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品深思名著《创业史》

作者:admin 来源:本站 发布时间:2021-06-24 08:12:16 点击数:713


初二语文组  李珊

经常有家长跟我这样说:古人不是说嘛,“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所以只要多读书,就应该有成效。可为什么我们孩子平时读课外书也不少,家里也颇舍得投资,连订带买,一书柜课外读物,可是孩子的语文成绩依旧不见明显提高,写作文依旧感到怵头,无从下笔呢?

我想,首先这里面可能有一个认识误区:课外读物,尤其是文学经典不等同于教辅书,它们更多的是给人一种潜移默化的浸润和熏陶。如品香茗,细细啜饮方能感悟其真味;如饮美酒,慢慢咂摸才能体会其甘醇。如果说做各类教辅的功效是提分启智,那么阅读经典名著则更多的是修身养气!所以阅读文学经典多,不见得会对语文成绩的提高产生什么立竿见影的效果;另外还有一个阅读数量和阅读质量不对等的问题。阅读得多不一定阅读质量高,阅读收获大!有人说:“读书是一种精神劳动,贵在专注和投入。切不可急急忙忙,慌里慌张,鸡飞狗跳;不能连追带赶,步履匆匆,气喘吁吁。”如果是那样,孩子的读书乐趣就会蜕变成苦不堪言的劳役,或者像逛书市,东张西望,浮光掠影,浅尝辄止,哪里还有什么效果可言?一味追求阅读数量,追求单位时间内的阅读速度而不问阅读效果、阅读收获的做法是不可取的。尤其是阅读文学名著,我们不能只满足于“读过”,而要力争做到“读过而有所得”。怎样提高阅读的质量呢?我想就以《创业史》为例谈一些具体的做法尝试,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启发。

《创业史》是我国著名作家柳青创作的一部以反映渭河平原下堡乡蛤蟆滩农业合作化运动为内容的长篇小说。阅读这部小说,首先可采用粗读的方法,读框架、读情节、读形象、读主题,对小说进行整体把握。粗读不必刻意揣摩文中词句的精妙,描写的细腻,只将作品的主要情节和主题思想抓住即可。这部小说名为《创业史》,我们可以从题目出发,思考:文中写了谁的创业史?创的又是什么业呢?这是粗读首先应该解决的问题!通读全文后,你应该能找到答案。这部长篇小说重点写了梁三老汉和他的儿子梁生宝两代人在新旧社会不同的创业经历。小说开篇的“题叙”部分重点记述了二人在旧社会辛酸的创业经历。在这一部分里,你会发现梁三老汉及其家人说的最多的一句话就是“创家立业”,一心一意做的也都是如何“创家立业”。

“当成我梁三这一辈子就算完了吗?我还要创家立业哩。”

“两口子谈论的最多的就是为了他们的老年和为了宝娃,说什么他们也得创家立业。”(“两口子”指梁三老汉夫妇)

“家业没创起来,五十多岁的梁三老汉累弯了腰,颈项后面肩背上被压起拳头大一块死肉疙瘩。他还得了冬天和春天很厉害的咳嗽气喘病。”

“妈教育刚入世的少年(指梁生宝)说,要得不受人家说,就得创家立业,自家喂牛,种自家地。”

“梁生宝创家立业的锐气比他继父大百倍。”

可是两代人经过前后几十年的辛勤劳作,“创家立业”的理想并没有实现,最终的结果是辛辛苦苦打下的粮食“交过地租,还过肥料欠债,剩下的被下堡村大庙里头的保公所打发保丁来装走了。又过了两年,梁生宝被拉了壮丁。”于是他们再也不提创家立业的事了。

接下来的篇章里记述了梁生宝在新社会带领村民共同创业的故事。新社会,梁生宝逐渐成长为渭河平原下堡乡蛤蟆滩农业合作化运动的当家人和领导人。现在他的创家立业的理想变了,不再像他的继父梁三老汉所期望的那样,只自己埋头创自己的小家业了,而是先带领互助组,后发展扩大为带领灯塔农业社的全体社员共同创立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大家业。当然这个过程也不是一帆风顺的,不仅有地主富农明里暗里的阻挠破坏,有人力畜力资金肥料等等短缺,还有一时转不过弯儿来、深受旧思想影响的老脑筋农民的反对。比如梁三老汉,看到自己的儿子对“创家立业”(指自家的小家业)不再热心,先是冷嘲热讽:“睡着吧,梁老爷,睡到做好早饭,你起来吃吧。”“日头照到你屁股上了,还不起来吗,梁伟人?”继而大嚷大叫,几近抓狂。从小院冲到土场,又从土场冲进小院,撞得街门板呱嗒呱嗒直响,他气得不能控制自己了,已经是一种半癫狂的状态了。不行,他甚至在街门外的土场上暴跳起来,“只要我梁三还有一口气活着,不能由他折腾啊,老实话!”但是梁生宝,这个虽然只有二十多岁,却有着与年龄极不相称的沉稳周全的小伙子,硬是顶住了来自方方面面的压力,带领互助组,后扩大为灯塔合作社,一步一步脚踏实地,开创着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大家业。

