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封信引发的故事

作者:编辑部 来源:本站 发布时间:2024-09-01 17:36:52 点击数:31

一封信引发的故事

2109班  赵子喻

 

记得三年前,爸爸第一次把我送到四十四中校门口,指着硕大的校徽说:“去吧,44中是所好学校,千万别给自己的学校抹黑。” 时间过得可真快,爸爸的叮嘱犹在耳畔,距离中考已经不足100天了,心里有太多不舍和怀念。

周末的一个下午,我在初中课本堆里翻找着过往,每打开一本书,都让我想起一位可敬的老师和幸福的课堂,还有同学间积攒的那么多欢声笑语。突然,我找到我的七年级上册的生物书,三年前的一封信立刻随着课本一起浮现在眼前。

我自幼喜爱生物,尤其对昆虫兴趣最浓,所以当我领到七年级的新教材时,第一时间就打开了《生物学》课本。可是,当我读到该书第五节——节肢动物这一课时,竟然发现第89页关于蝗虫的配图出错了。文字说明部分是介绍蝗虫,但文字右侧配图却是螽斯。

我喊来爸爸,说明了情况,可是他不懂,说:“教材出错的可能性不大,你别自己学混了。”我指着教材上的配图说:“蝗虫的触角又短又粗,而螽斯的触角又细又长。除此之外,螽斯的前肢上有听器,蝗虫的听器却在翅膀下。爸爸,我敢断定,我没有错,是教材出错了。”

爸爸听完我的解释,仍对此不屑一顾地说:“什么蚂蚱、蝗虫、螽斯的,还不都是一回事儿。”正是爸爸的这句话,才让我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这件事看似图文不符,实际上是生物学上分属、分科的大问题。于是,我立刻坚定地说:“爸爸,虽然螽斯和蝗虫都属于直翅目,但螽斯和蝗虫同目不同科,在科学上可容不得半点儿马虎。”

直到此刻,爸爸才对我的话有了重视。爸爸曾在一次昆虫展上,偶然结识了北京自然博物馆的昆虫学博士后常凌小研究员,于是他把我发现的问题发了过去。很快,常研究员发来微信,明确告诉我,我的发现是对的,并对我的生物知识扎实、善于发现问题提出表扬。

我看到常研究员的回复后很高兴,爸爸鼓励我给出版社写封信,把发现的问题写清楚。于是,我于2021年9月12日,认认真真地给河北少年儿童出版社写信说明情况,并于次日交到了生物学教师陈彤老师的手里。

转眼间,三年过去了。当我再次把七年级上册教材拿在手里,突然想起了三年前的那封信。我想,新的教材是不是把错误改过来了,我的信会不会也像虫子一样被人忽略了呢?于是,我又拿着七年级上册生物书找到了爸爸。

爸爸听到我的担忧后,斩钉截铁地说:“那我给报社打个电话。”我当时感到有些紧张,赶紧把书收起来,说:“这样好吗?”

“好!学校一直要求学生求真求实,三年后你还在关注此事,说明44中给了你勤于求证的精神。再说,教材是一件很严肃的事,任何疏忽都不容小觑。”

这次谈话大概过去一星期之后,我刚从晚自习的教室里回到家中,爸爸便兴奋地把我喊到书房,指着微信里的聊天记录说:“《燕赵晚报》的记者已经联系出版社了,出版社的编辑回复说,告诉孩子,新版教材里的图片已经改过来了,而且要给赵子喻同学亲手写一封感谢信。”我听到最后这句话,心里涌起难以言表的欣慰。

正当我感到高兴的时候,爸爸却说:“儿子,你知道什么是真正的求真务实吗?我给你讲讲报社记者和出版社编辑的故事。”

爸爸跟我说,报社记者接到信后,第一时间打来电话,首先详细地了解了事情的来龙去脉,又要了北京自然博物馆常研究员的电话,并表示同时联系省内生物学专家,对教材上的图文信息进行更专业的核实。与此同时,记者老师买来最新版的七年级生物学教材,发现图片已经更正,立刻联系到出版社生物组编辑核实情况。

出版社的编辑得知情况后,详细说明了原因,并表示已于2023年报教育部教材局审定,将此处螽斯照片更换为蝗虫照片,并主动提出会给赵子喻写一封感谢信,表扬他认真钻研、悉心观察的精神。

“儿子,世界上没有完美,生活中难免出现纰漏,我讲编辑、记者的工作过程,就是想让你通过这件事,看到真正的精益求精,看到真正的求真务实。”

听完爸爸的话,我突然想起校歌里的一句话,“追求完美,超越自我。”此刻,我仿佛长大了许多。

于是,我转身回到自己的房间,从书架上拿起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材配套阅读《昆虫记》,说:“爸爸,我早就发现这本书里也有很多纰漏,我决定把这本《昆虫记》里的出版问题也整理出来,再给人民教育出版社写封信。我一定加倍努力,向真正的求真务实看齐。”

爸爸说:“不给学校抹黑只是及格,给学校争光才算优秀。 我想,这才是这封信带给你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