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导青少年一生固守家国情怀

作者:admin 来源:本站 发布时间:2021-06-16 17:08:39 点击数:30093


中央团校、中国青年政治学院教授  陆士桢

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简称《纲要》),这是继1994年8月党中央颁布的《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贯彻落实20多年以后,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加强爱国主义教育,继承和发扬爱国主义传统作出的战略谋划和全面部署,为新时代青少年的爱国主义教育提供了根本遵循。

深刻理解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的内涵和重大意义

爱国主义是指个人或集体对祖国的一种积极和支持的态度,而爱国主义教育则是通过多种教育手段,引导培育个人,特别是青少年儿童形成这种对祖国积极和支持态度的过程。民众,特别是青少年群体对国家民族的基本态度,直接关系国家的长治久安。而从少年儿童成长发展的视角,爱国主义教育是儿童政治社会化最基础、最根本的内容。

政治社会化是指儿童对政治态度和社会习性的学习,这个过程对于一个少年儿童的健康发展,特别是社会性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西方世界一直高度重视儿童政治社会化,而且特别重视在政治社会化过程中对于国民身份的认同,即儿童青少年个体对于民族国家的认同和归属感。民族国家是近现代的产物,它兼具政治和文化特征,所以国民身份认同也就包括了个体对于政治学意义上的国家,以及历史文化意义上的民族的双重归属。美国政治学者罗斯金归纳出了民族国家的基本构成要素。第一,领土、国民身份总是与特定的领土范围紧密相关,这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爱祖国大好河山;第二,人群,这是国民身份的认同对象,区别于一般意义上的民族身份,这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五十六个民族是一家;第三,主权独立性,这不仅是政府的重要任务,也是普通百姓爱国主义认知和情感的突出表达;第四,有效的政府,也就是要通过教育帮助少年儿童接受政治权威的合法性以及集体主义观念,形成对“现行政治体系所奉行的政治理念,以及现行政治体系的结构、运作方式、政治能力、政策实施的肯定性评价”和 “与之相一致的自我评价”,这就是我们所说的爱党爱社会主义。在中国文化视野下,作为个体的 “己”从来都不是一个原子化的独立个体,己、家、国三位一体,不仅是一种社会结构,更是一种民族意识形态,家既是己的依托和归属,又是国之本,家国同构。中国几千年的历史,从古代英雄豪杰到今天为国献身的仁人志士,都有一个最根本的价值支撑,就是建立在深厚爱国主义基础上的家国情怀。这种深厚的爱国主义情怀,不仅体现在国家社会政治、法律、道德、艺术、宗教等各种意识形态和整个上层建筑之中,而且渗透到社会生活各个方面,成为影响民族和国家命运,影响个体成长发展的重要因素。

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也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支柱,爱国主义代代相传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重要精神力量。自古以来,中华民族就高度重视个体与国家的关系,在管子最早的著述中就明确指出,“以家为家,以乡为乡,以国为国,以天下为天下”(《管子?牧民》);在古籍《左传?昭公元年》中有明确的教训,“临患不忘国,忠也”;对于青少年自身修养,中华民族也一直以爱国主义的传承为主线,在《礼记?大学》中就有“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记载,并逐渐成为中国人传承千古的自省修身之精髓。在中国几千年的发展历程中,爱国主义及其教育是社会建设,也是个人修养;是历史,也是当下。

牢牢把握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的基本内容

《纲要》紧扣时代主题,明确提出了新时代爱国主义八个方面的教育内容。一是深入学习理解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爱国主义教育以此为指导;二是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教育;三是国情教育和形势政策教育;四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教育;五是党史、国史、改革开放史教育;六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七是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八是国家安全教育和国防教育。这八个方面内容是针对全党全国提出的,对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也同样缺一不可。

例如面向少年儿童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教育,需要从孩子的现实生活人手。对于年龄稍微大一点的青少年,还可以从他们现实生活中各种实际例子出发,帮助他们去理解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帮助他们领悟:全面的现代化不仅对党的执政能力、政府的管理水平提出了新的要求,也对全体中国人的现代化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思想文化道德的提升成为中国实现第五个现代化的重要基础和关键,引导孩子从我做起,从身边的小事做起,加强文化道德建设,努力做一个有道德的好人。

再例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传统文化教育,学习解读很重要,但更重要的是传承。传承教育的难处,在于时代变迁带来的观念以及思维方式上的改变。在传统文化教育中,“为什么必须要这样”“我可不可以有另外的选择”等问题常常萦绕在阅读传统典籍时的孩子心头。对此,成人常常简单诠释情景、片面倡导行为,加深了新时代少年儿童对远古的人和事的理解乃至接纳的困惑。这种疑问有时代变迁元素,也有我们在传统文化教育当中对思想挖掘不够,对孩子如何理解认知其中的内涵下功夫不够的问题。既然称之为文化传统,就必然有其传承性,这就要求我们在进行传统文化教育时,注重挖掘人物和故事背后的思想内涵,特别是传统当中的现代元素。要学会用现代思维方式和话语去阐释传统,这是让生活在新时代的孩子能够接纳传统思想并继承发扬优良传统的重要方式方法,也是爱国主义教育创新的一种要求。

把握好爱国主义教育的途径,创新载体和形式

《纲要》在多年爱国主义教育实践的基础上,归纳总结了新时代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的主要途径、形式与载体。

首先是强调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明确提出推动爱国主义教育进课堂、进教材、进头脑的要求,明确提出办好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近年来,爱国主义教育的内容进课堂、进教材已成趋势,取得了积极成效,但“进头脑”却面临多方面挑战。落实《纲要》精神,需要多途径优化学校爱国主义课堂教育,提升青少年的参与程度。要丰富爱国主义教育的教学方式,改革道德与法治课的教学模式,包括运用自媒体等手段,提升学生兴趣,增强课堂上学生的主动性;要特别注重知行合一,增强实践环节,通过参观访问、社会调查等手段,让学生在现实生活中增强对国家民族的情感,增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接纳与传承。对于思想政治理论课外的其他学科课堂,要倡导把正确的价值观,包括爱国主义价值和情怀渗透在学科体系当中,真正做到润物细无声。发挥课堂主渠道作用,需要注重提升教师的综合素质,要有正确的价值观念和较高的文化素养。

《纲要》还在爱国主义教育载体方面做了非常清晰的说明,这对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具有特别重要的指导意义。《纲要》分别在建好用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国防教育基地;注重运用仪式礼仪,强化国家意识和集体观念;组织重大纪念活动,开展主题教育;发挥传统和现代节日的教育功能,引导人们感悟中华文化,增进家国情怀;依托自然人文景观和重大工程,寓爱国主义教育于游览观光之中等方面提出了明确要求,指引了爱国主义教育,特别是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的方向。有效发挥这些载体的教育功能,一是要立足于创新,拓展其内涵;二是要整合,综合使用这些载体,追求更好的效能。

   学校和教师不仅要带领孩子走进社会,帮助他们学会理性分析、正确认识各种社会事件和社会现象,还要积极整合正能量的社会教育力量,推动家校社教育联盟的建设,为孩子营造积极向上、爱党爱国的良好氛围,让每一个孩子都能够在明媚的阳光下茁壮成长,一生固守家国情怀。     (节选自《人民教育》2020年第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