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创客课程开发的应然定位与回归
华中师范大学教育学院 彭金
自2015年创客运动在我国迅速开展以来,基于对学习者、学习环境、学习技术等教育概念的认识,创客教育逐步进入到我国中小学教育当中。创客课程的开发设计是创客教育的基础,它是以创客空间为基地,旨在帮助学生在创造实践过程中,形成跨学科多元思维,习得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已有的创客课程研究多从教学的视角切入,注重流程和模式设计,强调学科思维和知识,缺乏实体课程的依托,因而岀现“泡沫化、空心化”的现象,究其根本原因在于学校在自主开发校本创客课程的过程中,对课程开发的应然定位认识偏离或认识不清。因此什么样的课程开发定位才是合理的?值得我们探讨。
一、中小学创客课程开发的问题:定位偏离
我国关于创客课程的含义解释主要分为两类:一是从课程的表现形态进行概念界定,分为广义和狭义的创客课程;二是从课程所含的要素岀发解释创客课程,代表理论有“泰勒原理”,该理论认为学校课程主要围绕目标确立、经验选择、经验组织及结果评价四个基本问题开设。而创客课程作为中小学学校课程的一种课程形态,纵观已有研究,其开发也多是围绕上述四个基本问题展开,通过文献研究发现中小学创课课程开发过程中存在以下问题。
1.课程目标偏离学生创客素养的核心内涵
创客素养是指创造性的运用各种技术和非技术手段,通过团队协作发现问题、解构问题、寻找解决方案,并经过不断地实验形成创造性制品的能力。其核心关键词是交流、分享、创新、实践动手能力、批判性思维等。相较于STEAM素养,创客素养没有规定具体掌握学科知识,而是更多地关注个人创新性的发展;相较于核心素养,创客素养将核心关注点聚焦于学生的高阶思维以及情感意志的学习投入。
当前中小学创客课程开发偏离学生创客素养培养的一个主要原因是学校层面对开设创客课程的目标定位模糊或偏离。首先,学校层面仅将创客课程的开设目的当作学校特色办学的一个招牌,并没有将落脚点立足于学生发展,更无从谈起学生创客素养的培养,创客课程沦为装饰性的功能角色。其次,学校还存在将创客课程等同于动手做的定位误区,简单地认为学生使用高端电子设备、动手操作项目能力便能得到发展,这样的创客教育往往会演变为形式化教学、表演化教学。对于创客课程开发设计而言,追求的不是学生创作一个精美的作品,而是期望学生能通过创客项目,获得学习和动手的体验感。学校在创客课程开发过程中,忽视学生发展性实现的应然课程目标定位,或者是被简单化为动手做,不仅对学校创客教育发展毫无促进意义,更会影响到教师对创客教育的认知,将其简单视为动手实践任务。
2. 课程内容偏离创客教育的生活性体现
创客课程作为一种新形态的课程,应具备三个核心特征:融合性、生活性以及协同性。生活性是指创客课程应围绕学生的现实生活问题及实践项目来选择和组织课程内容,它强调对学生直接经验的关注。在我国中小学创客教育实践中,创客课程要打破传统的以学科为中心的课程设置,在内容上应表现出多元性特征,其内容设计的核心就是主题(项目)的设计,而创客课程的主题主要包括:逻辑程序类、电子机械类和艺术创作类。针对如何选择创客课程主题,教育者还存在许多误区。例如,部分教师在确定创客课程时,以自己擅长的主题内容设计课程,偏向对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关注剪纸、陶艺等动手类实践创作课程,而轻视国际化科技类课程的组织与设计。
一个好的创客主题或项目不仅要能融合多学科知识,具有一定的复杂性,而且应具有意义性,主题对学生具有意义,与学生的兴趣、经验相回应。只考虑教师的个体兴趣或专业来组织课程内容,意味着学校层面对校本创客课程的特色设计理念缺乏正确的理解,仅仅将创客课程当作点缀式课程,这是对整个创客教育的轻视。创客课程的开发设计是与学校整体课程群相联系的,是与学生的兴趣和学习经验相联系的,当前创客教育仅强调学生动手完成创客教师布置的任务,而不考虑学生学习的情感投入、兴趣投入,这对学生真正实现“学有所得”是无益的。
