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校合力 凝聚共识

作者:admin 来源:本站 发布时间:2022-02-14 11:13:17 点击数:30354


初三英语组  底梦欣 

曾经在今日头条上看到这样一张截图,是一家淘宝店客服对买家一条差评的回复。事情是这样的:近日,有位熊孩子用父母的手机,私自从淘宝购买了两张贴纸,贴纸8元,邮费10元,直到收货,家长才发现这件事情,他气不过,就给了卖家一个差评:“太坑爹了吧,孩子自己下的单,贴纸两张8元,居然要收10元快递费。”卖家收到信息,气不打一处来,马上写了篇“小作文”回怼,大概的意思是:“贴纸成本和快递加起来,确实需要那么多钱,而且,孩子买的时候没有跟他交流过,是自愿购买,他并没有进行任何的诱导。还指导家长今后该如何教育孩子,比如说:不把手机给孩子玩;付款前看清数额;网购前先跟店家沟通。家长因为十块钱生气,真是太好玩了。”这篇“小作文”写得太有文采了,引来了数万位网友前去围观打卡,浏览量一度高达77000次,评论14638条,11000人点赞。

这个事件引起许多网友的关注,在对此事的评论中多次提及家长对孩子的教育作用,中心意思即家长对孩子还是得严加管教,以身作则!近几年,关于原生家庭对儿童身心健康成长的影响的研究非常热门,父母营造出的家庭气氛、言传身教的各种习惯对孩子的成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学校我们常说某个学生出现问题,那么他的家长、家庭必然也存在相应的问题。心理学的一则常识告诉我们:人与人之间的感情越亲密,互相之间情感的感染性就越强,感化作用越大;反之,则感染性越弱,感化作用越小。所以,有时家长的一句话就可能将我们在学校对学生苦口婆心的教育抵消。同理,这就是为什么经过周末或寒暑假的休息,部分同学会出现一些消极表现的原因。

以学生的一周为例:星期一部分学生甚至大部分学生态度散漫、学习状态不佳(可能优秀的学生很少出现这种情况),我们要利用大小班会对他们进行收心教育,极端的时候我甚至会占用课上的一段时间(不知道大家有没有这样干过?我会觉得不应该占用课堂时间开班会,但是有时候确实没能把控好自己的情绪,只想让他们早点从周末的懒散状态中清醒过来);星期二同学们渐入佳境,逐步适应学校和班级的各种环境和节奏;星期三同学们的态度、纪律和学习状态趋于稳定,作业情况转好,课堂的听课效率有所提升;星期四学生们在这一天的心境比较平和,接受能力较高,适应力最强;星期五,有些同学的思想开始松动,在老师们费尽心机琢磨如何用作业将他们留在最佳学习状态时,他们中的一部分已经在商量甚至已经约好周末的消遣娱乐方式,当然也会考虑怎样应付作业;周六日上课外班、外出或在家放松身心,周日晚上补一补作业。循环往复,所以有时候老师们对周末有一种特殊的情感——又爱又恨!由此可见,家庭和学校作为学生教育过程中的两种主要教育力量,如果形成合力,就能互相支持和配合,强化教育作用;如果不能形成合力,则相互削弱和抵消,那么学校的教育作用就无法充分发挥。所以,家庭参与教育对学校教育的效果具有极大的影响。其实,在作为班主任如何做好家校合作工作方面,我觉得并不简单,毕竟学生和家长们各有特点,家庭情况也不尽相同,千人千面,同样的方法并不适合所有人。所以,家校合力,凝聚共识,才更有利于学生成长。

一、互相理解和尊重是形成良好家校关系的基本前提

去年暑假裕华区教育局组织的班主任培训中,主讲老师用幽默风趣的语言由家庭教育入手,逐渐引出班主任与家长沟通的艺术。他说:“无论与谁沟通都需要寻找共同频道,在寻找共同频道时,我们首先要做到彼此理解和尊重。”要形成共同频道,我们和家长要寻求并满足所谓的共同需求。我们和家长在学校的共同需求主要集中在同学们的学习过程和结果,像纪律、心理健康发展等方面更多是班主任的关注点。特别是升入初三,老师和家长的共同频道会更多地集中到学习方面。在这个关键时期,班主任要利用好家庭和学校的合力作用。在学校期间,老师首当其冲,做好自己的工作。学生在家期间,家长能与学校一道做好配合工作,这对学生的成绩和发展是至关重要的。曾经有一项研究表明,孩子在18岁之前,家庭教育的影响比例超过60%,而学校的教育只有30%,剩下不到10%,来自社会教育。虽然并不是所有的家长都能接受班主任善意的提醒与建议,但是我们应该做的以及能够做的沟通必须要有。所以,班主任要尽量保持对家长的信任和理解,这样我们才能实现良性沟通,顺利达到交流的目的。

