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石家庄市第四十四中学 >> 科研 >> 科研课题>> 正文内容

科研课题

教师做科研的十条建议

作者:admin 来源:本站 发布时间:2011-09-15 08:47:00 点击数:721
 

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    郑金洲

 教师从事教育科研,在当今的中小学已不鲜见,教育科研所取得的成效也是有目共睹。但与此同时,也存在一些教师研究的内动力不足,有些教师的教育科研难以为继等问题。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多种多样,从教师自身来讲,需要正确对待教育科研,树立教育科研的一系列正确观念。这里权且给出十条建议。

         一、平常心态使研究成为一种教育生活。

         教师从事教育科研活动,是改进职业生存方式、提升教育教学水平的重要举措,是产生教学经验、形成教学智慧的重要手段。这种科研活动,越来越多地被教师所接受。但在实施教育科研活动中,有的教师将教育科研主要看作是职称评定的砝码,有的教师选择的科研课题或内容主要为了吸引别人的眼球,有的教师科研功利意识浓郁,凡此种种,都使得教育科研活动显得浮躁、空泛。

         教育科研一同任何其他科研活动,其实很需要以平常心来对待。从容研究,冷静思考,才能使科研成为自身职业生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使科研与教学相伴始终,使科研真正成为教育教学活动的助推器和发动机。正如一位诺贝尔奖金获得者所说的,如果一个人在从事研究之初,就以诺贝尔奖作为奋斗目标的话,很有可能无法达到这样的目标。研究所需要的从容、淡定,发现所需要的沉着、进取,不是外在功利的一时引导所能奏效的。

         市场的喧嚣,人事的繁杂,文化的多元,价值的失范,这些外在的影响,会波及到教师,引发教师这样或那样的心理变化,使得教师从事教育科研更多一份功利色彩和急功近利的追求。这些影响,我们固然要看到。而真正在教育科研中有所获、有所得,切实通过教育科研形成自己独具特色的教学风格的教师,可能恰恰是认识到教育科研外在氛围的嘈杂,而又坐得下来,心沉得下去,不断思索与探究教育教学问题的教师。我们举目四望,分析每一个成功教师走过的路,都不难发现,正是他们的孜孜以求、日积月累,才有了今日的辉煌和成就。

         平常心看上去平常,真正长期坚持将教育科研作为自身职业生涯的重要组成部分,则变得有些不平常;平常心看上去平凡,真正坚持不懈将教育教学中的疑难问题不断进行分析探究,则变得有些不平凡;平常心看上去简单,真正不遗余力在教育教学征途上通过科研达到精致,则变得有些不简单。科研中多了一份平常心,也就多了一份真实的积累和经验;多了一份平凡的心态,也就多了一份超越与提升。功利难免,但还是要少一些。今天的教育科研需要这颗平常心!

         二、好奇心是研究的基本动力。

         我们常常说:好奇心是打开科学研究大门的钥匙,是进入科学殿堂的必备台阶。我们也常常引述爱因斯坦的话教育我们的学生:我没有特殊的天赋,我只有强烈的好奇心。但在我们自己的教育科研活动当中,这些教育学生的言论好像失去指导意义了,不少教师不是因为好奇去研究,而是为研究而研究。没有或失去了好奇心,教育科研活动也就在一定程度上失去了原动力,外力推动之下的研究活动难以持续长久,难以真正提升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

          在教育科研活动中,好奇心是研究的基本动力,它使得研究饶有趣味,别有情趣,使得研究逐渐成为教师内在的心理冲动。保持童年的好奇心,在日常教育活动中发现一切有待探索的问题,是今天教育科研中教师需要有的一种心境和心态。为什么某一个学生今天的表现与以往迥异?为什么今天的教学设计与实际教学进程出现如此大的差异?为什么学生在解题中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错误?为什么今天一个不经意的教学活动会引发非同寻常的教学效果?

