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革中的作文教学
【关键词】 解读 重构 人本
作文教学占据着语文教学“半壁江山”,但令人遗憾的是,对于这个问题,我们往往更多的是从“技巧训练”、“套路训练”的层面上进行一些修修补补的“改造”,这对于当前作文教学中所存在的问题来说,这样的修补就成了“隔靴挠痒”。在素质教育已成为大势所趋的今天,的确有必要对传统的作文教学理念和模式做一个全面的审视与构想。
一、作文教学价值观:从只重外在价值到内外价值并重
教育有两种基本价值:内在价值即根本价值,是促进人的发展;外在价值,即工具价值是承担社会所赋予的人才选拔功能。
然而长期以来,作文教学的一个症结性问题是把教育的两种功能割裂开来,对立起来——选拔功能被强化,人的发展退居其次,甚至被异化。作文课程单纯地成了学生获得考试成功的工具、手段。终极目标的偏差必然导致导向性的失误。作文训练成了单纯的技能训练,“套路作文”、“技巧作文”大行其道,为作文而作文,为考试而作文已然蔚然成风。从市面上屡见不鲜的各种所谓《作文大全》、《作文宝典》、《作文秘籍》中可见一斑。
“重术轻人”造成的直接后果是作文教学中人文教育的缺失。辛苦的教师们热切的追逐着作文的体系、套路的训练,却没有意识到学生的心灵已锈迹斑斑,学生的精神家园已经荒芜萧瑟,学生的人格已经斫损。同时,长期的个性钳制,窒息了学生的国语感悟和文学才情,学生从作文的虚伪滑向做人的虚伪。也许有人说这是危言耸听,但是人们面对当前社会异口同声地疾呼“诚信缺失”的时候,却不知道我们在自小的作文课上早已练就了这种“双重表达”的本领。学生们准备了两套话语系统,一套以
二、作文教学本源观:从泛政治化的理念本源到真实丰富的生活本源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古人的这句话形象地告诉我们本源的重要性。对于写作而言,“意”是行文的基础与前提,缺少“意”的文章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但是我们传统作文教学中的“意”却被无情的肢解与异化了。这种始于文革时期的“畸变”状态至今仍有它的市场。用眩目的政治道德泡沫掩饰社会现实和精神现实的真相,这实际上是对语文教育学科教育实质的扼杀,远离了语文教育本位。先入为主的立意必然造成学生作文的干涩空洞:作文中所描述的生活状态与作者所经历的生活原状态之间完全背离,作文中所发掘的思想情感与作者内心深处所体验和积淀的思想情感之间完全对立。如写青松必须联想到先烈,写石子必须联想到普通大众,写太阳春雨必须联想到党的温暖、培养,写长城必须联想到解放军。白衣天使与护士,蜡烛与教师……学生们被纳入一个早已备好的套子之中,文章死气沉沉,精神个性泯灭。作文是表达心之声,以生活为本源进行写作本来并非什么新的写作理念,却需要单独拿出来进行强调,这本身就表明传统作文教学可怕的本末颠倒。
作文立意的最高境界是艺术的真情流露。从这一点上说,启发学生的“愤悱”状态很重要,这就要让他们首先有话可说,而且是非说不可。实际上,中学生的情感世界本来是很丰富的,他们敏感、细腻、思维活跃且易激动、易亢奋,若因势利导地启发和引导他们观察、体验丰富多采的生活乐趣,给以放飞心灵的权利,使其从竭尽粉饰生活之能事的“大我”回归到再现生存之本的“小我”,那么作文教学观念的革新自然就水到渠成了。
三、作文教学操作观:从整齐划一到开放灵活
“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也是教学改革的原点。”② 那么传统作文教学的现状是怎样的呢?
