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石家庄市第四十四中学 >> 信息 >> 推荐文章>> 正文内容

推荐文章

“影响力教师”袁滨渤

作者:admin 来源:本站 发布时间:2013-11-13 13:57:00 点击数:1216
 

“影响力教师”袁滨渤

 

作者:梁颖宁

 

但凡进入北京师范大学天津附属中学的学生家长,无不打着小算盘:“袁滨渤老师今年会教哪届学生呢?我的孩子能进入袁老师的班级吗?”

袁滨渤是以“笔谈”出的名。她所教的学生一届比一届“厉害”。有一年,他刚接手高一新班时,有一半学生成绩平平,但到高考,个个都是好样的。

袁滨渤还具有这样的“影响力”:她的学生走向社会后,无论成为“精英”,还是“平民”,身上都有她的影子,那就是“会生活、有尊严、有担当”。

教师不能当“灭火队员”

早年的袁滨渤也曾当过“灭火队员”。那时候,初为人师的袁滨渤在天津市42中工作,常会遇见一些让她“不放心“的事儿。哪个学生闹情绪,袁滨渤会校园里、操场上满世界地找;有的学生爱上网吧,她也会心急火燎地到处找学生……

一个偶然的发现,改变了袁滨渤那种慌张“灭火”的状态。学生赵磊患病后,依然能坚持到校上课。袁滨渤课后给她写了一张小纸条,上面写着:“选择坚强,是你不屈的座右铭;战胜困难,是你无声的语言。真的很佩服你!”没想到,拿到这张纸条后,赵磊如获至宝,把它折叠整齐,存放在铅笔盒中,课后经常拿出来仔细端详。这被细心的袁滨渤看在了眼里。

赵磊是个比较叛逆的孩子,总一副“愤青”的样子,似乎看不惯一切。没想到,她却对袁老师的这张小纸条如此青睐。于是,接下来的日子,袁滨渤不时地给赵磊留张纸条:“作为新时代青年,不仅要有批判的精神,更要有建设的情怀”,“做人最需要的是宽容,做事最需要的是负责”……渐渐地,袁滨渤欣喜地看到,赵磊在改变,那些纸条上的话似乎在赵磊身上发上了“化学反应”。课余,他能主动帮组长收作业,主动帮老师清理讲桌上的粉尘,“宽容”、“合作”等积极因素逐渐融入了赵磊的精神世界。

“这个纸条还真管用。”袁滨渤从中悟到了什么。后来,袁滨渤经常给学生写纸条,化解了不少学生的困惑。而且,学生和她也越来越亲近了。

1998年一接手高一新生,袁滨渤就为每个学生准备了笔谈集。她对学生说:“咱们彼此用笔谈心,每个人将一周中最想告诉老师的话,最想让老师帮助你的事写下来,老师会帮你们解除烦恼和困惑。”起初,也有学生怀疑、观望,有的干脆不写,有的写几句话应付。但看着袁老师每次都认真回复,而且这些话都说在他们心坎上,慢慢地,学生都愿意向袁老师倾诉衷肠了。

班上五六十个学生的笔谈,袁滨渤都一一认真阅读、回复。“周一学生上交笔谈,是我最期盼的事儿,每个学生都会把心里话、悄悄话倾诉给我听;周五我把写好的回复返还给学生,那是他们最盼望的事儿,因为他们可以看到老师的笔迹和心声。”15年来,为写笔谈,袁滨渤每天都从晚上9点工作到凌晨一两点。“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一点都不觉得累。”袁滨渤开心地说,“我很享受跟学生交流时那种纯净、纯美、纯洁的感觉。”

所有笔谈,袁滨渤都是手写,没有一个字是电脑录入的。随意打开一篇笔谈:蓝色的字迹是学生写的,真挚而纯朴;黑色的则是袁老师写的,真诚而感人,让人情不自禁地被这种师生之情吸引。因为多年一个姿势写字,袁滨渤右手有一根手指骨折,“洗脸拧毛巾时,钻心地疼”。

有人问袁滨渤:“为啥不用发短信、写邮件、聊QQ等更便捷的方式?”袁滨渤深有体会地说:“在学生心目中,老师的笔迹有着生命的温度,他们对老师写的每一个字都特别有感情。”