         在教育教学中,实际上是充满着问题,充斥着大量待解的难题。教师只有善于发现问题,惯于探寻事实背后的原因,乐于分析解决问题,才会使自身的研究与自己的成长紧密结合在一起。

 好奇心是导引研究走向深入的标尺。教师在从事教育科研活动时,受好奇心的驱动,就有可能在破解问题找出初步解决问题的答案后,进一步去思考和探索后续解决问题的方                                                                                               向,将研究引向思维的深处,引向教育的深处,教育教学的一些规律性认识、实践性智慧就有可能浮出水面。没有好奇心,教育科研仅仅是为了完成学校布置的研究任务,或仅仅是出于功利的目的,就有可能浅尝辄止,仅将研究停留在观察和分析教育教学现象的表面,仅满足于发表一两篇所谓的科研成果,满足于职称评定或其他非内在的需要。

         毋庸置疑,人的年龄与好奇心在一定程度上是呈反比的,年龄越长,经验越丰富,思维越趋向于定势,对外在事物的敏感度就会越降低,好奇心也就随之减弱。应该说,这是教师从事教育科研活动的阻障因素之一。

         但在教育教学实际中,如果教师有意识地强化自己的问题意识,有意识地促使自己关注外在事物的变化,有意识地提升自己对变化的敏感度,就有可能使自己的好奇心进一步加强。好奇心产生的途径有很多,书籍阅读、报刊浏览,参观考察、经验分享,自我反思、集体合作,都蕴含着众多的问题,都可能滋生这样或那样的疑问,循着好奇确定问题,进而分析和解决问题,这样的研究才有韵味和意义,才是教师真正发自内心的研究。

         三、相信研究的价值与能力。

        自信心是成功的首要心理素质,教师从事教育科研的自信心主要表现为要相信自己研究的价值,相信自己的研究能力,这是教育科研取得成效的关键。在实践中,有的教师在教学上是一把好手,甚至是当地的教学能手,但一旦说起科研,常显得不自信,以为自己是一线的老师,不能胜任科研的要求。

         在这里,首先需要明确教师教育科研的定位。定位明确了、准确了,才会使自己的自信心有所提升。我们反复强调,教师的教育科研与专家的教育科研不同,研究的问题来源于教育教学实践活动,研究的开展存在于教育教学的实施过程,研究的成效表现为切实改进教学实践、提升教育教学水平。而专家的研究,问题来源于理论,来源于书斋,研究更多地体现为资料的梳理与分析,研究成果的评定标准反映为理论创新的要求。两者不能相互替代,都有其存在的意义和价值,共同构成为教育科研总体格局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经济社会的转型,全球化、信息化、城市化的冲击,素质教育实施的挑战,所有这一切都给当今的教育教学带来这样或那样的实践问题,解决这些问题的主体是教师,专家则是对解决问题的理论路径进行探讨,对抽象和一般的问题进行理性分析。只有教师拿起科研的武器,以研究者的姿态出现在实践舞台上,才能使教育教学跟得上时代的步伐,才能反映教学的新要求。

         既然教师的科研定位与专家不同,那么,也就大可不必用专家的科研标准来要求自己,教师也就完全有能力胜任自己的科研工作。今天的教学好像不太如意,没有达到预期的目标,学生的学习动力不强,课堂参与意识不强,好像没在状态,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是什么,我在后续教学中应该加强什么,在哪些方面需要进行改进,改进后的效果如何来进行评定?改进以后又遇到了哪些新问题,面对这些问题我能否解决,如果不能的话,我需要从哪里获得相应的支持,我解决这样的问题有几种方案,哪种方案最适宜于学生实际以及教学的需要?如此等等。

         教师每天对这些存在于教育教学中的问题进行思考、探究、解决,就是在做教育科研工作了。试问,专家能做我们这样的教育科研吗?大概是不能的,即使能的话,这样的专家也是为数极少的。我们恰恰是这些问题最为恰当的解决者、解答者。假以时日,教师完全可以成为教育科研活动的行家里手,成为教学的发言人和教学智慧的拥有者。

         自信心来源于解决问题的成功激励,来源于日积月累的经验提炼,来源于持续不断的自我反思。教师在从事教育科研活动时,要注意从科研对实际问题的解决中感受成功的喜悦,用学生的变化、教学行为的调整、自身角色的重新定位、师生关系的新形式等激励自己,从中认识到科研的意义和价值,认识到自己逐渐提升的科研能力;不要急于求成,要认识到科研是一项长期的工作,是与自己的教学实践活动密切相关的,要在日常的实践与研究的双向互动中积累自身的经验,提升自身的本领;要不断反思自己的研究行为,及时调整自己的研究方向和目标,汲取他人的成功经验和做法,使自己的科研实力不断增强,面对困难的勇气不断增强。

