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44中遇到诗
当44中遇到诗,我们就有了一个梦想,梦想我们学校和诗相融相合,浑然一体,为了梦想成真,我们44中人踏上了寻梦之旅,开始了圆梦之举。
一、诗意姑苏行——追梦之旅
(一)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2011年9月5日,学校领导布置关于我校成立诗社事宜,指出当前学校发展已进入稳健提升期,各方面工作都要迎势跟进。为进一步丰富学校内涵,充盈校园文化,提升鉴赏品位,44中诗社筹划成立。恰逢苏州十中举办首届全国中学生青春校园诗会,这是一次极佳的学习机会。当我从领导手里接过邀请函时,真切地感到“我心飞扬”,苏州十中,这所充满诗性气息的“最中国”的学校,我心中渴盼已久,一直想目睹其风采,现在终于可以实现夙愿了。高兴之余,我同时感到一份沉甸甸的责任,这几张薄薄的纸寄托着学校领导的希望,承载着丰富校园文化底蕴的重任,将奏响我校诗社建设的序曲,我接过的更是一份责任。
我们不打无准备之仗,学校领导对此项活动也十分关注,多次提醒、叮嘱。我们提前做好出行策划,制定出参加“首届全国中学生青春校园诗会”活动安排。我们学习了有关苏州十中资料:2008年《人民教育》第1期 P15-21《“最中国”的学校—江苏省苏州市第十中学校园文化解读》;2011年《人民教育》第1期 P18-26《本真·唯美·超然—柳袁照和他的诗性教育》。我们创作了参会诗歌,并反复进行了诗歌诵读练习。
10月27日晚上8点,我和谷海红、王铁军老师及他的学生纪然,我们一行4人踏上了南下苏州的列车,开始了寻梦之旅。
这次前行的老师和同学写下了这样的话语:“17个小时后,我们到达了苏州车站,漫长的路程中,我们竟然没有感觉到累。我们一路上兴致盎然,想像着、期盼着、描绘着,突然感觉列车速度慢下来,我们才意识到苏州到了。我们大笑,我们一路诗歌,诗歌走向我们的生活,我们进入了诗歌的世界。”(谷海红)“我们一行人刚一出站,就有老师热情地接待我们,派车将我们送到了宾馆里,并将近几日的行程详细地告诉我们。这种在细节上无微不至的关心使我们感到亲切和温暖,旅途的劳累一扫而空。(1002班纪然)
办理完报到手续已是下午4点多,我们四人不约而同地提议到苏州十中去,先感受诗风、诗韵,为明天诗会做准备。虽然我们已经对他有一些了解,但一进到校门,我们还是深深惊诧于他的雅致神韵,在这里,我们真正感受到了什么是“质朴大气,真水无香,谛听天籁”(苏州十中校训),我们更加盼望着、期待着明日的诗会。
(二)金风玉露一相逢 更胜似人间无数
10月29日清晨7:30,我们早早收拾好,迫不及待地赶往苏州十中,正在上海学习的夏校长也专程赶了过来,我们五人成为振华堂第一批来客。站在古朴大气的振华堂中央,四周萦绕着浓浓的久远的历史韵味,门厅入口处的“在诗性教育的道路上前行”一行字彰显着学校的人文精神,诗性气息扑面而来,未闻诗声,先享诗情。
8点30分,来自清华大学附中、上海交大附中、西安交大附中、邯郸一中、石家庄44中等全国23个省市近23所知名中学的大约500名学生,带着各自的诗歌作品,拉开了“放飞青春”首届全国中学生校园诗会的序幕。本次诗会由《中国教育报》、华东师范大学普通高中研究所和语文教育研究中心、《星星诗刊》、《扬子江诗刊》、《姑苏晚报》、《苏州杂志》和苏州十中主办,华东师范大学副校长任友群、《中国教育报》副主编李功毅、江苏省副厅长胡金波、苏州市教育局局长鲍寅初分别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讲话,并在现场激情澎湃地诵读了诗歌。
聆听着师生声情并茂的诵读,欣赏着文采飞扬的诗作,诗情像无边的丝雨浸润人的心灵,如似梦的飞花轻抚人的面颊,那久违的青春的激情复燃了我的身躯,我完全融入到诗中去了,只觉种种感悟,说出来只是一言两语,走进去,却是万般兴慨。走进去,我们共同感悟……
在这次诗会中,我校张宁波老师创作的诗《海棠的故事》录入诗集,并刊登在2011年11月3日的《江苏教育报》上。谷海红老师现场诵读了自己的习作《新泉》,谷老师感情真挚的诵读赢得了台下观众的强烈共鸣。当掌声响起时,为这次诵读潜心准备的场景一幕幕浮现在我眼前:想起临行前一天还在共同探讨;想起诗会前一晚还在相互切磋;想起临睡前边洗脸口中还念念有词;想起这天清晨4点钟的冲刺练习;想起临上场前的坚定话语:“赵主任,我一定全力以赴,绝不给学校抹黑。”此时此刻,谷老师的这种情怀让我百感交集,而这种情怀在我们大家身上几乎都存在。这就是我们44中教师踏实的工作作风,这就是我们44中教师认真的工作态度,这就是我们44中教师积极向上的工作心态,这就是我们44中教师对学校朴实的责任感。
