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石家庄市第四十四中学 >> 科研 >> 教育论文>> 正文内容

教育论文

河北民歌多风采

作者:admin 来源:本站 发布时间:2014-11-27 10:50:00 点击数:1088
 

初二音乐组 延珂宏

摘要本文从燕赵音乐入手,采用对比的手法分析了河北民歌的地方性特点,介绍了朴实率真的儿歌,通过走访记录喜歌善唱的前辈、青年歌唱家、音乐人的故事,坚信了我们对河北民歌传承和保护的信心,同时也展现出了河北民歌美好的明天。

关键词燕赵音乐 河北民歌 儿歌

引言:

201312月,中国国际广播电台、广播孔子学院主办、国广传媒发展中心等机构协办的全球唯一且具有世界影响力的中学生国际文化交流活动——“CRI杯”全球中学生多语种数字化故事大赛正式启动。

我带领学生成立了“来自民歌的你”小组参加比赛,希望在大赛的舞台上,展示我们的城市特色,让其他地区的学生了解、喜欢河北音乐。之后我们利用休息时间,学习河北民歌的相关文化,聘请校外顾问——河北师大的胡小满教授对我们进行指导,还聆听了他的讲座,了解了河北民歌的不同区域特点,又走访河北的民间艺人,搜集整理河北民歌的资料,撰写了论文《河北民歌多风采》,本着CRI杯赛的宗旨“向世界讲述中国故事、向中国展示世界文化”,展示赛事的主题“my beautiful city”。“来自民歌的你” 小组已经顺利通过复赛,成功入围视频参赛资格,目前正在积极备战下一轮的比赛。

河北民歌是我国传统民族音乐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河北民歌与其说是河北人民的象征,更可以说成是河北人民原来生活的写照。河北民歌就是河北的历史,让我们从燕赵音乐入手,去了解探索河北民歌吧。

一、成就颇丰的燕赵音乐

春秋战国时期,河北省地属燕国、赵国,故有“燕赵”之称,是东方文明的发祥地之一。燕赵自古乐声彻天、弦歌遍地。燕赵文化层出不穷。不必说从商纣王于沙丘(今广宗县一带)的大兴歌舞,到清廷建陪都于热河(今承德)的乐舞共荣;从北齐歌舞戏滥觞戏曲,到元大都真定剧作家云集酿杂剧高潮;从汉代喜于度曲的冯吉,到众多无名氏的 “邯郸鼓员”、中山乐伎。也不必说具有数百上千年历史的武安社火傩戏、藁城金钹战鼓、昌黎秧歌、井陉拉花、热河二人转等种类纷繁的民间音乐品种。单说那曾响彻燕赵大地的传统乐器:钟、磬、琴、瑟、筝、笙、笛、管、箜篌、琵琶等,就足以证明,燕赵乃一方文化积淀厚重,善歌善舞的乐舞良乡。

古人云:“歌者,乐之声也”。作为一种由乐音构筑的艺术,民歌凝聚着中国百姓千百年来生产生活中的情感诉求和高度的艺术创作。民歌是一个闪光的概念,它的生命永远在燃烧。河北省的民歌历史源远流长,《小白菜》、《小放牛》、《画扇面》、《放风筝》都是闻名四方的河北民歌。时代的滋养让河北民歌形成了独特的音乐形态、艺术风貌与审美特质。它的曲调和演唱者共同丰富了中国民歌艺术的内涵,彰显出燕赵文化的有声风韵,形成了绚烂多彩的河北民歌艺术。

二、河北民歌的特点

纵看人类的音乐创作,可以说,几乎每一个地方的音乐都带有各自的“乡音”韵味,这是先天山水与后天人文厚养的结果。比如江南丝竹的乐曲给人以轻快流畅的感觉,与江南秀水秀景相一致;广东音乐则明亮、清晰,体现出南国音乐的明丽清亮。那么河北民歌在地方性上有以下特点:

1.民歌的首句由高音区开始。音乐开始于高音,这种现象在我国山歌中多见,而在河北民歌中则成了旋律发展的重要走向。一般是在前两句之内将全曲的最高音展现出来,后面的旋律走向由高而低,逐级下探,如小白菜曲谱。