2007级学生真真成绩优异,但过分看重成绩,不仅给自己造成沉重心理负担,而且由于学习时间投入过多,忽略了与同学交往,在班上显得很孤僻。袁滨渤了解到,真真来自单亲家庭,特殊的成长环境造成了她独特的个性,要强、有韧劲,同时内心敏感脆弱。师生之间的倾心笔谈,为真真不断注入向上的力量。

“我只希望你能快乐:快乐地学习,快乐地与人相处,快乐地生活。即使你身陷困难重重的迷雾中,如果你能微笑面对,那么这阴霾也将被你的微笑驱散,化为朗朗晴空。”袁滨渤在笔谈中写道。

“如何能快乐呢?这也是我要告诉你的:1.对自己宽容些。别再给自己增添无谓的压力了,做好自己就好。记住:只跟自己比!2.对别人再宽容些。一些人的想法、做法或许跟你不合拍,但你要学着接受。别人的行为想法,自有他们的道理,要学会站在别人的角度想问题。3.改掉急脾气。别遇事就着火似的,先给自己3秒钟再说。4.努力融入集体中。在爱的集体中与同学们一起流汗,一起欢笑,才是你高中3年最美好的回忆!有爱就有坚强!5.要容许别人在某方面超过你,尤其在你根本无力在那方面胜出的时候。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点,你拿自己的缺点跟别人的优点比,怎么会快乐呢?要知道,‘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

老师的文字,如丝丝春雨,浸润着真真的心灵。每个星期五,真真都渴望着读到袁老师的笔谈。入学半个学期后,真真融入了班集体生活中,还担任了学习委员。整个人也变得阳光、快乐起来。3年后,她以优异成绩考取清华大学生命科学理科实验班,如今正在美国匹兹堡大学攻读博士。

“笔谈中,有一种东西是学生渴求的,而且在别的地方得不到,那就是老师对‘他(她)一个人’的关注、关心,还有鼓励和指导。”袁滨渤说。

其实,当代高中生有不为成人所知的内心隔膜,有一种自我的伪装,他们外表强大而内心脆弱,非常渴望尊重和理解。如果教育者能够走进他们的心灵世界,能够缩短跟他们的心理距离,就容易取得教育成效。

袁滨渤和学生之间“基于情感”的笔谈,就产生了这样的奇效。在她的班上,每个学生都会自豪而幸福地说:“袁老师最喜欢我!”这是一种发自内心的对老师的敬重和信服。

教育不能一味苦口婆心地说教,而要“把真正的教育意图隐藏起来”,以学生喜欢的方式和他们交流。笔谈就是这样一种交流方式。正如袁滨渤在教育日记中所写:“今天的教师,必须具备走进学生心灵的能力,必须善于走进学生的情感世界,把自己当作学生的朋友去感受他们的喜怒哀乐。教师要把自己的教育理念融化在与学生的每一次接触和交流中,让学生在无声无形中受到陶冶。相信一定会看到更多学生成长而带来的惊喜。”

学生毕业的时候,有的有两三本笔谈集,有的五六本甚至更多。有学生把心爱的笔谈集锁在自己的小箱子里,成了他们珍藏的精神财富。一些学生家长,会向已经毕业的学生借阅笔谈集,“你看,这俩孩子遇到的问题多像!看袁老师的笔谈,就能解决我家孩子的问题。”家长借到笔谈集,扫描后装订起来,让自己的孩子不时翻阅、学习。他们说;“看这些笔谈,就像看长篇小说一样过瘾。”

很多学生在考入大学后,还拿着笔谈集来找袁滨渤。“袁老师,是笔谈帮了我3年。请您为我们再写一篇笔谈,我们带着它去迎接新的生活。”

“如果不给学生价值判断力,教育就不可能成功”

1989年做教师第一天,袁滨渤便在日记中写下:“要让平凡的教室洒满阳光,让每个学生心中拥有灿烂,用蓝天般的胸怀包容一颗颗年轻的心,用大地般的博爱铸就每个学生的辉煌。”袁滨渤没有忘记当初心中的誓言。24年来,她一天都没有停止观察和思考。“我为什么要当教师?成绩之外,我还能够给学生什么?”这样的问题,经常萦绕心头。

