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石家庄市第四十四中学 >> 科研 >> 教育论文>> 正文内容

教育论文

浓浓语文味 淡淡荷花香

作者:admin 来源:本站 发布时间:2011-07-12 10:41:00 点击数:687
 

【摘要】在这节课中,教学课件简单,只是用荷花作为背景,放弃一切与学生学习核心内容无关的环节,不强调新颖、不追求前卫、不摆花架子,而是用最直接的方式与学生交流。让学生感受一些实实在在的内容。可以说是一节语文味十足的朗读课,品析课。学生在情感激发中感受语文味;在诵读揣摩中体悟语文味;在圈点批注中体现语文味;在品词析句中诠释语文味。从而将浓浓的语文味融入课的每一个环节,让浓浓的语文味充溢课堂,淡淡的荷花香布满每个孩子的心田。

【关键词】语文味  亲情  母爱

《荷叶母亲》选自七年级上册第五单元,这个单元以亲情为主题,歌颂人间浓浓的亲情。它是一篇爱的美文,作者被雨打红莲,荷叶护莲的生动场景所感动,而联想到母亲的呵护与关爱,抒发了子女对母亲的爱,在母亲身边,孩子沐浴母爱的光辉,是何等幸福快乐;心中的雨点来了,只有母亲,才是子女在无遮拦天空下的荫蔽。这篇课文,让学生学会用心灵去跟作者进行交流、对话,去分享那真挚美好的亲情。

 一、以诗代曲

 以往的教学中,我们常常用一首歌曲做为引子来导入,虽然可以直接激发学生的兴趣,但这种多媒体音乐会式的教学大大背离了语文的本来的味道,让有的学生只是沉浸在歌声当中,所以我采用以诗代曲的方式,让语文课返璞归真。不欣赏歌曲,而只是朗读阎维文《母亲》的歌词,再请同学们交流搜集的有关母爱的语句,“羊有跪乳之恩,鸦有反哺之义”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让同学们在诗意中感悟母爱的伟大。

 二、以美激情

 车尔尼雪夫斯基说过:“美的事物在人心中所唤起的那种感觉,是类似我们当着亲爱的人面前时所洋溢于我们心中的那种愉悦。”语文教学就是要善于唤起学生心中的“那种感觉”,并利用“那种感觉”所引起的“那种愉悦”去优化教学情境,逐步实现智能培养和人格教育的目的。怎么唤起“那种感觉”?在教学中,我先说了自己的感受:每当读起冰心的文章,总感觉那是夜空里的一颗颗晶莹的星星。她的文章犹如一池春水,风过后,心中漾起阵阵涟漪久久不能散去;犹如涓涓小溪,或平沙细淌,或曼杨轻拂,或叮咚有韵,或温馨氤氲。透过那清丽典雅的文字,冰心的文章总能让我们感受到她的作品围绕着母爱、童心和自然美,倾述着“爱的哲学”。 接着我让同学们找到自己认为诗中美的地方。这样学生在美的启示下感受深刻的内涵。在 “雨中荷叶护花”这一极富诗情画意却又感人至深的语段上,引导学生揣摩“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和“象征”在表情达意上的丰富内涵,品味“倾侧”、“勇敢慈怜”等词表现出一种什么样的情趣。通过指导学生仔细揣摩作者在用词遣句方面的功力,体味文章的意境美。有意识地引导、点拨,让学生在鉴赏语言的过程中, 提高语言理解能力,深刻体会作品的内蕴美,通过对美的形象的感受,对美的本质的认识,去领悟它所包含的人生意义和美学价值,从而拨动学生心灵的琴弦,培养其高尚的审美情趣。

 三、以情激读

 新课标指出:“阅读教学要注重学生的个性化的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注重熏陶感染,潜移默化。”要做到这些,必须注重读书。读是根本,没有读,就没有感悟和理解,就没有语感的生成、情感的熏陶、语言的积累和运用。所以在教学中我和学生一起三读“荷叶”,三品母爱

 一读,读红莲、赞荷叶,体察文章结构美。意在引导学生明确文章写了什么?进一步引导学生从整体上把握文章内容,从内容上明白文章的情感基调,为下面情感朗读和体味文章语言服务。二读,赞荷叶、怜红莲,体味文章语言美。 意在让学生读出荷叶的无私、勇敢、慈怜;读出红莲的娇美、脆弱、在母爱阴蔽下的幸福、甜蜜;读出白莲的不幸,作者对白莲的惋惜;读出雨的大、风的急。答题的过程又是引导学生朗读课文的过程。要让情感成为学生内心深处的震撼,只有抓住文本不放松,紧扣语言,着眼于一个个词语、一个个句子,才能让句子还原为学生脑海中的画面,从而使学生有切身的体验。叶圣陶先生说“要求语感的敏锐,不能单从语言,文字去揣摩,而当把生活经验联系到语言文字上去”我想也是这个道理。 三读,赞荷叶、颂母爱,体悟文章情感美。 意在引导学生再次走进文本,重点研读。读出母亲的细心、对儿女的关爱;读出“我”的敏感、我“不宁的心”的内容,通过细品,真切的感悟到母爱的伟大;感悟到作者对母爱的深情歌颂。深情的朗读最后一段,明确“心中的雨点”的内涵和对最后一段的理解。

