的历史使命,肩负着塑造灵魂、塑造生命、塑造人的时代重任,是教育发展的第一资源,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重要基石。”可以看到,新时代教师居于如此重要的社会地位,具有如此重大的职业价值,所以,作为教师的我们必须成为“先进思想文化的传播者、党执政的坚定支持者、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全心全意做学生锤炼品格、学习知识、创新思维、奉献祖国的引路人。

第二,我们要做到认真准确地理解新时代教师的职业道德要求。《新时代高校、中小学、幼儿园教师职业行为十项准则》对新时代教师职业道德要求作出了完整的表述,以“应当做什么”“不应当做什么”的表达方式,从政治、法纪、文化、教育、品德五个方面提出教师职业行为准则,这是教师进行自我师德修养的基本参照依据和职业行为底线。作为教师,我们应该具有在确保道德底线的基础上不断超越自我、追求崇高的自觉,要认识到“德”必须配“位”,做到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以德育德,坚持教书与育人相统一、言传与身教相统一、潜心问道与关注社会相统一、学术自由与学术规范相统一,争做“四有”好教师。

第三,我们要拓展自我师德修养的视野。教师职业道德的内容是以“关系”即教师与社会(国家)、教师与教育事业、教师与学校、教师与学生、教师与家长、教师之间等关系为维度展开的,不同时期的师德内容具有一定的共通性和相对稳定性,因而我们可以阅读师德修养的有关书籍、文章,汲取丰富的经验。然而,社会总是不断发展,新的教育现象也是层出不穷,无论多么完备的职业道德规范体系,都不可能涵盖所有师德要求。因此,作为新时代教师的我们在系统掌握并内化教师职业道德要求的同时,还要把各种新出现的教育现象、教师行为纳入师德审视的对象范畴,以师德基本精神为导向作出恰当的价值判断和行为选择。

二、专业理念与教学实践

今年我任教的年级为初一年级,是义务教育阶段初中学段的起始年级,任教的学科为历史。从高三年级下到初一年级,要尽快做好教学方面的准备,适应新形势。因此我将进一步认真研读《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22版)》,要不断提升自身认识,体会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是学生在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指导下,了解中外历史发展进程、传承人类文明、提高人文素养的课程,具有思想性、人文性、综合性、基础性特点,具有鉴古知今、认识历史规律、培养家国情怀、拓宽国际视野的重要作用。

我将立足学生核心素养发展,充分发挥历史课程的育人功能。历史课程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课程,在教学实践过程中我会注重培育学生核心素养。通过发掘人类优秀文化遗产的育人功能,使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增强责任意识和社会担当,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初中历史课程内容主要包括中国历史、世界历史和跨学科主题学习三大板块。在我的理解中,中外历史用了“点——线”结合的方式呈现。“点”是具体的历史事实, “线”是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那么我可以尝试通过以“点”连“线”、以“线”穿 “点”,使课程内容依照人类历史发展的时序,循序渐进地展开叙述, 使学生在掌握历史事实的时候避免时序的混乱,把握历史发展的阶段性特征。此外,与旧课标相比,《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22版)》增添了跨学科主题学习板块,旨在加强学生对中外历史进程及其发展特征的总体性把握和比较性认识,并体现历史课程与其他课程学习的有机结合。

在即将开始的新学年教学中,我将精选和优化课程内容,突出思想性、基础性、历史课程内容的选择,坚持正确的思想导向和价值引领;精选基本的、重要的、典型的史事,注重吸收史学研究的新成果;充分反映人类文明的灿烂成就、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革命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及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的优秀文化;增强课程内容的生动性,并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观念,注重学生自主探究的学习活动,鼓励学生学习方式的创新,培养学生学会学习、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创新型人才的成长奠定基础。

此外,在教学的过程中我将选择多样化的教学资源,探索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和方法,探索将现代信息技术与历史教学深度融合。

