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时空】在阅读中不断成长

作者:admin 来源:本站 发布时间:2015-01-05 17:03:00 点击数:782
 

 ——  读《给教师的建议》有感

初二地理组 郎华伟

学校开展第一批教师基础业务培训时,给每位教师下发了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一书。说实话,起初是为了完成学校布置的基础业务培训任务,我才拿起并翻看了这本《给教师的建议》。但是,当我真正开始阅读这本书,与苏霍姆林斯基有了近距离的接触后,才感觉到这确实是一本好书,苏霍姆林斯基的智慧与魅力乃至他的教育理论深深地打动着我,难怪在许多年后的今天还是有很多人在学习和借鉴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理论。下面我就这本书中的几条建议来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教师的时间从哪里来?一昼夜只有24小时”

当读到第2条建议:“教师的时间从哪里来?一昼夜只有24小时”一节时,我深有感触!我经常这样感叹“我忙,没有时间。”尤其是当了班主任之后,作为一名班主任教师,的确发现时间很不够用:备课、上课、批改作业,写反思、总结,对学生进行常规管理、接待学生家长、布置班级工作等等,真是有点应接不暇!那么教师的时间到底从哪里来呢?带着这个问题,我好奇地往下看,书中写到:“每天不间断地读书,跟书籍结下终生的友谊。潺潺小溪,每日不断,注入思想的大河。读书不是为了应付明天的课,而是出自内心的需要和对知识的渴求。如果你想有更多的空闲时间,不至于把备课变成单调乏味的死抠教科书,那你就要读学术著作。应当在你所教的那门学科领域里,使学校教科书里包含的那点科学基础知识,对你来说只不过是入门的常识。在你的学科知识的大海里,你所教给学生的教科书里的那点基础知识,应当只是沧海之一粟。”

看到这条建议,回想一下自身,真的深感惭愧:说实话,曾经的我是一个不太爱读书、不太爱学习的人,从1998年毕业参加工作到现在,除了教学必备的教材和教学参考书以及学校组织的教研学习材料外,自己真正读过的书是少之又少。所以2008年来到四十四中,尤其是加入了四十四中班主任队伍,参加了班主任假期培训后,听着其他教师侃侃而谈自己的教育教学经验,越来越感觉到自身在教育教学经验方面的不足以及与其他优秀班主任之间的差距。当时一直很是困惑:同是教师,年龄相仿甚至有的比我还要年轻一些,为什么人家的教育教学经验和教育方法会那么多呢?现在看来,那些优秀的班主任教师的教育教学经验的积累,正是由于他们持之以恒的读书的结果。

所以,我想作为一名班主任教师,今后我努力的目标就应当像苏霍姆林斯基给出的建议一样:那就是做一个“学习型”的教师——读书,读书,再读书,把读书当成一种习惯,每天不间断地读书,不断地给自己充电,跟书籍结下终生的友谊。

二、“谈谈对后进生的工作”

6条建议:“谈谈对后进生的工作”对我的启发也很大。曾经的我也一直认为在教育工作中,对“后进生”的工作是“最难啃的硬骨头”之一,“后进生”成绩差就是属于智力问题,无论用什么方法教育都是无济于事的。但读了这条建议后,我才明白:儿童的学习越困难,他就应当更多的阅读,阅读能教给他思考,而思考会变成一种激发智力的刺激。而学生思考的越多,他对知识的感受性就越敏锐,接受起知识来可能就会越容易。换而言之,也就是说“后进生其实是可以转变的”。

建议里提到的那个叫费佳的学生案例给我的印象特别深刻:苏霍姆林斯基给费佳编了一本叫做《给思想不集中的儿童的习题集》,并给费佳搜集了一套关于智力训练的书籍阅读。虽然自始至终苏霍姆林斯基没有给费佳补过一节课,但是后来费佳的学业成绩照样赶上来了,并成了一名高度熟练的机床调整技师。静下心来沉思,自己以前在工作中遇到和费佳类似的学生时,通常的做法是:每每临近期中或期末考试,为了让他们把各科最基本的知识掌握住,提前从各任课教师那里找来知识要点,每天留12个题要求他们进行背诵,而且要求他们必须“背过”。可结果是到头来白费力气,一遇到考试各科成绩仍然是“一路飘红”(因学校成绩登统系统中不及格的分数为红色)。

