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体验中成长

作者:admin 来源:本站 发布时间:2011-12-20 13:42:00 点击数:1048
 

语文组   王铁军

  作为一名一线教师,“教学”无疑是一切工作的核心,如何使这项核心工作更有效果,相信是每位老师都非常关心的,我校开展的有效教学研究与实践切中主题,对我们每一位老师今后的教学工作起到了很好的导向作用。下面我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一点自己的粗浅的认识和做法,请大家批评指正。

  根据美国教育学家加涅的观点,“有效教学”就是所有符合教学规律,有效果、有效益、有效率的教学活动。我想,“有效教学”的价值不在于它是一种理论体系,更重要的是追求教学的实效。我对于“有效教学”的认识可以说经历了以下三个阶段。

  一、“无心插柳”阶段

  2003年,刚刚踏上教师工作岗位的我,既没有自己的教学体系,也没有理论支撑。但是在教学中,我潜意识中把握了一点,那就是一定要让学生喜欢我的课堂,我甚至硬性地给自己规定每堂课中都要有笑声,虽然有点偏激,但在当时来讲是有效果的。大家知道49中是一所普通高中,而我所带的班又是一个普通班,学生底子较差,中考成绩都在400分左右,学习兴趣普遍不高。在这种情况下,即使你老师水平再高,但是学生不愿听、不想听,那还是等于零。我的做法是在每次备课中,都努力将本堂课的教学中心与学生的兴趣点结合起来,也就是尽量站在学生的立场,以他们的眼光看待文本,形成教学设计和思路。

  比如高中有一篇李白的古体诗《梦游天姥吟留别》,这是一首游仙诗。它不仅内容丰富曲折,形象辉煌流丽,富有浪漫主义色彩,而且诗才横溢,堪称绝世名作。主要的教学目标是了解李白不事权贵的傲岸性格,认识他对黑暗现实的消极反抗,鉴赏李白通过奇特的想像和夸张来展现的浪漫主义手法。但当时我并没有按常规的方法来讲,而是先在黑板中间板书两个大字——“梦游”,学生们都纳闷不已,但他们很快通过课文辨析出此“梦游”非我们平时所言梦游,而是一首记梦诗,也是游仙诗,写诗人做梦游名山。大家探究的兴趣一下起来了,朗读之后,我紧接着追问作者“因何生梦,如何而游”,在明白梦起缘由后,我请学生转换角色,以导游身份介绍李白的行踪见闻,虽然是较生僻的古文,但学生在兴趣的激发下主动熟悉文本,了解了诗文内容,最后自然而然地从“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中体会了诗歌主题。这样我将艺术手法再略加点拨,学生就在潜移默化中完成了诗的鉴赏。

  这种“无心插柳”的做法,虽然不能说“柳成荫”,但确实起到了一定效果,期末考试我们两个班的语文平均分与重点班相差不到一分,比入口时的成绩有大大提高,最后这届学生高考中也考出了比较理想的成绩。反思这个案例,我最大的体会是,所谓“有效教学”不是放之四海皆准的“有效”,而是适应学生的有效。当然,这种教学上的尝试,随意性比较大,有时到了临上课前甚至上课时我还会改动教学的重点和教学方式,可以说是兴趣有余,规范不足,只能算是一种游击战。

  二、从“游击队”到“正规军”

  来到44中后,面对完全不同的教育对象,面对学校新的教学要求和侧重,包括学校科学严谨的教学管理,习惯了“打游击”的我一时转不过弯来,在学校的引导和培养下,我加强自身学习和调整,逐渐由一个“游击队员”开始向“正规军”转变。

  1.转变观念,有效备课。

初中的考试与课本比较贴近,基础性强,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层次不齐,两级分化。但在备课时我没有注意到这点,还是高中的教学习惯,发散性强,内容扩展过大,过深,没有过多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情况,因此教学效果不太理想。第一次期中考试,我班在12个班中排到了第9名。由此我也重新认识了有效备课的重要性,既要备教法,更要备学生,要清楚学生实际情况,实事求是,因材施教。在教学目标的设定和重难点的确定上,我认真考虑学生的实际,结合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把握好教学内容、知识的延伸尺度,及时的调整带来了积极的转变,学生和老师更融洽地参与到课堂当中,考试成绩也稳步提高。

  2.突出学生主体性,让课堂因参与体验而高效。

一段时间的初中语文教学让我明白了备课的重要性,每次备课我都认真钻研教材和教法,做出周密细致的教学计划。但是新的问题出现了,有时感觉自己的教学似乎成了一种计划的演示,有点照章办事、照本宣科之嫌。我一度陷入困惑,不知如何处理备课的计划性与课堂的灵活性之间的关系。后来通过“有效教学”的学习,我发现二者其实并不矛盾,而是相辅相成的,比如备课时我们有预设的教学目标,同时在课堂上也要注意学生参与发现而成的生成目标,将二者结合起来。有效备课的最终目的是有效上课,而要实现高效课堂必须还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通过激发学生兴趣,让学生由好学到乐学,在体验中成长。

  阅读教学在语文教学中处于重中之重,我想以此为例谈谈学生主体参与在阅读教学中的重要性。先请大家看两个小故事:

  球迷甲因外出未能看到足球比赛的现场直播,于是赶回家去看妻子为他录下的比赛录像。半途碰到球迷乙,乙见甲,张口就说:“某某队输了。”甲一听大怒,拔拳就打乙。乙怨怒不解,问为何打他?甲说:“谁让你告诉我结局了,我要自己去看过程,你侵犯了我的‘不知情权’。”

