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苏武的信念说起

作者:admin 来源:本站 发布时间:2020-01-13 13:45:58 点击数:29120


——《苏武传》教学案例

高二语文组 张宁波

临近期末,随着温度一度一度攀升,学生的浮躁情绪也似干柴烈火。无形的躁动掣肘着班级的脚步。刚入高一时,我一定要重新开始、好好学习的信念有所动摇,这也是我们常说的虎头蛇尾,做事半途而废的一种形式。我想从信念的角度引导。如何下手,找好教育的契机呢?

人教版必修四的《苏武传》学完之后,学生对于“武留匈奴凡十九岁,始以强壮出,及还,须发尽白”的结尾唏嘘不已。我觉得教育的契机到了。

首先,我布置了随堂小练笔《由苏武想到的》,让学生把自己纷乱的理解整理成文字。作文讲评课时间,进行思想教育。下面是我与学生的对话。

师:关于苏武,比较集中写到了他的信念执着。我在想,支持起苏武这种执着的到底是一种什么信念呢?为什么19年,不管软硬兼施,苏武都不为所动呢?

生李:爱国。

生王:因为他没有参与虞常、张胜的谋反,他没做错什么。

师:大家只看到了一个表面现象,或者是体悟到的一个空泛的概念。什么叫信念呢?心理学上说:信念就是“事情应该是怎样的”或者“事情就是这样的“的主观判断(引自李中莹《重塑心灵》)。那么苏武到底觉得事情就是怎样的呢?

生宁:老师,他觉得他就是一个汉朝的使节,这就是他的信念。

师:宁同学说到了重点上。苏武的信念就是我就是一个汉朝的使节。进一步,我为汉朝代言,卫律现身说法的利诱有辱大汉,不从;单于羝乳乃归的威胁面前,不屈;李陵审时度势将心比心,不变。这种信念越是坚定,他表现出来的行动就越让我们佩服,所以,我们敬重苏武,佩服苏武,表现看,是他坚持不懈的毅力,超出常人的忍辱负重,忠心耿耿的爱国之心。但这些的背后是一种任何风雨也不会动摇的信念。

信念有多坚定,行动就有多坚定。

师:我们再说说飞将军李广的孙子李陵。司马迁也因替李陵说话而获罪。李陵知不知道投敌叛变是不义之举?

生齐:当然知道。

师:那么,既然知道这样做是不义的,为什么还要叛变呢?

生张:据我所知,李陵爱兵如子,他不愿意让士兵跟着自己受死。

生左:单于把公主都嫁给了李陵,他一定也是没有经得起名利的诱惑。

师:不管是哪一种,我们今天不重点讨论李陵。李陵明知投降不义却投降,换一句说,是不是一定有一种信念超过了“他是汉将,应该为汉朝效力“的信念?

师:所以说,内心里认为的与行动中表现出来的,哪一个更能让我们看懂他们的信念?

生齐:当然是行动。

师:所以,如果只是理解层面的,说出来叫标榜。只有表现在行动中,才是他们对信念的践行。

师:如果你放学回家,学校东门修管道,深挖的沟已经断交。给你三个选择,你会是哪种?A、返回班级,不回家了。B、坐在深沟边上,抱怨。C、从北门绕道回家。

生齐:C

师:同学们的异口同声中,可以看到我的问题有点“白痴”。假设,接下来,又严重堵车呢?还是三种选择。

生齐:回家!

师:为什么呢?

生黄:因为放学就该回家。

师:对,这就是信念,所有的孩子放学都回家。你对这个信念深信不疑,所以你可以排除路上的一切困难。

以此类推,如果回家变成了学习呢?遇到不会做的试题,遇到不感兴趣的课程,遇到不太稳定的自我情绪,大家选择呢?

生李:不会的,总是空着等老师讲,或者简单看一下答案。

生杨:不感兴趣的课,硬着头皮听,一会儿就懒得听,困了睡着了。

生王:有时心情差,看着在听课,实际上一句也没听进去;有时自习课写作业,效率特别低。觉得周围总有人说话,影响我。烦。

师:所以好多时间我们都是“不回家的小孩”。所以审视一下自我,是不是我们的信念不够坚定,或者是模糊的还没有相应的信念,得过且过;或者有一种当叛徒也行的不完全正确的信念。

那么如何验证你的信念是不是有偏差呢,我提供一个完美人生的两个评价标准,虽然我们都不能成为完美的人,但是越努力越幸运,越努力会越接近。第一个标准是符合“我好,你好,世界好”的三赢标准。第二是符合“无怨(怨是能做不让做)、无悔(悔是做了不应该的事)、无愧(愧是做了未达到标准的事)、无憾(憾:能做却没做的事)”的四无人生。请大家写下来三种在你当下成长中的信念。

教师收集学生的信念,整理,以备逐一教育谈话使用,并借机矫正一些有偏差的信念。

案例后的分析与评价:

1.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教育是要有契机的,恰当的教育契机,可以一改说教的教条与死板,“明修栈道,暗渡陈仓。”取到教育效果的同时,密切了师生关系。

2.每一个班主任教育风格根植于自己的生活成长学习的背景下,可以借鉴,不能照抄照搬。高中的班主任只靠朴素的经验已不能引领学生,掌握专业的教育学、心理学知识理论,并不断尝试与教育实践结合,才能不断提高自己的教育水平。

3.本次的案例,是高中语文课的一个延伸,同时借用了李中莹的心理学理论——NLP和教育学的冰山理论。

冰山理论认为,显性的知识及技能,表面上与行为习惯关系明显,但实质上,潜性的思维与心态是更核心的。这个案例就是试图从信念系统出发,借鉴台湾心理学家李中莹教授NLP(人类经验的研究),解决在期末阶段学生学习动力不足,状态低迷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