         四、把科研当作一种教育责任。

         教育科研是教育教学实践活动的一种手段,它可以用来达到不同的目的。既可以用作实施素质教育、推进新课程,也可以用作单一地指向改进学习成绩或其他目的。这就需要教师首先明确自身的职责,增强自己的责任心。

         从今天来看,教育教学改革的需要,学生身心发展的需求,都使得教育科研更多地应该为实施素质教育和推进新课程改革服务,而不是别的什么。教师在从事科研时,首先要认识到自身工作所处的历史方位,了解经济社会对教育教学发展的要求,明确自身教育科研的基本方向。

         教师教育科研的责任心还表现在对学生负责上。教师的教学对象是学生,教育科研的一切着眼点和落脚点也应该体现在学生行为的改变上。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及时发现学生存在的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并对问题进行原因分析,进而提出解决对策,在实践活动中解决问题,这是教师教育科研的基本要求。在从事教育科研时,教师心中要始终想着学生,眼睛要始终看着学生,从学生那里寻找研究课题,从学生那里获取研究的动力,从学生那里得到研究成果的验证。

         教师有了教育科研的责任心,也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教育科研的持续进行。与从事任何科研活动一样,教师的教育科研也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困难,有这样或那样的阻障。有了较强的责任心,教师才有可能知难而上,咬定青山不放松,通过自身智慧的发挥或他人经验的借鉴等,逐渐解决问题,使教育教学水平上一个新台阶。

         教师有了教育科研的责任心,也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教育科研成果的转化。当教师认识到科研的目的在于改进教育教学实践,是自己本职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的时候,就会自觉不自觉地将科研成果逐渐应用在实践中,通过应用发现新的问题,实现新的突破,达到新的境界,而不是满足于课题成果的评奖或出版等。

         教师有了教育科研的责任心,同时也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教师自身职业生存方式的改变。教师把教育科研当作自身分内的事情,与自身教育教学日常活动紧密结合在一起的时候,就会将教育科研加以内化,产生强大的内在动力,积极投身于教育科研。在这个过程中,他会逐渐改变自己原有的职业生活方式,边实践边研究成为主要的存在形态。

         五、宽容他人就是支持自己。

         对从事教育科研的教师而言,要有平常心。对于其他同行而言,则要有宽容心。宽容他人的失败,认可他人的努力,分享他人成功的喜悦,同他人共同找寻解决问题的方法。

         今天的教育教学,面临问题众多,困难重重,几乎没有什么现成的答案,这就需要广大教师投身于教育科研的热潮之中,通过研究解决问题。这类研究,不属于少数教师,而是需要所有教师共同参与的,在彼此间的宽容与理解中共同寻找解决问题的答案。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宽容别人,也就是在影响或引导着别人宽容自己,于人于己都有一定的助益。

         宽容是一种美德。宽容心是一颗博大的心。教师同属知识分子,传统中文人相轻的不良习气,应该说在今天还有着一定市场。这种不良习气,在今天教师职业生活中正变得越来越需要摒弃。每个人都是研究者,都需要实现实践者向研究者的转变,而研究都需要不懈探索,大胆尝试,共同协作,相互激励,是研究的内在需要。只有在相互的理解和认可之中,科研才能成为教育教学发展的动力源泉,教育教学中的现实问题才能真正得到解决。

         宽容是获得别人尊重的基础。宽容心是与他人良好相处的保证。有宽容心,教师才会自觉地从他人的角度和立场思考问题,才会设身处地地从对方的视角看待问题。一个研究项目,一项研究活动,都蕴含着各种各样的教育意义,有时很难用绝对的对与错、正与误来区分。认识教育科研的要义,宽容他人暂时的失利,你才能获得他人的尊重,当你自己遇到类似困难时,才能获得同样的支持。

         宽容是一种境界。宽容心是一种健康的心理状态。事事计较,心胸狭隘,只能使自己与他人的关系处在紧张状态之中。看事高远,心胸豁达,才能使自己与他人关系良性发展,和谐相处,心安理得。在教育利。研活动中,不责怪,少指责,多自省,常反思,心境坦然,才使研究逐步能渐入佳境。

 六、“小学问”需要细心来“大”做。

         中小学教师的教育科研,总体上说,是小题大做的研究,需要从细微处着眼,从教育教学的小处着手,需要做“小学问”。如此,也就需要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中,要细致入微考察疑难问题,不放过教育教学中可能存在的任何纰漏。