三、班级工作与德育体验

习近平总书记在《坚定文化自信,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一文中提出:“坚定文化自信离不开对中华民族历史的认知和运用。”作为一名历史学科教师,应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着重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传统美德。我们的传统文化以儒学为主体,道墨法兵等百家争鸣,诗词歌赋书画小说等百花齐放;革命岁月又孕育出以红色精神为灵魂的红色文化,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这些具有时代特征、民族特色的精神财富都是中华儿女勇于探索、敢于奋斗的真实写照,是党和人民伟大创造精神的生动体现。因而在我的教学过程中要积极传承先辈的思想与精神,分门别类、由浅入深,让学生们体会“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的含蓄隽永,感悟“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水击三千里”的豪情壮志,从而形成强烈的民族文化认同感。

具体来说,我计划本学期内组织开展班级内“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系列分享活动。在细致分析班级情况、掌握学生情况的基础上,做好班级活动策划,并引导学生们发挥主体作用,展示他们所接触、了解的传统文化内容。可以是河南卫视的系列节目《元宵奇妙夜》 《七夕奇妙游》 《唐宫夜宴》 《龙门金刚》等观后感悟分享,也可以是学生们锦衣华冠,借助“中国华服日”展示我国传统服饰与礼仪。展示内容不限,活动形式不限,力求最大程度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植根学生内心,增强文化自信,厚植家国情怀。

另外,我准备组织开展班级内“学党史、知党恩、跟党走”青少年德育实践活动,着力加强青少年学生思想道德建设,引导他们汲取历史文化精髓、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本学年至少组织开展两次历史文化电影观影、两次红色电影观影活动,并结合家校沟通,鼓励、引导家长与学生一起学党史,从而引导学生进一步了解历史,竭力在学生内心埋下热爱祖国热爱党、传承美德、勇于奋斗、感恩奉献的种子。

四、教学研究与专业发展

作为一名中学教师,在教科研方面,该做什么,怎么做?在我看来,做教科研是让像我这样的新教师迅速掌握教育教学规律、熟悉课堂教学、站稳讲台的好方法,也是让教师个人快速成长、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好途径。在“双减”的大背景下,作为青年教师,我要不断调整教科研模式,校准方向,坚持“研”路寻“精”。

接下来,我将从教育教学中的“小问题”入手,通过教研工作的推动,努力让自己成为研究型教师。

第一个“小问题”——备课。我将从备课抓起,跟随学校脚步,采取“三段六步法”新课堂讲学稿模式,准确把握历史学科特点并实施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以精炼课堂为目标,围绕目标确定、重难点解决、例题习题选择、有效作业配置、评价任务等要素精心备好每一节课,切实提升自身教研能力。

第二个“小问题”——上课。要抓住减负与提质的核心,我要在课堂上下功夫,立足课题载体,坚持问题导向,将历史课堂教学中的实际问题课题化,让教研走进课堂,进而突破课堂教学的瓶颈。

第三个“小问题”——作业。我期望能够通过教研做到精准作业,让学生远离无用功。历史从来不是一门只需要死记硬背的学科。如何让学生产生学习历史的兴趣、保持历史研究的激情,正是需要通过教研、精心布置创造性的作业来实现的。在这方面,我计划登录“裕华教学实践共同体”网站,参考平台范例,设计符合班级学生特点的基础性、拓展性和个性化作业。我也可以将自主设计的作业发在共同体教研专区上,供同学科教师参考。

一个人的精力是有限的。作为中学教师,我的第一要务是把课上好、把学生培养好,专注本职工作,聚焦课堂教学。在此基础上努力尝试参与与教书育人有关的教研活动,阅读相关教学书籍、撰写读书心得笔记,并将教科研成果反哺教学。这样“教”“研”相长、循环往复、螺旋式上升,形成良性循环。

以学赋能,踔厉奋发。只有干出来的精彩,没有等出来的辉煌。作为青年教师,我们唯有笃行不怠,珍惜每一次锻炼、成长的机会,方能增智长才,练就过硬的本领,书写美好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