长期以来,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多数学校的作文教学跟着升学考试指挥棒转,考什么练什么,怎么考就怎么练,教学目标模糊,形式单调、刻板、闭锁,造成“高耗低效”。那么素质教育下的课堂作文教学是不是就有一个“灵丹妙药”来医治这种“顽疾”呢?答案应该是否定的,因为教育本身是一种创造性的活动,好的教育是不能通过模仿和抄袭获得的。正是过去计划经济体制下那种“一刀切”的观念唆使,令作文教学走进了死胡同。在素质教育背景下,作文教学的最大特点就是有了明晰科学的指导原则和更加合理的教学目标。“‘为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是我国素质教育课程体系的根本要求。”③素质教育把人的发展视作课程价值的根本,让每一个充分发展的人积极健康的面对社会的选拔以及由此产生的一切挑战。
新形势下的作文教学改革并没有可以遵照的现成模式,迫切需要做的是以素质教育提出的新理念为指导,抓住教育转型时期的重要契机,探索、尝试符合教学规律的、富于个性化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下面美国的一个作文课④或许能给我们些许启发。
一个很平常的题目:我的父亲。老师在黑板上写下题目,之后并没有规定字数和文体,也不要求当堂完成。
同样的作文题在中国往往就是当堂交稿,逼的孩子们临时胡编乱造,而且无一例外地会要求记叙文体。于是孩子们笔下出现了惊人一致的父亲形象:高大强壮,和蔼慈爱,工作勤奋,热爱家庭,关心老幼……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美国作文教学所呈现的开放性与灵活性无疑给我们的教学改革探索以很好的启示。
如果说以上是对作文教学环节的把握与控制,那么课堂教学的核心任务则在于对思维和语言的训练,这二者是作文训练中最直接、最主要的训练形式。应该说,传统的作文教学对语言训练一直还是比较重视的,不足之处在于忽略了语文的另一个重要特点,即语文是语言和思维训练的统一。或者说我们没有将语文对思维能力培养所肩负的重要使命提升到应有的位置。然而,我们所大力倡导的素质教育对人的最高要求就是创新能力的养成,况且思维与创新直接相关。所以说作文教学中轻视思维能力的培养是一个必须正视和纠正的失误。对此,
上述问题对课堂作文教学的最大启示就是在具体教学应该加强思维训练。而且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明确,思维训练的最终目标是创造性思维的养成,这也是我们推行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思维训练的方式可以是多种多样的,比如通过让学生对同一命题从不同角度理解,运用不同的文体练习写作,可以发展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发散性和求异性等思维创造性的不同方面。下面这种形式的练习就是很好的例子。⑥
“圆”像什么——多文体对比训练
作文一:你对于“圆”不会陌生吧?在数学课上,在日常生活中,圆几乎无处不在的伴着你,它真可说是你的老朋友了。请写一篇三百字的科学小品文,介绍一下圆的特征和应用,要写的生动有趣。
作文二:你说“圆”像什么?是像空虚,还是像充实?是像一无所有,还是像丰满充盈?是成功者的花环,还是失败者的陷阱?是表结束的句号,还是表开始的零?请展开想象的翅膀吧,相信你能以圆的某种象征,写一篇优美的散文。
作文三:由“圆”很容易想到“圆滑”一词。圆滑的人,为人处世只顾对各方面讨好,对工作敷衍塞责,不负责任。你在生活中一定见过这样的人,也一定很讨厌这样的人,请展开想象的翅膀,构思情节,写一篇记叙文,刻画一圆滑者形象。
作文四:人们在大森林或茫茫雪原上探索前进的道路,往往费了不少力气,走了很多路,却发现又回到出发地,只不过兜了一个大圈子。对这种现象加以认真思考,你一定能悟出点什么,请写一篇议论文谈谈你的感想。
本次多文体训练,通过对“圆”这个图形不同视角、不同方面的形象化理解,经由形象思维的丰富联想和多种想象,创造性思维得到锻炼。可谓创造性思维训练在作文教学中的一个成功探索与构想。
四、作文教学评估观:从保守狭隘到民主开放
由于长期因袭的作文教学观念的束缚,导致教师对学生作文评价上存在很多弊端。教师往往用一统化的应试作文标准去“规范”学生活泼舒展、风格迥异的“放胆文”,而使大多数学生谨小慎微地就范于套路或模式而不敢越雷池一步。至于教师所写的评语,常常缺失“觅优(作文闪光点)”的自觉意识和鼓励创新的强大内驱力。从教学评估机制上说这是囿于高考作文命题与评分标准的一元化。新中国五十年高考作文,以全命题或半命题居多,以过分贴近时政和时事居多,以记叙文和议论文的体裁规范居多,这固然便于教学和评分的统一,但同时也令教师指导作文的自由度很低,学生信笔驰骋的自由空间狭仄。
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你任何时候也不要急于给学生打不及格的分数,因为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力量,它可以大大促进学生好好学习的愿望,所以,无论如何也不要使这种力量消失,缺少这种力量,教育上任何巧妙的措施都是无济于事的。”⑦可见,作文教学评估中不能单一地采取是非评估的方法。对于学生写作中出现的不足,不持武断的否定态度,出现错误,多纠正少批评,同时对其闪光点多多肯定和激励。另外,运用幽默风趣的语言往往更能为学生喜欢和接受。我们不妨看看
教师不是学生的敌人,作文评改是师生之间的心灵对话,而教师树立和运用民主开放的评估观念,更能营造一种师生平等交流的氛围,学生也更能从教师的建议中得到正确的启示和引导,写作兴趣得到鼓励和激发,从而达到圆满的评改目的。
总之,新时期的作文教学正发生着一系列的变化,其实质是教育价值取向上转向“立人”。它标志着语文教育确实在拓进之中,在不断地“重构”中焕发新的生机。
【注释】
①《“人”、“文”合壁:作文教学要义》(选自《中学语文教学》)
②袁振国:《教育新理念》(教育科学出版社)
③王文彦、蔡明主编:《语文课程与教学论》(高等教育出版社)
④《从美国作文课程看素质教育》(自《语文学习》)
⑤朱绍禹:《中学语文教学法》(高等教育出版社)
⑥周先乾、文兰森:《中学作文新题设计精编》,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第264-265页。
⑦苏霍姆林斯基:《与青年校长谈教育》
参考文献
孔庆东、摩罗、余杰.审视中学语文教育.汕头大学出版社.
郅庭瑾.教会学生思维.教育科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