袁滨渤用心、用情做教育,逐渐走上了一条科学的、现代的专业成长之路,“基于人、为了人、成就人”成为她的信念。基于人,就是要知道现在的高中生有什么新的特点;为了人,就是要明确把他们培养成什么样的人;基于这两点,才能成就人,培养他们成为健康、和谐、能够持续发展的人。“离开学校后,可能他很平凡,但他能在自己的岗位上发光发热,家庭里有责任,社会上有担当,就是教育的成功。”袁滨渤接着说,“教育绝不能短视、近视,不能为了分数而舍弃一切。”

也许是为人师者的本性使然,多年来,袁滨渤格外关注普通家庭的孩子、下岗职工的孩子。“我要看看教育到底有多大的力量?能把一个孩子塑造成什么样?能给一个平凡的家庭带来怎样的奇迹?到底能实现多大的公平?”袁滨渤说。

1998级学生晓园就是一个来自普通工人家庭的女孩儿。当年,刚刚升入高中时,晓园内心很忐忑,“周围同学都是来自各个学校的精英,我真担心跟不上”。细心的袁滨渤看出了晓园眼神中不经意间流露的不自信。开学第一天,她就让晓园担任临时班委成员。“我小学、初中都没有担任过班干部啊!”晓园“多少有点慌,也有小小的喜悦”,而袁老师并没有说什么。

晓园注意到,刚入学,袁老师擦黑板、打水、扫地,忙得不亦乐乎。作为临时班委的晓园,也跟在袁老师身边,一起忙碌。“后来我才体会到老师的用心,她就是要让我明白,班干部的职责和‘秘诀’就是不计较、任劳任怨地为同学服务。”晓园在“跟着老师做”的过程中,在班上树立起了一定的威信。在两周后的班干部正式选举中,她高票当选团支部书记。晓园“内心第一次体会到了被认可的成就感”。

“我还想起袁老师说过一句话:要让以前没有发光的学生发光!我都不知道自己有什么闪光点,是袁老师发掘的。”从此,晓园“感觉自己在往上走”。

晓园称袁老师为“人生导师”,“我们的故事不仅仅发生在高中3年,我高中毕业已十多年,至今一直延续着。上大学报志愿、择业、结婚生子,我的每一步,都受到袁老师的积极影响。”晓园感慨地说,“我结婚时的证婚人是袁老师,我儿子的名字也是请袁老师起的。”

晓园的成长中,留下了太多袁老师的影响和印记。正像一首歌中所唱,“长大后我就成了你”。2007年,晓园天津大学热能专业研究生毕业后,她没有像自己的同学们那样走进研究所、设计院,而是选择当了一名中学物理教师。“袁老师影响了我,我也要去影响我的学生。”每年母亲节,晓园都会给袁老师发去情真意切的短信,“因为,她不仅是我敬爱的老师,更像慈祥的母亲”。

要教育好学生,首先要对学生有一个正确的判断。很多教师问过袁滨渤:“是不是现在的学生不如过去了,更难教了?”袁滨渤的回答很干脆:“不对!今天的学生在进步。正如儿童文学家郑渊洁所说,我们埋怨学生一代不如一代,可是历史并没有像我们说的那样倒退。”不能用10年前、20年前的眼光看待变化了的学生,不能总认为“学生坐在那里一动不动,无论老师说什么都点头,这样的学生就好。以固有的、一成不变的眼光看待学生,容易误判”。

今天的高中生,思维敏捷,追求个性发展,人生观和价值观也与过去有所不同。袁滨渤说:“学生不再是‘小绵羊’、乖乖女,他们觉得那些规矩啊、传统啊,是可以思考的问题了。这不是在进步吗?”

