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方式变革要在“转化”上下功夫

作者:编辑部 来源:本站 发布时间:2024-12-19 14:29:32 点击数:9

教学方式变革要在“转化”上下功夫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授   郭华

学生学得生动活泼、轻松愉快,是教师和家长的共同愿望。但,却少有教师和家长愿意给学生更多自主支配的时间。把学生的时间填满,被视作保证好分数的最可靠的办法。为了取得好分数,将知识作为固定结论告诉学生,节约出更多的时间反复刷题,全然不考虑这样的做法是否符合学科知识的内在逻辑,是否会熄灭学生心目中对知识的内在渴求,是否会损害学生原本极为宝贵的创造力和年轻气盛的自信心。这是典型的机械教学观,认为教学只是信息的输入─输出,以为更多的输入必定会有更多的输出,完全忽视了学生作为主体对内容接受有选择权,对内容要理解、“加工”─转化。

教学方式的改革,大多在寻求改变这种机械教学的教学方式,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学得主动、生动。例如,20世纪70年代末期上海的“读读议议练练讲讲”,通过改变课堂活动结构,变以“教”为主为以“学”为主,来激发学生的主动活动。近年来的“先学后教”“导学案”“自主合作探究”,其意也均在此。但是,仅仅变革教学方式,甚至指望用某种唯一的教学方式来解决所有问题,就会违背初心,走向反面。教学方式改革的目的,不应是追求某种与众不同“灵丹妙药”式的唯一方式,也不应是追求花样翻新种类繁多的教学方式,而应该寻求使教学规律得以实现的多样综合的方式。具体的方式可以千千万,各有所长也各有局限。评判教学方式优劣好坏的首要指标,是学生是否动手、动脑、动心,是否真正发生了学习。

学生的学习和成长既可以是循序渐进、润物细无声式的“修炼”,也可以是豁然开朗、恍然大悟、茅塞顿开的刹那顿悟。无论哪一种,其机理都在“转化”。正如粮食需要消化才能变成养分转化为人的血液、肌肉和骨骼,知识只有经过学生的转化才能变成学生精神成长的能量,变为学生自己的能力、品格、价值观。

转化,就是学生学习知识的一系列主动活动,是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活动方式。

学生对知识的转化,必先有教师对知识的转化。即:把遥远的转化为切近的,把陌生的转化为熟悉的,把抽象的转化为具体的,把难的转化为易的,总之是要把书本上的抽象文字转变为学生主动活动的对象。这样的转化工作,必然要求教师对课程内容及其结构有整体把握,又对学生现有水平及要达到的教学目标、实现的路径有清晰的认识;教师需要知道,学科知识结构中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以及基本观念,学生应该通过怎样的方式去学习哪些知识点来领会和把握这正是教学方式的前提。或者说,教学方式就是在学生与知识之间搭建桥梁、建立关系,将学生原本不能独立操作的知识技能变成一系列有序呈现的教学素材,使之成为学生以现有水平便能够观察、思考、想象的对象,从而引发学生一系列典型的、基本的活动。当此之时,知识便成为学生活动的客体,学生则成为与客体交互作用的主体,主动去操作客体、转化客体,通过转化、在转化中,实现发展。

转化,是学生调动已有的知识储备,想方设法、绞尽脑汁地观察、思考、想象、表达、制作、沟通……通过转化,学生形成举一反三、闻一知十的能力,体会到作为主体活动的意义与价值,愿意孜孜不倦地去渴求知识。因为转化,客观、静态的知识才能在不同的主体那里展现出多种不同的样态,生发出无限的可能,创造出新的联想。可以说,学生学习就是将知识转化为自己的精神能量的活动过程,是学生旺盛生命力的最鲜活的表达。

因此,教学方式的变革,要在转化上下功夫。

                                                                                                                                       (选自人民教育2022年第1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