一座山、一条河,去过一次就懂得了吗?当然不是,还需要细细地回味、深深地思量、久久地思考,方能悟出些道理。到今天为止,我还在思考这次苏州之行对我的影响。
二、诗韵吾校盈——圆梦之举
(一)小荷才露尖尖角——今朝现状
自2011年9月9日起,我校诗社即开始筹划、准备工作。工作中诗社四位教师情绪高涨、热情投入、信心百倍、积极主动,他们的这种工作劲头把我刚开始的些许担忧一扫而光,我们在一起先后八次召开会议,对诗社名称、定位、工作开展、发展前景反复讨论、仔细斟酌、精心修改、逐步完善,最后上报学校,并将筹备过程中的所有资料都整理存档。
(二)映日荷花别样红——明日愿景
诗歌是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一种文化形式,是我国文明的艺术瑰宝。古人特别关注诗歌的教育作用。
帝曰:“夔!命汝典乐,教胄子,直而温,宽而栗,刚而无虐,简而无傲。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八音克谐,无相夺伦,神人以和。(《尚书·虞书·舜典》)
按舜帝的观点,诗歌和音乐是人的内心情感的表现,是重要的教育手段——和谐的诗歌和音乐可以陶冶人的内在情操,培养性情高雅的君子。诗歌教育的目的就是促进人的精神和谐,行为优雅,人格完美,最终目标是感天动地,天人合一,维护团结统一。
孔子把“诗”作为教学内容之一,为此他整理了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实际上也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教育课本。孔子要求学生“诵诗三百”:“不学诗无以言”,“小子何莫学乎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论语·阳货第十七》)。
诗歌教育的内涵异常丰富,其作用总结起来,我认为主要体现在两大项:
1.提高审美情趣,陶冶道德情操。诗歌教育无形之中使人潜移默化地接受美学的教育,润泽心灵,升华精神境界。
2.积累丰富语言,提高写作能力。诗歌鉴赏和写作的过程,既是训练思维的过程,也是锤炼语言的过程。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指出:“要重视对学生进行中国优秀文化传统教育。”那么,集上述优点于一身的古诗自然成为学校对学生进行中华文化传统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提出了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的三维目标,同时在《语文课程标准》中也有关于优秀诗文背诵推荐篇目。
可见诗歌教育跟我们每一位教师休戚相关,我们要把诗歌教育日益渗透到我们日常的教育教学工作,实现“寓诗与教”、“寓教与人”,提升师生人文素养,建设人文校园。
余秋雨在美国纽约大学亨特学院演讲时说道:“作为当代国际文化大都市,纽约与古代国际文化大都市长安相比,有一个重大的欠缺,那就是欠缺诗意,一座城市缺少诗意,就像一个美女缺少韵味,终究是一个遗憾。”
徐志摩也曾经写道:“我的眼是康桥教我睁的,我的求知欲是康桥给我拨动的,我的自我的意识是康桥给我胚胎的。”
我们44中不做余秋雨眼中留有遗憾的城市,我们要做徐志摩心中的康桥。我们已然行在旅途中了。
夏强校长在今年11月3日校本培训中曾提到我们的学校要努力做到有一个“场”:建设幽雅环境,让教师充满惬意的工作;营造学术氛围,让教师展开智慧的实践;增添艺术情境,让教师富有诗性的教学;创造宽松空间,让教师享受精神的生活。
美国思想家加尔布雷恩曾经说过:“一个国家的前途,不取决于它的国库之殷实,不取决于它的城堡之坚固,也不取决于它的公共设施之华丽,而在于它的公民的文明素养,即在于人们所受的教育……” 缩小到学校角度理解,一所学校的前途,在于学校的文化内涵,在于“场”的魅力,让我们拿起手中的笔,再次谱写青春之歌,让我们的“场”永远磁性十足。诗即梦想,诗即心声,诗即感悟,诗歌就在我们周围……
当44中遇到诗,我们的校园温馨雅致,流光溢彩;
当44中遇到诗,我们的教师气质华美,文采风流;
当44中遇到诗,我们的学生青春勃发,意气飞扬;
当44中遇到诗,我们的课堂和谐灵动,生机盎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