二、家校合作,提前做好心理和外部准备

说实话,刚参加工作时与家长沟通,我的心里确实有些发怵,但也知道面对家长时一定不能露怯,否则沟通和交流都会无效。那怎么办呢?我会提前寻求有经验的班主任和任课老师的帮助,用自我暗示的方法给自己打气,在家长面前“撑起脸面”。当与家长沟通的时候,特别是和出现问题的孩子家长电话联系或者面谈时,我会提前将孩子的优点、出现的问题、可能的解决方案写到笔记本上。这样在沟通过程中能够保证将问题讲清楚,同时提出解决方案。沟通时提到学生的优点会让家长感觉舒适一些,对老师所给建议的接受度可能会高一些。我第一次带初三时,班里有四名同学学习成绩还不错,能考到年级前100名。虽然不是非常优秀的尖子生,但相对来说还算比较优秀。为了让他们再进一步提升,与家长的交流就必不可少了。因为第一次带初三毕业班,没什么经验,所以我在跟家长沟通前做了一些功课。第一,寻求外援,找裴增琴老师和任艳欣老师。当时,我们的办公室是上下楼,很方便,两位老师既热情又无私,每次有问必答,毫不保留地将自己的经验分享给我,甚至有时候会针对我们班的具体情况给出可行性相当高的建议。特别感谢两位老师在我职业成长期给予的及时帮助和指导。第二,通过网络了解近几年中考招生情况并做记录。第三,和任课老师一起分析这几名同学的成绩,分析优势和短板,总结出他们在家可以完成的学习内容和任务,由我转达给这几名同学的家长。这次沟通很成功,这几位家长特别配合学校和老师的工作。其中一位家长有教育资源,所以他组织这几个学生在中考前一起补习或者自习,这种良好的状态一直持续到中考。

所以在和家长进行大小会交流或者个别沟通时,一定提前做好准备工作,有备无患。

三、合理引导,信任、知己为重

初三,学校的其他活动减少,基本以学习为主,这个时候班主任一定引导家长积极配合学校、班主任、任课老师做好各项工作。而家长做好这些配合工作需要他们对学校和班主任给予充分的信任,因为信任本身就蕴含着无穷的力量。这份信任需要慢慢培养,同时更需要班主任对家长的信任。任何事情都是相互的,我们既然已经为他们的孩子付出很多,不妨试着放下芥蒂,放手一搏,少一些质疑,多一分包容,彼此信任会让双方在情感上形成共鸣,从而更好实现家校间的合作。在信任的基础上,班主任要尽量引导家长和孩子一起,甚至是推着孩子在老师指引的道路上前行。说白了,就是想办法让家长和学校保持一致性,要让他家孩子听老师的话。曾经看过一篇文章,里面提到学校历届优秀学生回到母校进行经验分享时都会不断强调一个观点:“听老师的话!而且不可以随意降低标准。”我相信,班主任老师们可能会经常在班会上说这句话,但是真正做到的学生其实并不多,家长对学校对老师的评价影响是非常大的,毕竟存在天然血缘关系的亲子之情是短暂的师生情谊无可比拟的。

前一阵子,一则关于“广州雷州一男生伪造清华大学录取通知书,实际只考235分”的新闻上了热搜,大家可能已经了解了具体的内容,我不再重复。实际上,通过这则新闻,我们会发现,家长对孩子学习现状的认知相当模糊,但凡家长对孩子的情况有一点了解,也不会出现举村同庆的行为。所以,班主任要适当帮助家长认清楚孩子的现状,鼓励家长和学生一起树立明确、正确的目标,将眼光放远一些,提升内驱力。我们班里一名姓袁的同学,他的父母在他一年级时离异,他从小跟父亲生活,但是假期会和母亲在一起。袁同学的学习成绩在班级属于垫底级别,显现出来的学习能力很差,据我多方面了解,袁同学从小学一年级开始就学不会了(应该是因为一开始没有好好学习,才导致后面越来越差,父母当时应该没有太多的关注)。就在这个暑假,孩子的妈妈联系我,希望老师们能够帮助他补习功课,争取中考考上高中。其实我们都清楚,这样的学生用一年的时间补习考上高中基本是不可能的。我们学校的老师都非常负责任,哪怕有些学生差距与别人很大,也不曾放弃,对袁同学也是如此,可是收效甚微。举个例子,袁同学经常不写作业,这就少不了和家长的沟通,老师们会委托我将他的作业难度降低,家长每次都承诺或者直接回复:“一直盯着写作业、背单词、写简单计算。”但是第二天,老师们会发现,袁同学的作业仍然没有写。再和家长沟通时,家长会用各种理由进行搪塞,但是涉及到学习时总会说一句:“老师,他每天都学习。”这大概就是家长对孩子的现状认识不清或者说不愿意承认的表现。不认清楚现状,怎么能做出改变呢?班里还有一名姓侯的同学,和袁同学差不多,看起来呆呆的,学习能力一般,但是非常刻苦,虽然语数外从来没有考好过,但是一直在学。侯同学的家长对学校比较信任,愿意接受并实施老师们给出的建议。我在一次家长会上曾提出一个建议,当然也是借鉴其他老师们的做法:如果孩子的学习基础和学习能力比较薄弱,不妨试着帮助孩子从小学科入手,培养优势学科,从而发展孩子的自信心,逐步进步。家长会后,侯同学的家长和我一起分析侯同学的学习成绩和现状,考虑到侯同学喜欢阅读历史方面的书籍,于是我们鼓励他从学好历史开始进行改变。在学校,老师引导同学们规范听课,掌握方法,回家后,侯同学的家长丝毫不放松,每天坚持检查历史背诵,坚持做习题,后来逐渐加上道法、生物和地理学科的学习,在初一第二次期末考试时,侯同学的四小科成绩都在70分以上,在我们看来可能不算优秀,但相比较其他科目和他的原始成绩,进步非常大。侯同学的进步与家长对孩子现状的认识,与家长对老师的信任有很大关系。两个水平差不多的学生最后出现差异,与家长对自家孩子的认知和采取的措施相关度极高。

综上所述,教育孩子的路上,需要家长和老师同心同德并肩作战,但愿通过我们的努力,家长和老师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协力实现我们共同的愿景:立德树人,让每一个学生成为最好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