 四、以读悟理

 如果浅尝辄止,就会失去对语言文字的深刻理解和敏锐的语感,更难于透过语言文字见其思想、领其情感、悟其精髓。语感是一种言语感受经验,是在长期的规范语言的运用和严格的语言训练中形成的。它既需要通过阅读,写作和有声语言的环境来积累语言经验,获得大量的感性认识,又需要联系生活经验去比较揣摩语言文字,提高语言修养来获得理性知识,它是既带有浓重的经验色彩、又伴随着很强的理性认识的语言感受形式。因此我再一次引导学生走进文本,动情的朗读最后一节,与之前朗读形成对比,释疑“母亲啊!你是荷叶,我是红莲,心中的雨点来了,除了你,谁是我在无遮拦天空下的荫蔽?”“心中的雨点”指什么?(人生的挫折、困难)要求学生联系实际谈谈对这句话的理解和从中体会到的感情,再次出示课前《母亲》歌词,产生共鸣。 (看到风雨中的荷叶勇敢的呵护红莲,作者联想到,母亲对女儿的呵护。这一幅“荷叶护莲图”深深的感动了作者,作者在心底里呼唤母亲的呵护,并非不想独立于世,而是因为母爱永远是最伟大的力量源泉) 通过学生的主体阅读体会,达成对文本思想感情的领悟,在合作探究中交流碰撞心得,质疑并解决疑难。

 通过反复朗读、抓住重点词句体会文字背后所蕴含的人文思想。这样的课堂,学生既能学到语言文字的运用方法,又能提高语文素养,这也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带来了无穷的益处。

 五、仿写延情

 一节标准的语文课,听、说、读、写样样都不能少。听、读是信息的吸收;说、写是信息加工后的输出。所以我在最后一个环节,安排了一个仿写,在仿写前,我给学生出示了一张图片,图片讲的是一个发生在汶川地震的感人故事:正在吃饭的母亲,在地震袭来的瞬间,用自己的身体护住了一旁的女儿,连手中的筷子都没来得及丢掉。无情的地震夺走了母女俩的生命,但当消防官兵把她们从废墟中刨出来时,她们僵硬的身体依旧保持着紧紧相拥的姿势,在死亡的最后一刻,母亲依旧保护着她的女儿……

 同学们被这种伟大的母爱感动了,有的同学还流下了眼泪,我趁热打铁,让同学们根据课文中的一句话,写下自己此时的感受:文中荷花是“我”,荷叶是“母亲”,温馨感人,爱意浓浓,请把你对母亲的爱写下来,表达你对母亲的感恩与歌颂。不过两分钟,没想到学生仿写出的句子极富创造力,生动、形象、意蕴深刻!如席蓉同学写的“母亲是春雨,我是幼苗。母亲是挺拔的树,我是树上的果儿。母亲是灯塔,我是夜航的船儿”。张晗同学写的“母亲啊,您是大地,我是小草,风雨来了,除了你,谁把我紧紧拥抱?母亲啊,您是阳光,我是花儿,寒冷来了,除了你,谁给我温暖的照耀?母亲啊,您是清泉,我是禾苗,饥渴来了,除了你,谁给我清甜的甘露?”许瑶同学写的“母爱就像港湾,用自己全部的柔情为儿女营造出温暖的巢穴”。杨小阳同学写的“母爱就像一把伞,用自己的身躯为儿女撑出一片晴空”… …可以说学生在仿写中是妙语连珠!仿写句中跃动着灵性的思维,闪烁着创新的火花!

 这节课所用教学课件简单,只是用荷花作为背景,放弃一切与学生学习核心内容无关的环节,不强调新颖、不追求前卫、不摆花架子,而是用最直接的方式与学生交流。让学生感受一些实实在在的内容。可以说是一节语文味十足的朗读课,品析课。学生在情感激发中感受语文味;在诵读揣摩中体悟语文味;在圈点批注中体现语文味;在品词析句中诠释语文味。从而将浓浓的语文味融入课的每一个环节,让浓浓的语文味充溢课堂,淡淡的荷花香布满每个孩子的心田。

参考文献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

 《语文新课程标准》

 车尔尼雪夫斯基:《生活与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