携手同行,一起向前走
携手同行,一起向前走
初中部22级语文组 王伟杰
2002年我参加了石家庄市心理咨询培训中心第三期的培训,并考取了全国心理咨询师三级证书、2005年又取得了全国心理咨询师二级资格证书,然而在实际工作中,我发现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大多都与他成长的家庭有很大关系。因此我越来越关注家庭教育问题。
【背景链接】
2021年10月23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习近平签署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第九十八号,公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家庭教育促进法》,自2022年1月1日起施行。
本法通过过程:2021年10月19日,家庭教育促进法草案三审稿提请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 草案三审稿指出,未成年人的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应当合理安排未成年人学习、休息、娱乐和体育锻炼的时间,避免加重未成年人学习负担、预防未成年人沉迷网络。针对有的家长对未成年子女期望值过高、施加学习负担过重,有的家长对未成年子女沉迷网络等行为疏于管教,草案三审稿作出法律回应。2021年10月23日,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三十一次会议表决通过了家庭教育促进法,2022年1月1日起施行。
【正文】
教师,又被称为教育工作者。“教育”一词,包含着“教”与“育”,即传授知识,养育孩子,看似在孩子成长过程中老师与家长有着很明确的分工,然而对于孩子的身心健康来说,需要老师和家长的共同配合。那么,老师和家长要如何配合呢?我认为要做到:多一些理解,多一份从容,多一份等待。
一、多一些理解
针对当前的教育改革及“双减”政策的实施,我们44中学积极落实国家相关政策,组织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培养和提升学生的各项能力,各学科严格控制作业量,保证学生的睡眠时间及课外活动时间。然而有些家长对于学校的工作不理解,认为老师留作业少、学校活动多,影响了孩子的学习;在家里不让孩子做家务,怕影响孩子学习。无论是小升初、还是初中升入高中,家长对学校、对老师,提的最多的要求就是严格管理。他们认为,只有严格管理了,孩子就会有好成绩。其实,不仅是家长,我们在座的有的老师在为自己的孩子选学校、选班级、选老师时也提出了这个条件。我认为:严格≠成绩,适合孩子的才是最好的。因此作为班主任,在带班之初做好与家长的沟通,将自己的带班理念(或带班经验)及早告知家长,取得家长的理解,这将为后期班主任与家长的配合奠定好的基础。
举例:
这是我在刚接1910班时召开的第一次家长会,新生入学教育结束的当天,在无关成绩的前提下,与家长沟通,更容易产生信任感,我觉得效果还是不错的。
家长不为难教师,不扰乱教育,这就是对教育最好的支持,也是对孩子最大的贡献。只有家长和老师相互理解,相互包容,才能真正推动孩子进步与成长。
二、多一份从容
对于我们班主任来说,有未婚就担任班主任的,有已婚但未育担任班主任的,有孩子还在读幼儿园或小学担任班主任的,还有孩子已读初中或已读高中、大学担任班主任的,当然还有男班主任与女班主任的区别。说这些,我其实想表达的是不同年龄段担任班主任在看待家长与孩子的问题时,处理方式会有不同。随着我们由未婚到已婚,由未育到生育,再陪伴孩子一天天成长的过程中,我们也在不断成熟,我们越来越能理解作为家长的那种焦虑,无奈。只有老师与家长之间彼此理解了,我们工作起来才会多一份从容。
举例:网课期间,我自己的孩子正读高三第二学期,从正月初五开始他们最先上网课,从他身上的种种表现(不认真听课,玩手机,作业同学间传抄等),我可以看到大多数孩子的网课情况。因此在网课期间,我很少给家长反馈孩子们的作业情况,一是说了也白说,二是说了会激化家长与孩子的矛盾,与其三方(家长、老师、学生)都不高兴,不如让自己内心从容一些。当然我们不给家长说,家长也会找我们哭诉,这时候,我们一定要做学生的知心朋友,告诉家长孩子的表现是这个年龄段正常的表现,不必过于紧张焦虑,从容一些,才能形成更好的亲子关系。亲子关系合谐了,师生关系就会融洽。
三、多一份等待
孩子的成长是一天一天积累的过程,不是一蹴而就的,当然成绩也是这样的。然而有些家长对于孩子的成绩过度关注,某科成绩稍一波动,家长就坐不住了,报班、补课、刷题,一个接着一个,孩子疲惫不说,关键是没有效果。我班崔同学,数学初一时还能得七八十分,到初二是得了五六十分,家长急了,光数学一科,既报了课外班,还请了一对一,每天还到课外作业班去写作业,有人辅导,结果却是越补越差,不仅数学差,其他科也差了。家长看到这种情况,都要崩溃了,认为自家孩子没救了,只好找老师倾诉。她这一说,我才知道孩子这段时间为什么没精神,作业为什么没写完了,是家长逼的太狠了。其实这是家长对于自己孩子要求过高所导致的。我们来分析一下这个崔同学:上初中了,不知道打折是什么意思,没有独自到超市买过东西,说话慢,反应慢。随着年级的升高,所学知识难度的加大,成绩有波动很正常,如果家长能正确看待孩子的成长,学会等待,别人一天能学会的,我们两天甚至用再多时间学会也行,到中考前一天都会赶齐的。
【结束语】
教育从来不是单方面的事情,教育孩子更不是学校或家庭的孤军奋战。有些事情,单靠教师是做不到的。再优秀的老师,没有家长的配合,也无法教好孩子。在教育这件事情上,家长和老师应该像合伙人,为孩子的成长而共同出力。
在此我想说:老师也是普通人,也有做错的地方,不懂的知识,这就更需要家长的理解与沟通。一味地指责,只能激化矛盾,家长和老师一旦矛盾越来越深,最后受伤的只会是孩子。教育最需要的,不是家长的质疑,更不是相互指责,而是安静的支持与爱的引导。
清华附小的校长窦桂梅女士对家校合作提出了三点建议:
“家长不是配合学校,而是共同营造达成一种成长的基本价值观。”
“家长和学校不是甲乙方的关系,也不是敌我矛盾,我们的关系应是去共同完成一些任务。”
“教育不是学校一方的事情,我们应该共同有公益的情怀。”
没有完美的家长,也没有完美的老师。因此,我们相遇,一起经历,一起修行,一起成长;因为孩子,紧密相连;因为孩子,互相信任;因为孩子,共同奋斗;因为孩子,彼此成就。
拉开孩子差距的不是智商,而是从小养成的各种习惯。我认为:“优异的成绩单背后,是认真负责的老师、通情达理的家长、勤勉努力的学生。”
教育路上,家长和老师携手合作,才是真正对孩子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