在这样的背景下,教育的重点是什么,成为当代教师绕不开的问题。袁滨渤有自己的见解,“多元的选择,大信息量的冲击,需要我们教给学生一种价值判断力。如果不给学生这种判断力,教育不可能成功。反之,如果能够给学生一个核心的东西,他们会发展得更为出色。”袁滨渤说,“想清楚这些,就会有一种大格局、大眼界,教育会变得得心用手,学生也会在不同的理想之路上发展。”

已经毕业的学生,有的在自己打拼、创业,也有的在中新生态城当项目经理。“不论职位高低,他们每一个人都活得有尊严、有价值。”袁滨渤为此特别有成就感。

2007级学生孙扬,农学院毕业后在天津郊区开办了一家饲料厂。上高中时,他家非常困难,父亲一人把他拉扯大。一次,孙扬生病住院后,同学们自发为他捐款。出院后,孙扬默默地把教室地板擦了7遍。他说:“我无以回报,只能以自己的行动感谢同学们的帮助。”“我也不知道,孩子怎么会有这样一种责任感。”袁滨渤说。如今,孙扬的饲料厂办得很有起色。结婚时,婚房是自己办房贷购买的。他说:“我已成人,不能再给父亲增加负担了。”

已是北师大天津附中党委书记的袁滨渤经常对教师谈及“四个牢记”:牢记学生是成长中的人,既能教育他,又能宽容他;牢记学生是有个性的人,既能引导他,又能尊重他;牢记学生是有能力的人,既要给予舞台,又要给予辅导;牢记学生是有差异的人,把差异当成教育资源。“我喜欢差异,什么样的孩子我都能包容。我觉得差异是美,差异是资源,差异是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个要素。正因为每个孩子各有个性,能文能武,能唱能跳,我们的班级才美。”

教师的“眼光”体现在,着眼长远、为学生的未来服务。“一届届学生从我手中毕业,走向大学、走向社会,无论在什么岗位上,他们的人生是那么多彩,情感是那么丰富,社会责任感强,有担当。我想,我就是要培养这样的人。”袁滨渤说。

“没有什么比文化的力量更强大”

“做教师,绝不能有一丝敷衍应付。我敬畏我热爱的工作,敬畏教育规律。”袁滨渤说,“高中教育,最重要的是为学生打好精神的底子。”

前些年当德育副校长的时候,不时会有教师对袁滨渤说:“我扯破嗓子,磨破了嘴皮子,学生还不听话。怎么感觉无论什么样的学生,一到您班上,都会变得服服帖帖呢?”袁滨渤回答:“没有什么比文化的力量更强大,更能约束人,制度都不如文化的力量。”

教师是文化人,就应该以文化人的姿态来做教育。最柔软的东西往往最有力量。

袁滨渤深知,每个学生都渴望被认可,一旦得到应有的尊重和认可,他从起步之时就会很好。“如果一开始学生就能认同你,那么,后期的班级建设,他就会跟你走。”在袁滨渤心目中,跟学生在一起的每一件事,都是有教育意义的。她用这些点点滴滴的小事来培养自己的学生。

开学第一天,袁滨渤就能准确地叫出每个学生的名字。其实在开学前,她一拿到新生名册和档案,便下足功夫,拿着学生名单和档案一一对照,反复记忆。学生姓名中拿不准的字就查字典。在此过程中,她对学生的家庭情况也有了初步了解。

有一年刚开学,当袁滨渤款款地走到每个孩子跟前,拍拍他的肩膀,亲切地叫出他的名字,然后把名字写到黑板上时,一个叫杜鲁昰(音xia)的男孩竟情不自禁流下热泪。“袁老师,从来没有老师开学第一天把我的名字叫对的,很多人都叫我杜鲁罡(gang……”孩子哽咽了,再也说不出话来。

“学生其实都很在乎老师叫对自己的名字。如果我第一天就叫错杜鲁昰的名字,用多少件事才能挽回?再假如,我不知道是因为这件事而无意疏远了他,他便不会认同老师,那么可能到他毕业的时候,他还在原地。他也许不会惹是生非,于是很多老师可能就关注不到他。他人生的发展却没有了。所以,学生成长无小事。”袁滨渤解释,就看你在教育过程中带着什么心,带着怎样的情,用什么样的教育理念去做这些平凡小事,“每件平凡小事做好了都是大事。”