2.民歌的旋律多是一字一音,简单纯朴,篇幅较短。

3.河北民歌音域较宽,音程跨度大。以最具影响力的江苏《孟姜女》和河北《孟姜女哭长城》为例,对比发现,江苏《孟姜女》音域为低音mi到中音la,共十一度;河北《孟姜女》是低音mi到高音do,音域十三度,较江苏的音程高了两度。再细观,江苏的曲调律动主要是级进,偶有四度小的音程跳进;而河北同样采用级进,但有了四度、五度音程的多次跳进显得歌调硬朗。这样的音乐状况,在另一首民歌《茉莉花》中同样存在:江苏的音域由低音la到高音mi,共十二度,河北的音域由低音sol至高音mi共十三度,前者跳进只有两次,而后者共九次。通过观察总结,我们的基本结论是:河北民歌跳进既大又多,呈现出整体音域宽、音程度数大的特点。这样的特点,宜于构筑燕赵人的硬朗乐风,适合表现河北民众慷慨激昂的生活,这就是燕赵大地的佳作。

三、朴实率真的儿歌

儿歌,是我们每个人在童年时都曾享用过的精神食粮。在音乐家眼里,儿歌是儿童在生活和游戏时所唱的民间小调,它是民歌的一种。河北的儿歌种类丰富,数量众多,下面给大家介绍其中的两首。

1.《小放牛》

河北有许多历史文化,在一首河北儿歌中包含了河北最多的历史文化,它就是大家耳熟能详的《小放牛》。它采用对歌的方式,前四句问了四个历史常识问题,后四句一一作答,这首歌唱出了儿童的天真烂漫,性格活泼,品性善良。同时也将赵州桥这一历史的建筑瑰宝介绍给了天南海北的人们。这首歌已经成为了河北的经典之曲,许多儿童,甚至大人都被它所吸引,时不时地可以哼上几句。我想,这就是河北儿歌的特色,不管是年龄如何,不管身在何方,都可以在心中唱响它的旋律,哼吟它的歌词。

2.《小白菜》

传统的儿歌不仅反映了孩子们快乐的童年,同时也记忆了残酷的旧社会对儿童造成的极大伤害。作为河北民歌的主要标志,《小白菜》堪称河北民间歌曲的优秀代表。这首歌曲讲述了一个小姑娘幼年丧母、继母偏心、精神上长期受虐待的故事。它引起了全社会的关注和共鸣,加上这首作品词曲的高度概括,易唱易记,因此,其传遍范围几乎遍布了大半个中国。

《小白菜》的腔词结合方式基本上是一字一音,不做任何修饰,曲调平易流畅,每句均以下行结束,最后以两小节哀叹式的音调呼唤"亲娘呀,亲娘呀"作尾腔,烘托思念亲娘的悲切心情。这首曲调曾被采用改编为歌剧《白毛女》的音乐主题"北风吹",深受群众欢迎。《小白菜》是中国民歌最动人的“悲歌”之一,蕴含着极高的艺术水平和欣赏价值。

在现代音乐创作中,《小白菜》是许多喜爱音乐创作的人们常用的素材之一,其韵其美,不断被作曲家们挖掘利用,派生出许多富有时代意韵的音声。例如作曲家谭盾把“小白菜”音调用到了巴赫的四重奏《鬼戏》中,谭盾说:“我一直将巴赫当作我的音乐之父,将中国民歌当作我的音乐之母。我选了一首巴赫著名的钢琴前奏曲,把它和中国民歌《小白菜》叠加在一起,结果令人惊奇的事情发生了:两支曲子竟然天衣无缝地结合在一起,即使用最严格的乐理去挑剔,也从中找不到一个音是多余的、打架的……我一直对中国文化心存感激。因为只要贴近传统文化,就会有创新的可能性。”

一首短小的歌调,借助于各种现代化的传播工具,在一个多世纪中每每得到重用,并被视为区域性民歌的代表,的确是它的光荣,也是河北民歌的集体光荣。

除此之外,河北还有很多的经典儿歌,如《水牛儿》、《小小子儿、坐门墩儿》等,透过这些经典的儿歌,让我们回到了童年,带给我们纯真自然,纯朴率真的感觉,所以我们的校外顾问胡小满教授在自己的著作中说“儿歌:非由润色显率真”。

四、喜歌善唱的前辈

在河北省行唐县武庄有一位民间艺人叫李现文,老人今年69岁,从小喜唱民歌小曲,但凡听到,过耳几遍就能唱于口、记于心,且长记不忘。粗略统计他能唱156首民歌,他的善唱之举值得我们关注。

