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石家庄市第四十四中学 >> 科研 >> 教育论文>> 正文内容

教育论文

用智慧照亮教育之路

作者:admin 来源:本站 发布时间:2013-05-29 08:21:00 点击数:605
 

语文组 李 赏

  【摘要】古人云:“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可见,既教书又育人,既做“经师”又做“人师”是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教育是促进人、发展人的事业,教育的成败不仅关系着个人家庭的幸福,而且深刻影响着社会的进步。在新的教育形势下,学生的情况、家长的要求、社会的舆论、教育的评价都已发生了很大变化。作为教师,只有不断学习,运用智慧教书育人,才能适应新形势、新要求,才能让学生那绚烂的生命精彩绽放,教师本人才能切实体会到职业幸福感。

  【关键词】正确定位   深入调查研究   遇事讲究方法

  

  时下,教育已成为社会特别关注的焦点,特别是家长对学校的办学质量和特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广大教师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压力、难题和挑战。许多教师的心理焦虑和职业倦怠困扰着自己的职业生活和人生幸福。的确,教书育人是教师的天职,应把自己主要的时间和精力投入进去,但并不倡导“工作狂”,也不希望教师成为“苦行僧”、“清教徒”。 因此作为新时代的教师更要善于挖掘新颖思维方式,启迪智慧,使学生感受到教育的幸福,自己领略到教育的艺术。肖川教授这样解释什么叫智慧:“智慧是个体面对现实情境解决问题,以求得更好的生存、发展和享受的机智和策略。”

  首先,我们要对自己的职业正确定位。我们经常提到“教育管理”,想一想作为一个普通教师,我们工作的重点应放在哪里,是教育?还是管理?人民教师与其他的职业不同,我们面对的是有思想、有活力的学生,在平时的工作中,管理必不可少。我认为首先要将自己摆在“教育者”的位置,然后才是“管理者”。

  王晓春老师提到:教育的本质不是管理,而是帮助和交流。我们平时会遇到学生上课看课外书,遇到这种情况怎么办?大部分老师的做法是,将课外书没收继续讲课。王晓春老师推荐的做法是:先提醒,让学生自己收起来;如果学生管不住自己,再提醒;到第三次,教师将书收起来,放到讲桌上,下课后还给学生。这样做的理由是:教育的根本目的不是为了管住学生,而是帮助他学会自己管住自己(培养主体性、自觉性)。

  我在平时的工作中,就有些急功近利,总想急于看到效果,因此将管理放在了首位,教育反而退居第二位,结果不尽如人意。我带08级学生时,每天中午,都要组织不回家的同学进行午休。我指定班干部来检查、监督。刚开始,效果较好,基本能做到安静、守时。但是,长时间这样下去,班干部有些懈怠,学生的胆子也大了,对班干部的管理毫不在意,中午班内比较混乱,需要教师亲自盯班,这样不仅没有使学生养成自觉守纪的习惯,反而增加了自己的工作负担。

  看来,教育如果只是“管、卡、压”,那么教育的结果是,学生的问题行为越来越多,越来越严重。我们必须摒弃传统的管理方式,树立“育人为本”的理念,调动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发展”的积极性,使他们成为真正的主人。王晓春老师说:教育如果不能引发学生真实的自我教育,就是单纯的管理主义,就达不到教育学生的目的。当遇到学生走火入魔,非常棘手的问题时,教育往往无用,这时简单的管理反而好用。所以说,教育是慢功,管理是急活,教育和管理可以互相帮衬,但是不能互相替代。

  其次,遇事不可盲目定论,要多多深入调查研究。平时我们会遇到许多问题,如有的老师不深入调查,只停留在问题的表面,盲目下结论,结果使问题处理不彻底,死灰复燃,甚至冤枉了学生,加重了自己的心理负担。

  王晓春老师的《做一个聪明的教师》一书,在“与现象搏斗”一节中,深入分析了这种现象。他指出:教师在处理学生问题的过程中,不要停留在“与现象搏斗”的水平,要走进学生的心灵,突破现象深入本质。这就要求教师首先要有探究的欲望,有一种想知道“他为什么会这样”的认知冲动,而不能光有“你必须服从”的管理冲动和道德冲动。其次,教师还须具备一定的心理学知识和社会经验,有正确的思维方式。