袁滨渤有自己的博客,名叫“小荷家园”。很多学生和家长都是她的“粉丝”。博客中有一篇“谈责任”的随笔。袁滨渤写道:“人生很多素质都可以后天培养,但是其中最难培养的就是责任心。只要你具备高度的责任心,你就会发现你的个人成就与幸福指数不断地上升。责任,是我们每一个人肩膀上一副看不见的重担,即使今天你还感觉不到,但总有一天,它就会落在你身上。如果你今天不愿意为它付出,那么总有一天你会付出更多。而对敢于承担责任的人来说,责任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责任心成就了你的竞争力。”

高中教育者都知道,责任感教育是重点,也是难点。为了培养“责任感”,很多教师绞尽脑汁设计了各种专项活动,效果却不好。

袁滨渤的做法是:从每个人的位置做起,从每个人在班级里的身份做起,让每一个学生在班集体中焕发出生命成长的内在需求。“我不知道哪一天、哪一件事把‘责任感’植入了他们心里,但我觉得正是日常的‘生活教育、活动教育、励志教育、文化教育’,日渐熏陶感染了他们。”袁滨渤说。

每带一个班,班训都是:让自己的行为成为班级的骄傲。袁滨渤能让这句话铭刻在学生心中,而且每个字都有着沉甸甸的分量。

1998级学生储瑞靖一个小小的成长,让袁滨渤至今难忘。当时,学校还没有盖新楼,学生在一个老式的水泥地教室里上课。学校给每个班级发了高粱梢做成的扫帚。每天打扫完教室,值日生个个都满头大汗,但地面上总有几根脱落的高粱梢,这让生活委员储瑞靖看着很别扭。于是,他从家里带来一些细尼龙绳,把扫帚绑结实,又在墙上钉了一排钉子,在扫帚把上系好绳子,整整齐齐地挂在墙上。拖把也挂在那里,下面还摆放了一个水桶。“你说孩子多么了不起,这就是他的责任心和创造力啊!因此我特别相信,孩子们是有能力的,

只不过是我们没有给他舞台。只要我们放手,给他舞台,他做的事情会超乎我们的想象。”多年后,袁滨渤依然很欣慰,“这样的学生,无论走到哪里,都会让我放心。”

袁滨渤特别重视集体教育。她有一种“特殊本领”,每带一个班,都能把班级变成学生“一睁眼就想去、去了之后就不想离开的地方”。在这个地方,带给他们一种充满教育意义的生活。

靠什么吸引学生?正确的价值观。袁滨渤说:“你给他正确的价值观,他在这儿才觉得纯,才觉得美,在这儿就觉得向上了,觉得有劲了。这样的班集体是给学生精神支柱的地方。”

“教育意味着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学生是“未完成人”,在走向成人的过程中,他们急需身边的榜样。而且,对于崇拜心理、模仿心理极强的高中生来说,教师什么样儿,学生也往往是什么样儿。

因此,现代教师必须是一个有血有肉的人。这样,学生才会觉得老师可敬可学。“他们学你什么?其实每天都在悄悄地学习你生活的态度、工作的态度、做人的态度,这比知识还宝贵!所以,作为教师,我一定要成为一个爱生活、爱家庭、爱事业的人。”袁滨渤有一个幸福的三口之家,那是她从教之余“可以幸福栖息的温馨港湾”。她兴趣广泛,是一个十足的球迷,还是一个“星”迷。周末,她会带着学生去看球赛,和学生一起“疯”;刘翔来到天津,她带着学生去看刘翔,李宇春来了一起去看李宇春……“我就是要让他们成为爱生活、会生活的人,成为一个有情有义、有大爱的人。这样的结果就是,教师成功了,学生成功了,家庭也成功了。”袁滨渤动情地说。

有人说,教书匠就是拼时间、拼体力,日复一日,不断“重复昨天的故事”,教育家则意味着凭借智慧不断地创新和超越。

袁滨渤彻底告别了单纯靠体力做教育的时代。他靠自己的智慧走出了一条教育家之路。

“每个人只能过一种人生,走一条道路。而教师不同,能目送千百名学生走上一条新的道路,过上千百种生活。每每想到这些,我就会觉得教育是一件特别惬意、特别有价值的事。”袁滨渤说。

 

 

选自《人民教育》2013.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