         细心是发现问题的前提。今天的教育教学实践中,无疑存在着形形色色的问题,但要发现值得研究而且有可能深入研究的问题,则需要从貌似没有问题的地方发现问题,从稍纵即逝的现象背后捕捉问题。在别人看不到的地方发现问题,是研究能够找到恰当选题的前提条件,也是一个有经验的教师常体现的研究特征。

         细心是实施研究的保证。借助细心,教师可以对研究问题向课题转化过程中的种种可能与限制进行认真梳理;借助细心,教师可以对研究方案的各个细节进行具体设想,预见在研究中有可能存在的种种障碍;借助细心,教师可以在研究具体实施过程中考察各种各样的新现象、新矛盾、新情况;借助细心,教师可以仔细甄别自己的研究过程与实践过程的异同。凡此种种,都需要通过细心来完成。

         细心是反思研究的保障。对中小学教师来说,研究本身不是目的,其目的在于改进教育教学实践,解决教育教学实际问题,因而,研究过后,教师要认真分析研究的利弊得失,问题解决的实际水平,改进实践的实际状态。反思研究全过程,需要细心;探讨后续努力方向,需要细心;甄别自身行为的前后变化,也需要细心。

         教师在日常研究中,要把细心作为实施研究的基本要求,不满足于得出初步的认识和结论,不满足于概要性的看法和观点,要注意提醒自己仔细再仔细,认真再认真,用缜密的思维和细致入微的眼光来为自己的研究提供支撑。

         七、先当好学生,后做好先生。

         在与中小学教师打交道的过程中,有两类老师给我留下了较为深刻的印象,一类是虚心向专家学习,向同行学习,向书本学习,甚至向学生学习,不断探索,锐意进取,一段时间以后,其教育教学发生了较为明显的变化,在当地成为教育教学创新的能手;一类是教学已小有名气,但专家的意见听不进,同行的教学不能成为其学习的样本,“居功自傲”,以自己已有的称号或荣誉为荣,一段时间以后,其教育教学与以前没有什么变化,逐渐也就不再成其为教学的行家里手。两类教师的差距,是观念的差距,是行为的差距,更是学习态度上的差距。

         当今教育教学中遇到的疑难问题,有很多是无现成答案的问题,是以往的教育教学经验所不能解的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很难说谁是教育教学的权威,即使是权威的话,也只是某一方面的权威。在这种情况下,相互之间取长补短,分享智慧,就成了教师从事教育科研必须的选择。在彼此的借鉴与学习中,可以不断形成自己新的视野和思路。先当好学生,后做好先生,对教育科研来说,教师尤其需要如此。

        虚心与心虚是两个紧密相关的词语。教师在从事教育科研之初,有心虚的感觉,觉得自己心里没底,对科研中的问题缺乏判断力,对科研的实施效果心中无数,对自己科研能力心中惴惴,都是正常的事情。关键在于,教师从事教育科研的心不能虚得太久,不能不以为虚,不能放任其虚,更不能以虚为实,要使心虚转化为心实,不可或缺的就是虚心求教,认真钻研,用自己的教学经验和智慧充实自己,用他人的先进做法和专家的理论指导充实自己,用教育科研的成效激励自己。

         八、持之以恒才能有所突破。

        塑料花式的教育科研,作秀式的教育科研,偶尔为之的教育科研,是近年来教育界关注并予以批评的现象。教育科研要真正解决教育问题,教育科研要真正成为教师教学水平提升的发动机,教育科研要真正为教育实践服务,就需要教师在从事教育科研的时候,矢志不渝,用持之以恒的努力换来教育教学实践的改进。

        做教育科研并不难,难的是一直持续不断地做教育科研,难的是一直将教育科研明确定位为自身教育生活的一部分。

        今天的教育教学存在着各种各样的问题,教师在实践中也能感受到这些问题的存在,对这些问题进行反思,探寻解决问题的方法,思考破解难题的路径,不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但要将这些问题持续不断地作为反思对象,作为自身实践待解的难题,持续不断地将研究与教学结合在一起,则需要教师具有一定的恒心和意志。