3. 创客空间过于重视设备化,设计偏离课程群
创客空间作为一种物理空间,是学生活动的基地,是学生动手探究的特殊场所,具有不一般性。然而在现实的创客空间构建过程中,部分中小学倾向于将设备齐全、装备多样等同于创客空间的打造,认为这样就能与创客课程相互作用以发挥最大的教育功效。过于重视对高端设备的引进的错误观念充斥着中小学创客空间的建设与创客教育的开展,这种“设备一创客”式的线性思维所带来的直接影响便是教师和学生对创客教育的进一步理解偏离,认为创客教育就是创客空间的使用,创客课程的开发就是引进设备、开展动手活动,创客空间不再被认为创客课程的一个组成部分,而被认为就是创客教育。
创客空间作为创客课程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的设计与安排需要与课程群建构起联系,需与学校的学科课程相融合。然而在真实的学校教育中,对创客空间的组建规划被等同于设备的采购与陈列,是对创客课程根本认识的丢失,即设备是辅助,创客思维才是关键。创客空间应是学习者通过被提供的技术和服务,通过课程间的协作,与其他学科的基础知识互补,以项目主题为切入点,共同推进各类学习活动的开展。创客空间的建设应促进多学科、各课程间知识和资源的共享与互动,指向学习者创造力的培养与发展。不能将创客空间的建构与课程相联系、缺乏对整体创客课程设计与开发的考虑,是现有创客教育开展的共性问题。
二、中小学创客课程开发的应然定位
1. 围绕创客素养核心内涵,指向学生学习体验感的获得
课程目标是课程开发的逻辑起点与最终归宿,它是指学生通过课程学习所要达到的结果。创客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创客素养,而创客素养的核心体现在问题解决能力、协作能力、批判性思维及创新思维几个方面。在中小学开展创客教育的应然之义应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客意识,创客课程作为创客教育的核心组成部分,影响教学活动的开展与组织。对于学生而言,创客课程应是学生创造性思维激发的载体,学生通过创客空间,在项目的完成过程中自主思考、质疑、尝试,形成创新性思维,这种思维属于成长型思维,学生能多视角地观察分析问题,体现思维的综合性和灵活性。
学校作为专门培养人才的特殊机构,具有其不可替代的特殊地位,负责为社会培养创新型人才。但反观当前的学校教育,学生被允许的创造机会少、空间小,学生素质与社会需求不平衡,创新型人才与国外相比存在严重落后与不足。学生的创新性思维培养是一种成长型模式,体现出过程性。课程履历是一种过程意义上的学习体验,是学生学习某一门课程所获得的成长体验,具有任务性、程序性以及规约性的特征。对于创客教育而言,创客课程的开发与设计,重点不在于多样化设备的不断引进,或是创客空间的多样化建设,而在于使学生在创造过程中获得学习的体验感,让学生在动手创作的过程中发现问题、解构问题、解决问题,突破表层化的复制式学习从而实现更深层次的学习。只有当学生在创造过程中,基于自身的经验动手实践,通过与同伴的协作互助,学生对创造性行为才能保持持久的关注,因此,创客课程的开发设计应围绕创客素养的核心内涵规划,且始终将学习体验的获得作为贯穿前后的连接点。
2. 基于生活体验,融合多学科知识
创客教育应是一种深度学习,它要求学习者主动建构个性化的知识系统和意义系统,并有效地迁移运用,解决真实情境中的问题。知识依存于生活世界,学生在生活过程中,有自身的直接经验,也有间接经验的不断获取。《基础教育“互联网十”行动计划项目指导手册》将创客课程体系分为基础课程、拓展课程和创新课程三类。创客课程以“做中学”作为基本特征,强调学生直接经验的重要性,据此,拓展课程和创新课程应建构在基础课程之上,将学生的亲身体验贯穿始终,将知识与活动、体验与反思、尝试与试误在学习过程中联系起来,建立知识理解与学生个人体验之间的意义关联。当然,在这里我们也不能否认学生原有的间接经验作为开展创造活动的基础性和前提性价值,创客课程的内容设计应以基础创客知识为基石,立足学生的生活体验,选取具有趣味性的内容,实现知识生活化、问题情景化,让学生感受到课程内容的趣味性,引导学生尝试创新。