  有这样一件事情,我班张某和贺某两名学生,有一天中午没在学校午休,但下午上课时,二人是结伴进的教室。课间,我问他们中午的去向。二人的说法一致,但张某的眼神游离不定,略显慌张。我想,张某是一名学习成绩中上等的学生,贺某的成绩属于下等,二人平时不经常在一起,并且张某一向遵守纪律,中午在校午休,为什么今天这么巧合呢?种种迹象非常可疑。于是我将二人隔离开,分别询问。最后,张某道出实情。原来,张某和李某瞒着家长,分别拿出800元(自己的压岁钱),买了一辆高赛车。课余时间,李某教张某学习骑高赛车,车子由李某保管。张某学会后,也想保管车子,遭到李某拒绝。于是,利用中午时间,张某找来贺某帮忙撬开车锁,结果未能得逞。之后,我找来三方的家长,详细分析此事,并做了处理。张某的家长,对班主任万般感谢,幸亏老师发现及时,多方调查分析,遏制住事态发展,否则后果不堪设想。

  作为班主任必须对学生的性格特征、生活习惯、经常交流的学生群等情况了如指掌,在发现学生出现异常情况时,班主任才能把握全局,运筹帷幄。所以只要教师细心观察,头脑清醒,深入分析,善于研究,就能将问题处理圆满,使学生向我们预定的方向进步、提高。

  最后,遇事讲究方法,做一个聪明的教师。聪明人其实就是善于思考的人,他们往往有良好的思维方式。弄清两个名词,有助于你做一个聪明的教师。

  王晓春老师提到一个名词“泛道德化教育”。指出有些老师有如下思维定势:凡事总有个是非,教师必须教育学生分清是非;学生有错误不承认,必定是不诚实。我们把这样的思维定势进行的教育称为“泛道德化教育。”泛道德化教育冤枉了很多学生,累坏了很多老师(做了不少无用功)。比如,课间学生甲和学生乙打闹,不小心将水洒在学生丙的课桌上,学生丙来告状,要求老师主持公道。有的老师的做法是,将甲、乙两同学叫来,问是谁洒的水?甲、乙二人互相推诿,而老师非要问出子丑寅卯来,看到二人拒不承认,万分生气,认为这两名学生的道德有问题,给二人扣上“不诚实”的帽子。细细想来,遇到这类事,教师大可不必大动肝火,学生玩儿的兴头正浓,糊里糊涂的,也不知道究竟是谁洒的水,所以此时教师不用深入调查,抓住元凶,只用巧妙的方法化解矛盾即可。

  “进门槛效应”是指一个人一旦接受了他人的一个微不足道的要求,为了避免认知上的不协调,或想给他人以前后一致的印象,就有可能接受更大的要求。这与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如出一辙。

  急于求成是老师们的常见病,急于求成的主要原因是缺乏智慧。我们经常会听到老师这样抱怨学生:“我都强调多少遍了,你还犯这种低级错误,屡教不改。”抱怨完后,心中的怒火更加旺盛,学生与老师的关系更加敌对,学生的表现没有一点儿好转,老师的情绪恶化,工作效率低下,还可能迁怒于其他学生,阻碍教育教学工作正常开展。仔细琢磨,凡是学生难以克服的毛病都是老毛病,非一日之寒,积重难返,因此解决这类问题,教师必须有耐心,必须设计有梯度的办法,一步一步引导学生提高。我们每天都面临学生交作业的问题,每天都有那么几名“钉子户”榜上有名。我们可以这样做:第一步,只要他交作业,做错题、漏做题都不计较,适时进行精神鼓励或物质奖励。第二步,要求提高,不仅要他交作业,而且要不漏题,但是做错了不计较。第三步,不仅要求交作业,而且要求不漏题,正确率还要不断提高。每一个步骤的时间,根据学生情况而定,可以是一周或两周,这样逐步转变学生的不良习惯,让学生逐步步入正轨。心理学上称之为“进门槛效应”。

  俗话说:“欲速则不达”,教师针对一些屡教不改的现象,千万不可企图一步到位。五根手指伸出来有长有短,何况各具特色的学生。我们的教育工作不能搞“一刀切”,要求学生都同时达到统一要求,这是违背教育规律的。教师要逐步转变观念,提高自身素质,将教育思路由“你就应该达到我的要求”转变为“帮助学生达到要求”。这样,师生关系和睦,教育环境和谐,学生快乐成长,教师幸福生活。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我们每位教师只要勤于学习,不断丰富自己的思想内涵,借鉴先进的思想和理论,指导自己的工作实践,就会在年复一年的重复教学中生成独特的教育理念,成为一名智慧型的人民教师,我们的教育之路会越走越宽!

  参考文献

[1]王晓春.做一个聪明的教师——教师思维方式案例点评[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2]柳玉琴.做一个幸福的智慧型教师[J].吉林教育,2010年第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