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学生需要是改进课堂秩序之本

作者:admin 来源:本站 发布时间:2011-08-31 16:41:00 点击数:1141
 

——选自2009年12月11日《中国教育报》

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副教授 黄永军

  秩序是我们永远的追求,但若不晓得秩序由来的机理,或不晓得什么是真正的秩序,我们将与秩序永远无缘。课堂有序化的密码究竟是什么?

  课堂中的问题行为造成了无序的课堂

  不同学校或教师的课堂可能场面迥异。无序的课堂,并不单就通常所说的课堂秩序标准而言,外表看来安静、整齐的课堂未必就是有序的课堂。安静和整齐,既可能意味着有效,也可能意味着学生思想的游离或不同学生思维进度断然消极地“整齐化一”。以有形或无形,有声或无声的方式偏离课堂目标的行为,都属于课堂问题行为,这类行为如果充斥课堂,就会使课堂教学效益下降,这样的课堂也就是一种无序的课堂。

  现实中,许多教师对学生的课堂问题行为处于一种忽视、无视,或处理失当状态,由此导致学生问题行为深化、蔓延,并最终造成学生厌学、辍学,乃至出现极端行为。厌学,一个学生辍学的重要原因!我们有统计的初中学生辍学率虽然并不高,但是辍学的学生只是厌学学生的冰山之一角,厌学率不知要高出辍学率多少倍!而学生为什么厌恶学习?内容不切合学生需要,教师不创设需要情境,或方法上使学生获取相应的满足过于费力,就会导致厌学。“厌学”实际上是学生们不愿意花费过多的努力来获取他们认识不到的意义或并不感兴趣的东西。

  关注学生需要是改进课堂秩序之本

  为减少课堂问题行为的出现,许多人进行了策略研究。然而,多数的研究关注的只是教师管理课堂的策略,而从学生需要的角度进行的研究却少之又少。实施素质教育的一个基本理论前提是:作为教育服务对象的学生,他们有着自己不尽相同的需要。教育工作者只有切实予以不同学生的不同需要充分的重视和尊重,甚至把这一点作为教育教学的出发点,才可能建立充满秩序和活力、质量和效益的课堂。

  关注学生的需要,不仅包括学生适应未来社会需要的知识、技能、情感、态度和方法等传授内容的选择,还包括传授这些内容的方法的选择。在传统的注入式教学法中,教师走一步,学生跟一步。由于学生的思维方式和速度各异,这种“跟学”所强制要求的“合拍”,使很多学生需要对思维进行有意识的控制,这种被动而紧张的操作很快使学生疲惫、厌倦。因此,要求学生在注入式的课堂中较长时间地保持高度的定向注意将使学习行为变得十分困难,这也是诸多课堂问题行为出现的一个重要原由。

  有效组织信息是创设有序课堂的基础

  “信息是秩序之源”,这是控制论的一个基本观点。要使课堂教学有序地展开,关键是要对有关信息进行有效组织,这些信息包括课程内容、教学方法、作业质量与数量、教师能力与态度等,对这些信息的组织利用直接关系到学生需要的满足和课堂秩序的维护。结合我国中小学课堂教学实际,通过组织信息创设有序课堂的主要工作有这样三方面:其一,要培养学生反馈信息的果敢意识。在我国,许多学生即使有疑问也不愿或不敢提出,宁可留着课下自己解决或不去解决。这与个人性格有关,更与传统课堂长期不鼓励学生提问有关,对于学生的自由发展和促进人际积极合作弊多利少。要把学生反馈信息的果敢意识的培养作为教育的内容之一,同时要对学生反馈信息的行为给予各种形式的鼓励,如作为平时成绩等。其二,学生要有充分的反馈信息的机会。例如,教师对学生的反应要持积极、包容态度,要给学生留出比较充裕的时间来反馈信息,学校的章程也要对课堂信息的交流持鼓励态度等。学生反馈自己对授课信息的感受是课堂秩序化的重要动因。其三,学生要有充分的反馈信息的权利。学生在课堂中反馈的信息未必都是与课程有关的、学术性的,还可能有教师授课技能、课堂组织方面的。如果教师学识水平不高、组织课堂的能力较差或不思进取,学生将处于需要不能满足的低落状态,这就会影响课堂秩序的形成,而这一问题又难以在课堂内部获得解决。所以,学生不仅应有权向教师直接提出改进课堂教学的权力,还应有权将改进课堂的信息反馈到课堂外部的学校有关部门,并获得公正、规范的对待。

  近年来,研究得火热的主体性教育、快乐教育都在一定程度上表现出对学生需要的满足的关注,但这种理念还需要具体化为课堂组织机制。我们同时也看到,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在整个社会的各个领域日益普遍地受到重视,这是社会发展进步的必然要求,这一要求反映在课堂中就是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努力创设实现最大多数学生合理需要获得满足的机制,从而创设高效有序的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