创客课程的组织与实施以“项目”为基本单元,将枯燥的、机械化的材料转变为有活动、有意义的项目问题,可以拉近学习者与生活的距离。创客教育是综合性教育,是融合分科课程的基础知识与基础技能的教育,因此,创客课程应在创客课题的引领下,随着创造实践过程的展开而呈现出“生成性”的特征,其关键在于创客项目主题的设定。创客课程内容的设计应是一种新形式的学科知识的交叉与重组,对于创客课程的设计与建构应以趣味化问题为立足点,开设多样化的创客项目,支持鼓励学生开展全程浸入式的项目学习,勇于尝试。
3. 明确创客空间作为课程资源要素的辅助定位
创客课程的设计与开发,除了需要选取合适的创客课题之外,还需要硬件支持,即创客空间的建设,作为分享知识与创造作品的场所,创客空间的应然功能定位于为创客课程提供课程资源支持。课程资源包括隐性资源和实物资源,如学生所处的成长环境、文化背景都属于隐性课程资源;而实物资源则多种多样,如3D打印机、焊接机等都属于设备类的硬件资源。除去它们,创客课程开发也只能停留在空想阶段,因此,我们要明确硬件资源是开展创客课程和活动的必要基础辅助条件,但不应被认为是创客教育本身。创客教育的实施以创客空间为平台,而创客空间作为一种开放式空间,其课题项目、学科类型都应是开放融合的,为多学科教学或跨学科活动服务。创客空间的功能定位是:拓宽教师与学生的教学空间,为教师与学生开展创造性教育活动开设的专属空间。在这部分空间里,教师可以主动抛出创意项目
引导学生去思考、去尝试;也可以是学生基于自己或团队的所思所想而提出创意点,教师在其中则为学生服务,排疑解难,提供帮助。创客空间作为新式教学空间,是对传统黑板教学的突破,指向新式师生关系的建构与学生创新性、发展性的实现。
三、中小学创客课程开发的定位回归
1. 关注学生的课程履历,促进学生的学习投入
创客教育的目标是要把青少年培养成具有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创新人才。创客课程作为连接创客与制作之间的桥梁,从课程目标的确定,到课程内容选取,再到教学活动的展开,始终围绕的出发点均是学生创客素养的培养。从本质上解读,创客素养应具有以下四个特征:强调创新、创造;鼓励尝试与探究;注重知识的整合性运用;倡导问题意识和批判性反思。课程履历实质上就是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形成的独一无二的个性化学习经历与体验,它是学生学习获得感、意义感与自我感的成果表现。创客一词对于中小学生而言具有一定的抽象性,因此思考如何回归与落实是创客课程开发设计的首要问题。
核心落脚点应是关注学生的课程履历,发挥学生的主体价值。就学习者而言,其履历主要包括生活履历、学习履历和情感履历,在开发设计创客课程过程中尽可能地预设更多的学习体验,围绕创客素养的核心内涵设计创客课程。学生的创造思维属于学生的个体隐性智慧,是外界教育投入与学生的个体学习投入所产生的合力结果。国家的教育投入、学校的师资、教育基础条件设施等都属于学生个体以外的、影响教育的外界投入,而学生的学习投入是指学生自身参与学习过程的行为、情感态度、思维方式、意志品质、生活经验等个体因素。关注学生的学习投入有助于引导学生在学习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并通过对学生学习过程的监测与引导,提高学习的积极主动性。因此,创客课程的开发应关注对学生学习投入的激发与维持,而非仅考虑主题内容的单向度、平面化呈现
2. 关注学生兴趣与生活经验,课程主题设计趣味化