对比而言,我先前的做法只会使学生养成死记硬背的习惯,让他们的智慧变得更加迟钝,而苏霍姆林斯基借助书籍教给学生阅读和思考,使学生思维觉醒,思想活跃起来,为学生今后的一生打下了扎实的基础。在自己的15年教学生涯中,尽管没有像苏霍姆林斯基那样去对待后进生,但我找到了一条今后可行的便捷之路:在对待和费佳类似的孩子时,一定要使他们尽可能的多读书,扩大他们的阅读范围,注重训练他们的思维,发展智力,为他们今后的不断学习提供动力。

三、“关于和谐的教育的一些想法”

在第93条建议:“关于和谐的教育的一些想法”里,关于八年级学生米哈伊尔的故事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当然,使我触动最大的是在米哈伊尔后来成了一名出色的修理匠,修好老师无法修好的电视机后,语文老师尼娜·彼特罗芙娜的那段话:“我们做教师的人,怎么会没有发觉,在我们认为无可救药的懒汉和毫无希望的‘两分生’身上,在他们的心灵和双手里,还蕴藏着天才呢……不,这不仅是蕴藏着一个巧匠的天才,而是蕴藏着一个我们没有看到的大写的‘人’。是的,亲爱的同事们,我们没有在学生身上看到这个大写的‘人’,——我们的主要过失就在这里……”

在我教的班中也有类似的学生,曾经同样让我头疼不已。当我静下心来认真看这段文字时,心里豁然开朗了许多:每个学生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人与人之间是有差异的,每个人都可以有自己不同的追求,应当尊重他们的权利。

比如我所带的1213班的李同学,他文化基础较差,学习习惯不好,经常不能按时完成作业,自制力也很差,小毛病又多,犯点错误你还没有批评他,他就会找出一大堆的理由去狡辩,是所有任课老师都感到头疼的学生,我从心眼里也有些“讨厌”他。有一个学期开学一段时间后,语文老师要我再添加一个写字比较好的男生当课代表,我发现他的字写得不错,所以就找他商量,让他来当语文课代表。他当时有点迟疑,我鼓励他说只要用心相信你一定可以做好的,他不好意思地点了点头。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我发现他收作业非常认真、负责,深受语文老师和同学们的好评。后来我从他小学同学那里了解到,他的书法有一定的基础,字写得相当好,于是我找到他,要他和宣传委员一起出谋划策完成班级“喜迎教师节”主题的板报。看着他在黑板前忙碌的身影,我知道他找到了属于自己的舞台,那期板报办得特别的精彩,尤其是李同学用书法所写的板报主题,赢得了科任老师和同学们的称赞,也让同学和老师们更多地了解了他,最重要的是他找回了自信。我趁热打铁,紧接着又和他交谈了一番。我告诉他,既然你的书法写的这么好,那为什么不在其他方面也加把劲,让老师和同学们另眼相看呢?老师相信只要你能克服不足,从现在起认真做好每一件事,一定可以做得更好。从那以后,我发现李同学变了,除了帮助宣传委员办好板报外,还积极参加学校的科幻画比赛,在迎元旦书法比赛中获得了一等奖,英语短剧比赛时,还主动为参赛学生准备所需的一切道具。到了期末考试,李同学的总成绩考的不是很好,他妈妈给我发短信说:“虽然这次孩子的成绩不理想,但昨儿他第一次因为没有考好而流泪,这说明孩子开始在乎自己的成绩了……”我想任何学生都需要不断的赏识,因为被赏识就会产生一种被期待的积极心理效应,就会更加向善向美,而我们作为老师,能看到孩子的这一点点改变,也应该是感到很欣慰的。

的确,细细品读《给教师的建议》这本书,我在教育教学方面都有了很大的收获,才发现曾经的自己对苏霍姆林斯基教育理念的理解是那么的浅显,今后我真的应该丢弃原来的“懒惰”思想,每天挤出点时间来阅读相关的书籍,使自己不断的进步和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