        当今的教育教学改革,正在进入到一个新的时期,改革的阻力增大,难度加强,攻坚战增多。在此情形下,几乎没有哪一个问题,是轻而易举就可解决的,教师每前进一步,都需要有直面困难的勇气,有坚持研究持续探索的决心和行动,否则,这些问题就有可能止步不前,不只是存留于现状,甚至会重新走上改革前的老路。这些问题,只有靠教师来解决,只有靠教师的研究来解决,只有靠教师坚持不懈的研究来解决。

        只有理性分析,沉着应对,不言放弃,教师的教育科研才能有所获,教学才有所成。纵览有教学成绩、科研水平的教师,大概没有哪一个是在自己的科研与教学道路上没有遇到挫折,没有遇到挑战的。他们的坚持,他们的开创性、操作性与坚韧性的有机统一,使得他们度过一个又一个难关,积累下自己宝贵的教学经验,逐渐形成自己独到的教学智慧。

        九、让自己处于主动状态。

        拿破仑·希尔告诉我们,进取心是一种极为难得的美德,它能驱使一个人在不被吩咐应该去做什么事之前,就能主动地去做应该做的事。有了进取心,教师才有可能主动地去发现教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自觉地投身于研究之中。我总以为,研究只有在主动状态下,才会使得研究者有思考的乐趣,研究者也才不会将之作为“身外之物”,也才会持续开展。主动地去做,研究既会做完,也会做好;被动地做,研究达到做完的状态也就完事大吉了。

        教育科研有的是问题,也有的是难题,其中不少是有解却难解的问题,长期有解而近期难解的问题,甚至无解的问题。教师从事教育科研活动,如果要在这些问题的探索上有所成就,或者认识到这些问题的性质和类型,就需要有不断进取的心理状态。克服一个又一个难题,就是在不断推进着自身的教育教学水平,提升教育教学的质量和品质。

        教育中的问题,大概没有哪一个是一蹴而就可以解决的,研究者常陷入一种两难的状态中,有的时候也会觉得孤独无助。教师常在貌似解决一个问题的时候,又会遇到一个新的问题,解决了新的问题,又会发现隐藏着的其他问题。在这种情况下,教师不断吸收新知识,掌握新方法,学习新本领,借助于研究形成对教育教学的新观点,就成了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内容,也日渐成为教师职业生活方式内在的组成部分。

        十、教育科研最终是为了实践的改造。

        教育科研的最终成果,远不是为了撰写一两篇文章,出版一两本著作,而是要切实解决教育教学过程中的疑难问题,使得教育教学水平呈现出新的状态。因而,教师在从事教育科研活动过程中,要注重将研究成果转化为教育教学实践,结合教育教学的新情况、新矛盾加以认识,使研究成果成为教育教学走出困境的钥匙。

        现在的中小学,尤其是城市中小学,大多有自己的科研课题,大多有一些物化的用著作、文章形式表现出来的研究成果。通过这些成果,我们能够体察研究的实施过程,分析研究各个环节的严谨或松散,大体能够反映一个研究的水平或状态。但更为重要的,是这些成果不能仅停留在课题研究本身,而是体现在教育教学实际的改进上。换句话说,能否解决实际问题,在多大程度上解决实际问题,能否改进教育教学实践,在多大程度上改进教育教学实践,能否提升教师教育教学水平,在多大程度上提升了教师教育教学水平,能否促进学生的身心发展,在多大程度上促进了这种发展,才是衡量教师教育科研的最终标准。

        教师之所以做研究,是因为教育实际面临问题和矛盾的需要,教师研究的成果也就需要运用于问题的解决和矛盾的破解。要从教师教育教学的实际出发,从学校改革与发展的需要出发,重新思考教师教育科研的定位,重新搭建教师教育科研的平台,重新厘定和衡量教师教育科研的标准,重新审视教师教育科研的价值。这里说“重新”,似乎重了一点。但在这些方面,我们的确存在着许多误区,存在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科研只是促进教育实践改进的手段。教师从事教育科研,如果目的仅在于发表文章,为评定职称作准备,为教师考核打基础,而与实践的改造无关,与问题的解决无关,这样的研究也就逐渐失去了实践针对性。教育教学问题众多,科研的着眼点和落脚点,就应该体现在问题的解决上。如果有可能,教师科研课题的评定,既要看其文字成果,更要看其实践表现,用多样化的而不是单一的方式衡量课题研究的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