创客课程倡导回归学生的生活世界,将课程定位为跨学科、多学科的整合性实践课程,项目内容的确定是课程的开始,而项目内容的筛选与确定将直接影响后续课程的开展。赫施巴赫曾将项目学习分为相关课程模式与广域课程模式两种,受此启发,创客课程内容的构建也可以参考以上两种进阶式构建模式。其中,相关课程模式是指以某一学科发现的问题为导向,在项目问题的解决过程中引入其他与该学科有关联的学科课程内容,进而解决项目问题;而广域课程模式则是以生活问题与学生兴趣为导向,采取多角度扩散思维,在求异与试误的过程中综合运用各学科知识直至最终解决问题,并可能形成实际的研究成果。学生的生活世界有个性化特征,不同人有不同的经验依存背景,具有多样化特征,因此,以生活问题为参照对象对大量符合校本创客课程的项目资源内容进行筛选和改编,组成课程的基本内容是值得尝试的,再以多种方式对课程进行组织。因此,设计一门全新的创客课程时,可以立足创客教育的目标,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兴趣所在,从生活问题和现象出发,精心选择、组织课程内容体系。
创客课程开发的趣味性可以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是,内容的趣味性。教师通过对知识的转化性处理,设计有趣的问题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挖掘知识背后依存的生活世界,以问题或者项目贯穿课程内容,建立起知识与生活情境之间的意义联系。二是,教学方式的趣味化。如教师可以采取“软硬兼施”的方法,让熟练学习软件的学生将软件和硬件充分组合利用起来,利用课程中的项目让学生感受到课程的综合性和趣味性。创客课程可以像音体美课程一样,利用课程的趣味性吸引学生参与,多在趣味性上进行设计与规划,体现课程的阶段性和层次性。
教师立足学生的生活经历与体验,多角度地捕捉学生的新颖思维,设置具有趣味性或挑战性的真实问题情境,在过程中利用或创造条件为学生带来真实体验与情境感受,不仅能够点燃学生的学习热情,还能帮助学生在活动实践中获得学习的自我感、效能感,在学习过程中建立学生的课程经历,获得对知识的理解和生命感悟。
3. 处理好创客空间与创客课程之间的衔接
创客空间作为创客课程开展的物理场所,不是代替创客课程的存在,而是创客教育开展的重要载体。创客教育既要将分学科的知识按问题或项目逻辑进行跨学科重组,又要确保设计的问题和项目对所有学科基础性知识结构的全面覆盖。创客空间价值的发挥必须与创客课程相呼应,知识整合的视角要求课程开发者对课程进行统整,开发跨学科课程,因此创客空间应该明确自己的定位,在空间打造的过程中保持开放性与灵活性,及时扩充必要的基础创客设备,尽可能地使创客空间多功能化、适用性强。多功能化的创客空间可以使跨学科课程实施具有优势,以问题项目为起点,融合多学科知识共同解决问题,体现对课程的包容性。弹性化的课程可以发挥其兼容性强的特征,包容学生的“奇思异想”,创客空间作为特殊的学习空间,可以为学生提供“梦想成真”的场所,因此创客课程与创客空间的相互配合可以帮助学生发现自身的创造潜能,让善于语言、善于动手创造、善于思考想象的学生找到自身价值。
创客空间作为创客教育的物理空间,属于创客课程的一项课程资源。面向不同的创新项目和实践领域便需要不同的创客工具,因此创客空间的建设要加强与不同学科课程之间的联系,创客教育不是独立于学校常规教育的新教育形态,而是与常规教育形态的课程群相联系的教育形态,依托创客空间,鼓励学生动手实践,尝试将自身的创新思维成果化。
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应是循序渐进、无穷无尽的过程,因此,必须在中小学教育中就开始培养,奠定启蒙基础。创客课程作为创客教育的课程依托,与传统教育不同,需要课程开发与设计者能解剖学生创客素养的核心内涵与关键能力需求,确定个性化的教育培养目标,保持其特有的开放性与灵活性,结合学生的生活体验与思考,筛选与确定不同的创新教育项目内容,选择不同的教学途径与活动方式,在保护和激发学生好奇心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并完善创客空间的实践条件。让学生有机会在实践过程中创造出或看到自己的创新思维物质化的显性成果,获得学习的体验感与意义感。作为一种新型的教育形态,创客教育需要融入教育实践,真正作用于学习者创新精神与创造能力的培养。
数据来源:《现代中小学教育》 2021年第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