  有人看到一蝴蝶即将破茧而出,却久未挣脱茧的束缚,恻隐之心大动,想帮助蝴蝶尽快脱离“苦海”,于是把茧剪开一小口,蝴蝶轻松出茧。然而,这一剪却使蝴蝶从此丧失了飞翔和生存的能力。原来,蝴蝶的破茧挣扎实际上是为今后的振翅飞翔积聚能量,缺少了这一经历,最终导致了蝴蝶因飞翔本能的丧失而死亡的悲剧。

  这两个故事给我们最大的启示是,学习的过程有时比结果更重要,语文学习需要让学生“亲历”和“亲为”,需要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新课改明确提出,语文教学要体现“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维目标。要达到这些目标,不仅要让学生学到知识、掌握学习的方法和技能,更重要的是还要注重学习的过程及过程中的情感体验。比如在学习《观舞记》一课时,我着重运用了情境式体验阅读。这是一篇描写舞蹈艺术的散文,运用了较多的语言技巧和文学表现手法,在授课时很容易流于语言技巧的分析而让学生失去兴趣。我在备课中确定了一个思路,即感受学习作者“如何用文学之美感受艺术之美”,首先通过播放美丽的图片和《印度舞》视频,展示典雅华贵的印度服饰、活力四射的印度舞蹈、神奇的印度风情,让同学们产生浓郁的兴趣,较快进入兴奋状态。然后明确本堂课是一次美的欣赏课,整个教学过程我设计为搜寻美——感受美——探究美——创造美四个板块,将教学目标和教学重点融合于学生情感体验之中。学生在轻松快乐中学到了知识,在情感体验中受到了文学艺术之美的熏陶。通过很多类似的课堂教学尝试,我逐渐明确了自己阅读教学的新思路——在体验中阅读,在感受中成长,体验既是手段,更是目的。也许要走的路还很长,但重要的是“有效教学”的学习与实践让我有了更明确的方向,更坚定的信心。

  3.改进教学方式,以小组合作探究学习为依托,提高教学效益。

  课堂是教学改革的主阵地,在课堂上教师在教给学生知识的同时,更要注重学生学习习惯、学习能力的形成,让学生真正学会学习,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学方式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将影响着其将来的发展方式。新课程标准明确强调了自主、合作、探究等新的教学方式的重要性与必要性,只有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让所有学生主动地积极地参与到学习当中,才能说真正意义上实现了“有效课堂”。

  2010年底,我和李珊、高丽珍、张宁波老师申请到教育部“十一五”课题的子课题,开展“小组合作探究学习”,这种学习的主要依托是课堂上的阅读教学,我们的小组探究学习主要有以下特点:

  (1)科学设计规范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和方法。这是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在探究中充分发挥个人专长或独特见解,最终达成共识,从而完成学习任务的一种方式和方法。我们在实施之前先进行了反复讨论和设计,根据学生学习情况、个性特点合理分组,确定得力的小组长并进行集中培训。明确组长的职能责任,对小组讨论的主题把握,组员的管理甚至讨论的声音高低,讨论时间都有效把控。

  (2)注重小组合作探究在阅读教学中的实效性。每次讨论之前都要设计好具体的问题和明确的阅读任务,而且先给学生一点自主阅读思考时间,之后再共同讨论探究,防止出现为讨论而讨论,使讨论探究流于形式。阅读中要充分相信学生,让学生通过自主阅读、小组合作探究、讨论、分析归纳等方法去分析、理解、感悟课文,理解课文中所蕴含的思想感情,解决阅读教学中的有关问题,培养学生筛选、整理信息的能力。

  比如课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教学,学生通过认真阅读文本后进行自主探究,首先要探究的问题是“本文主要写什么?”,其次再探究“怎样写?”,然后再看“从哪些方面写?”、“表现了怎样的思想感情?”等等。学生在自主探究中,逐步掌握文章的一般阅读方法和步骤,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为中考乃至高中的阅读打下坚实的基础。

  (3)让学生在交流与合作中增强团队精神,相互学习,相互促进,共同提高。在阅读教学时,可以让学生在探究学习的基础上广泛进行交流与分享。通过小组内个体及组与组之间的交流分享,发表对文章的不同理解和感悟,既是一种相互补充,又激发了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兴趣。我们还试着将学习小组延伸到课堂之外,在期中期末考试前,开展小组大比武,以手抄报形式展示每个小组成员的个人学情、目标,整个组的学情、目标,激励大家在竞争中合作,在合作中提高。

  事实证明这种办法非常有效,比如我班周吉元同学,学习潜力很大,但是课间爱打闹,对待学校班级的活动也不积极,成绩忽上忽下,我让他担任学习小组长,组织小组同学讨论,课下帮助后进生补习。他表现出不同寻常的主动,经常利用课下时间为同学讲数学题,期末考试前组织组内同学检查背诵,他个人表现得更加阳光和积极。组内的高瑞林同学非常不爱学习,成绩在班级倒数,但在小组学习气氛的带动下,学习主动性有所提高,对待班级活动也更加积极,期末考试他进步12名,上升到班级30名。最后在期末小组评比中他们这个组成绩第一,我们专门给予了奖励。

  三、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让“有效”成为一种常态

  《学记》中说:“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在教学中我更加强烈地感受到学习的必要性与紧迫性,学校对于教学改革与实践的重视给了我最大的动力,学校严谨求实的教学作风时时刻刻在激励我奋进,在2010年中考中,我所教的班级语文平均分名列全校第二,优秀率第一,并出现两个年级最高分115分,我想个人的点滴进步都折射着学校的不断提升,希望我们都能借助学校有效教学改革的东风,把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把零散的教学方法系统起来,在交流中进步,在反思中成长,让“有效教学”成为一种不懈的追求,成为一种自发的习惯,让学生在体验中学习,在快乐中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