阅读这部小说,只要紧紧围绕“创业”这个主题,拎清主线,旁顾其他,整部小说的主体内容基本就搞清了。当然,这只是名著阅读的第一步——粗读。粗读的好处在于能够较快速地梳理故事框架,读懂故事内容,厘清人物关系,辨析人物形象,从宏观站位,整体感知。在粗读作品的基础上,还要进行精读。精读要读细节、品好句、抓描写、学写法。要注意对文中重点章节的精细化、个性化解读,并辅以圈点批注,及时摘抄优美段落并整理总结自己的阅读心得。正如古人所说:“读书切忌在匆忙,涵泳工夫兴味长。”下面我们依然以《创业史》为例,谈谈如何对重点章节进行精读。

《创业史》中最出彩的章节大概要属“梁生宝买稻种”这一段了。这一部分曾经入选初中课本,是几代人记忆中永远抹不去的经典。

开头的景物描写就很精彩:“春雨刷刷地下着。透过外面淌着雨水的玻璃车窗,看见秦岭西部太白山的远峰、松坡,渭河上游的平原、竹林、乡村和市镇,百里烟波,都笼罩在白茫茫的春雨中。”其中“春雨刷刷地下着”一句点明了季节,“刷刷”的雨声极具动感,让读者似乎亲临雨境,领略到一派春雨润物、草木滋长、生机勃勃的美丽景象。同时,作者设置百里蒙蒙雨雾的氛围,也为下文做足铺垫。因为下雨,一切“都笼罩在白茫茫的春雨中”,所以“郭县北关渭河的渡口,暂时,取消了每天晚班火车到站后的最后一次摆渡”,梁生宝当晚就无法渡过黄河,只能在此地宿夜。于是后文梁生宝为省钱不肯住旅馆,在小饭铺里要碗汤面就着干馍充饥,以及在不用花钱的车站候车室对付了一夜等情节也都能顺理成章地展开。这种缜密构思的行文思路、环环相扣的情节安排都很值得我们学习。

另外,这章节的人物描写也非常出彩!梁生宝下了火车,我们先看他的形象:“一个年轻庄稼人,头上顶着一条麻袋,背上披着一条麻袋,一只胳搏抱着用麻袋包着的被窝卷儿,黑幢幢地站在街边靠墙搭的一个破席棚底下。”梁生宝的装扮十分独特,他全身上下披挂着麻袋,头上“顶”,背上“披”,胳膊“抱”,看似很另类,还有点儿搞笑,但是一想到他带这么些麻袋正是为了给互助组多买些稻种,所以这种奇怪的装束也就合情合理,而且很有些感人了。

我们再看梁生宝在小饭铺付汤面钱一节:“他要了五分钱的一碗汤面,喝了两碗面汤(面汤是免费的),吃了他妈给他烙的馍。他打着饱嗝,取开棉袄口袋上的锁针用嘴唇夹住,掏出一个红布小包来。他在饭桌上很仔细地打开红布小包,又打开他妹子秀兰写过大字的一层纸,才取出那些七凑八凑起来的,用指头捅鸡屁股、锥鞋底子挣来的人民币来,拣出最破的一张五分票,付了汤面钱。”梁生宝为什么如此省俭、如此谨慎呢?因为“钱对于那里的贫雇农,是多么困难啊!庄稼人们恨不得把一分钱,掰成两半使唤。他(指梁生宝)起身时收集稻种钱,可不容易来着!有些互助组外的庄稼人,一再表示,要劳驾他捎买些稻种,临了却没弄到钱。本互助组有两户,是他组长垫的。要是他不垫,嘿,就根本没可能全组实现换稻种的计划。”离家几百里的梁生宝心里明白,这是大家伙儿的钱,哪怕是一分钱都不能随便使用。所以他时时刻刻提醒自己要小心仔细,千万别丢失东西,别算错了账,让大家伙儿的利益受了损。我们看梁生宝掏钱、付钱的一系列动作:夹住、掏出、打开、又打开、取出、拣出。这些动词将梁生宝保管钱的仔细稳当、认真尽责淋漓尽致地展现在读者面前。类似的这种描写还有梁生宝在火车站票房宿夜的一段:“生宝划着一根洋火,观察了票房的全部情况;他划第二根洋火,选定他睡觉的地方;划了第三根洋火,他才把麻袋在砖墁脚地上铺开来了。”思考一下:为什么梁生宝要划三次火柴呢?因为这三次划火柴目的作用各不相同,第一次观察环境,第二次选定位置,第三次铺上麻袋。可以看出梁生宝遇事不急不躁,做事稳稳当当,他肩负着为互助组买稻种的大事,所以考虑事情时刻注意周全仔细。从这个细节也可见一斑。

这样耐人寻味的人物刻画在这部作品中还有很多。比如下文“梁生宝分稻种”一节,对任老四、梁大老汉、梁三老汉、世富老大、欢喜等人物的语言刻画都很能体现人物鲜明的个性特征,值得精读细品,大家可以自己尝试着去品析一下。

以上只是举例而已。我们在阅读名著时,如果能在粗读全篇的基础上,抓住其中的一两个重点章节(毋须过多)加以细品深思,对其中的人物描写、细节刻画认真揣摩,多做旁批摘录,多思考玩味其中的精妙之句,不仅能提高我们的阅读欣赏分析能力,而且日积月累,还能提高写作水平。建议大家都来试一试,将粗读全篇和精读重点结合起来,将整体感知和细节玩味结合起来,将阅读和摘录勾画旁批结合起来,那么我们的名著经典阅读一定会收获满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