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阅读,巨能量
——我的班级阅读推广实践
一开学,我就打算在这学期推广阅读活动。当我提议每天花一刻钟来阅读时,学生都笑了。大家说,十五分钟,能读个什么呀?他们的反应在我预料之中,我说:“一刻钟能读多少,不能想当然,我们尝试一次就知道了。”当天傍晚,我们的实验开始:一刻钟,你能读几页?
时间到,我统计了一下,最快的同学读了17页,最慢的同学读了6页,大多数同学都在十页左右。我继续引导:“我们按照平均数计算,每天能读10页,一周可以读70页,一个月就能读一本书,一年就可以读十多本书。如果能每天拿出一刻钟,年阅读量少说也有两百万字。”这笔帐一算,大家就马上理解这一刻钟的碎片时间对阅读来说有多么重大的意义。顺理成章,我们班级的微阅读就正式启动了。
学生大都选择在傍晚阅读,晚饭后散散步,适量运动,然后回到教室捧起书本静读一刻钟。这时的教室是一天里最安静的时刻,只听到书页微微翻动的声音。以前这时候可是嘈杂之时,有了书,有了阅读,学生都安静下来了,思想活跃起来了。这就是阅读的魅力。
大部分学生选择初中生必读书目中推荐的作品,如罗曼·罗兰的《名人传》,凡尔纳的《海底两万里》,莫泊桑的《昆虫记》等;还有学生看跟课文作者相关的作品,如《余秋雨散文》《俗世奇人》《人类的群星闪耀时》等;那些原本热爱阅读的学生则更有自主性,他们读《追风筝的人》《生命最后的读书会》《福尔摩斯探案集》等。
最初,大家的阅读热情高涨,但一个月后,学生遇到了问题:前读后忘。我认为这是碎片化阅读必然遭遇,碎片时间只能用来读短小精悍的文章,不适合读大块头著作。要解决这个问题,我决定提倡“同读共赏”活动,同读之余可以讨论、切磋,在相互交流中加深对书籍的理解。在同一段时间内,哪些学生读的是同一本书,这些学生可以自由组成书友会,利用碎片化时间交流读书心得。书把人聚在了一起,“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大家共同提高。试行一段时间后,我们发现效果还不错,这不仅能解决前读后忘的问题,还让学生体会到了同读共赏的乐趣。
学期结束时,很多学生都按自己的计划读完了四五本书,特别有成就感。我觉得,写是读的升华,写可以巩固读的质量,提升读的深度。于是我打算利用暑假时间让学生写读书体会。我先发放自己阅读之余写的一些读书类文章让学生阅读、参考,《带一本书去旅行》《那些书,那些人,那些时光》《读不完的〈红楼梦〉》《一个民族的良知》《做一个魅力教师》等,并结合自身读书经历,阐述写对于读的必要性。
我的现身说法吸引了学生的兴趣。暑假期间我共收到三十多篇读后感,其中不乏精品,单看题目就让人怦然心动,如《谢谢您,鲁迅先生》《我的福尔摩斯情结》《悠悠书香绕》《直面生死大问——读〈哈姆雷特〉有感》等。我详细阅读之后,选择有代表性的读后感,撰写精要的点评,制作成《读书》杂志,在班级内传阅、交流,深受学生欢迎。我推选两篇文章代表班级参加市级读书征文大赛,都获得一等奖。这些成果进一步激发了学生的阅读热情。
读书,是为了遇见更好的自己。通过阅读,学生体会到了自己细腻的心灵触角,微妙的情感纹理,深刻的思想脉动,丰富的阅读美感。我以为,让精神之我和身体之我的生长发育同步、共鸣,只有一条道路——阅读。
微阅读,巨能量。即便是碎片时间,只要能坚持每天一刻钟的阅读,也能创造出巨大的能量场。(作者系浙江省慈溪市慈溪实验中学教师)
《中国教师报》2014年9月24日第08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