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初一数学教学中应重视的几个问题
【摘要】本文针对初一学生数学学习的特点,从意识上强调重视学困生的转化,调动学生的学习动机,从理论上阐述了在初一数学教学中应重视体现数学思想教育、利用变式教学等问题的必要性,并简述如何重视这类问题的基本方法。
【关键词】重视学困生的转化;初中数学思想教育 ;变式教学
学习数学对初一的学生来说,首先应当是获得适应中学数学学习的能力,以缩短小学学习向中学学习的过渡期。要使数学教学更有效地帮助学生获取数学知识和适应能力,有些问题在我们的数学教学中应予以重视。
一、重视学困生的转化,调动学生的学习动机
由于升入初中的学生的数学基础参差不齐,有一些学生的基础特别差,继续学习比较困难。表现为上课注意力不能集中、不能按时完成作业,缺乏学习数学的兴趣和热情。如果让这种情况继续发展下去,将直接影响到这些学生的学业。鉴于这种情况,我们应对他们给予必要的帮助与指导。
首先必须了解他们学习困难的原因,只有这样才有可能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于是,我通过与他们本人交谈了解情况。经过调查研究发现,除了少数学生由于智力问题外,其他主要原因不外以下几种:由于低年级时学习方法不得当,没有及时补救;有些同学缺乏独立思考能力,阅读能力不强;有些同学是由于生病误课,再加上爱面子,遇到不懂的问题也不肯请教别人。所以,对学困生老师要从感情上热情关心,学习中细心指导,发现他们的微小进步,随时给予鼓励,逐步促使他们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变被动地学习为主动地学习。如在平时布置作业时,给这些学生单独布置,并给予面批,对于作业中的每一点进步,当面加以表扬鼓励,并在本子上写上“有进步”、“你真棒”、“你真行”、“太好了,下次继续努力”等鼓励的话,对于不懂或做错的地方,要当面加以辅导帮助,直至搞懂。学习困难学生往往综合思维能力差,他们对一些简单的概念和运算还是会的,针对这一特点,我在讲解较复杂的计算和综合较强的题目时,尽力深入浅出,化繁为简,分散难点,把综合题解剖成若干简单的小问题,这样做减轻了他们的负担,把难于理解的问题变成可以掌握的知识,增强了他们的学习兴趣,提高了他们的学习水平。
二、重视“小练习”,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以体现数学思想的教育
初中阶段是学生分析解决问题能力初步形成的阶段。对刚刚步入中学的初一学生,在促使他们较快地从所熟悉的以具体数字计算为主的数学学习过渡到以用比较抽象的字母表示为主的数学学习,从而提高适应初中阶段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的过程中,教师必须在数学教学中重视数学思想方法的形成教育。
进行数学思想方法教学应遵循几个原则:一是化隐为显原则。就是有意识地让学生将数学思想方法作为明确的学习对象,教学应当以知识为载体,把隐藏在知识中的思想方法揭露出来。二是循序渐进原则。结合教学内容和学生认知水平,重视结论形成的过程,采用“小步走”、“多层次”的方式,以体现数学思想方法。三是学生参与原则。数学教学,具有动态性、重思辨的特点,要求有学生积极参与其中,使学生逐步领悟、形成和掌握数学思想方法。
我们应当按照这些原则设计教学。例如,应用题对初一学生来说是一个数学学习的难点。这个阶段的应用题尽管在很大程度上还没有真正涉及到实际的应用,即使这样也有些学生对此感到头痛。为了处理好这个问题,我们应按上述原则,在教学中设置一些与讲授问题相关、简单且有层次的小练习,让学生通过这些小练习,逐渐体会如何分析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方法或思路。
例如:甲、乙两站相距
讲解该问题前,我们先让学生想想两种车在具体时间内各走了多少路程,并推出x 小时内所走路程的表达式;再让学生想想两车“相遇”在时间上有何特点,各自所走路程与两站间距离有何关系;然后让学生想想“快车先开出30分钟”对各自所走路程以及与两站间距离的关系会产生的影响等问题。通过这类小练习让学生沿着正确的解题方法做一遍,以理解解题的思想。
这类练习应具有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每步过渡都有铺垫等特点,若再加上适当的图示,学生做起来就不会感觉有太大困难。显然,小练习是在教师引导下由学生自己完成,符合“学生参与原则”;围绕原问题,小练习按“小步走”的方式依次提问,难度由浅入深,符合“循序渐进原则”;小练习将原问题的基本面逐步展现出来,让学生看到解决原问题的方法与自己熟悉的方法之间的关系,符合“化隐为显原则”。
三、教学中应重视变式教学,以达到培养学生的理解、归纳和总结能力的目的
所谓变式教学,就是通过不同角度、侧面、情形和背景,从多个方面变更所提供数学对象素材或数学问题呈现形式,使其本质特征保持不变的教学形式。该教学方式的目的是让学生能在变化中概括出本质特征,因此它对培养学生对数学问题的理解、归纳和总结能力有着重要作用。
对于初一学生,开始施行变式教学时应注意“变”的程度不宜过大。概括本质特征也应注意从易到难、从简到繁。 例如,给初一学生讲授科学记数法,可通过难易程度不同的例子让他们自己来概括其中的本质特征。
如:⑴ 800 = 8×102 ⑵ 35670 = 3.567×104
8000 = 8×103 356700 = 3.567×105
80000 = 8×104 3567000 = 3.567×106
学生从⑴中容易发现规律,而从⑵中也容易发现类似⑴中的规律。引导学生分析比较两者的异同点,从中找出相同之处,这就是问题的“本质特征”。再引导学生自己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来:①科学记数法的形式为:a×10n(1≤n<10,n为正整数)。②用科学记数法表示一个数的方法是通过改变小数点位置,使之成为一个只有一位整数数位的数a,同时去掉最后的0,再取 n等于原整数位数减去1,最后得①中式子即可。这样他们对有关数学问题的理解程度就必然会加深,在实际应用时也就不易出现概念性的错误了。
以上是初一数学教学中我认为应注意的一些问题,在以后的教学中,我将不断学习并总结经验,发现学生的学习规律,多一些思考,争取更快提高教学效果和质量。
参考文献:
[1]王义堂,田保军,王硕旺.新课程理念与教学策略【M】.中国言实出版社.
[2]课程与教学论.河北人民出版社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