201446,我们怀着激动的心情前往武庄,初见李现文老人就被他的纯朴和热情所感动,孩子们亲切地称呼他 “李爷爷”。通过和李爷爷聊天得知,他没上过几天学,几乎不识字,但非常喜爱音乐,凭着自己的努力和坚持,学会了当地的好多民歌。他还经常以当地的景物、故事为题,即兴自编自唱。在接下来李爷爷“现场版的河北民歌”中,在场所有师生无不觉得他是一位朴素的最接地气的民歌“大师”,他演唱的《小五更》、《画扇面》、《王三姐赶集》、《四辈上工》等作品,处处展示了李爷爷善唱的实力:一是他所唱的曲调较多,有“五更调”、“对花调””等。二是他的演唱很有韵味。熟悉中国民歌的人们都深知民歌演唱讲究“唱劲儿”和“唱味儿”两方面的功夫。李爷爷的演唱很注重润腔技巧,行腔颇有韵味。三是他对于每一首作品都付诸于感情,比如李爷爷给我们唱《小白菜》时,悠扬的歌声里蕴含着对小白菜的同情和怜悯,腔调中还渗透着几分憎恨,他不仅仅是在演唱,更是全身心地对这部作品进行诠释,在晶莹的泪光中我们仿佛身临其境了。李爷爷的表演功夫了不得,将近70岁的老人,表演起来眉目传神、动作轻盈灵巧。我们都不由得鼓掌喝彩,并讨教学习,他认真地给我们讲解、耐心地教我们动作、高兴地和我们一起表演。老艺人对民歌的喜爱、积累和理解让我们赞叹。

此外,我们感受到了李现文老爷爷身上特有的魅力:真诚、善良、可亲、热爱生活,告别时诚恳的挽留,离别时赠与的一件件精妙的自制艺术品,无不感染着我们!可以说,李爷爷是一位远离现代文化、现代意识与现代音乐的人,但他的精神和品质值得我们现代人去学习和尊重!可以说他演唱的河北民歌受到了中国传统文化与传统音乐的滋养,展现了一位民间艺人的精妙艺术。

通过我们小组采访研究发现,民间歌手、民间艺人是民歌发展、兴盛的主要力量和创造者,如果没有“人”作为传承者、创作者、储存者,一个民族的传统音乐文化将无从谈起。再次由衷地感谢这些前辈为河北民歌的传承发展做出的积极贡献。

五、河北民歌的美好明天

1.青年歌唱家的“情景式”传播

20071228,河北歌唱家郭玉红在省城举办了《燕赵情——郭玉红河北民歌情景演唱会》,以一种新的表现形式演唱了《茉莉花》、《放风筝》、《送哥哥进城》、《孟姜女》等人们耳熟能详的河北民歌。这是一次颇具新意的传统民歌演唱会,其新意在于“情景民歌”这一“新思维”的确立与展现:通过各种传统民风民俗与生活情景的设立,通过唱、景、情、光、灯多种艺术的、物质的材料的聚合,

使人在可听、可视、可感的文化氛围和艺术环境中品赏历史悠久的河北民歌。这场音乐会带给观众“耳目一新”的感觉,使观众惊呼“河北民歌真好听!

我们不由地想起著名导演张艺谋执导的《印象刘三姐》这样一部大型山水实景演出。演出将刘三姐的经典山歌、民族风情、漓江渔火等元素创新组合,不着痕迹地融入山水,还原于自然,成功诠释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创造出天人合一的境界,被称为“与上帝合作之杰作”。借助偶然发现的燕赵传统民歌的“情景剧”,留给我们深深的思考,保护和发展河北民歌,需要这样的新思维和新方向。

2.音乐人的“民歌新唱”

民歌新唱作为一种音乐形式,利用流行音乐的商业性、大众性等特点,将民歌介绍给最大范围的听众,让广大青少年朋友知道和了解民歌,从而产生对民歌的兴趣。在“红红火火幸福年——河北电视台2013年春节联欢晚会”中,河北的音乐人和一些歌手积极搜集、整理民歌《小放牛》、《对花》、《绣灯笼》,以现代、动感、全新的方式重新将河北民歌呈现在观众面前,让观众倍感新颖独特。这种民歌新唱的方式在民歌的传播上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3.河北民歌喜获“群星奖”

群星奖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为繁荣群众文艺创作,促进社会文化事业的繁荣与发展而设立的全国社会文化艺术政府奖,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设立的政府社会文化最高奖,“群星奖”已经举办了十六届。

201310月,全国第十六届群星奖决赛在山东泰安大剧场举行,从参赛的352个声乐作品中选出了72个进入决赛。河北省选送的《太行谣》名列其中。这部作品是运用河北平山的一首信天游《走山梁》的旋律加工创作而成。歌曲以流传在太行山的美丽故事和传说为题材,以久远深厚的历史文化为依托,以太行山区的民间歌曲为音乐素材,运用女声多声部组合和民谣体演唱形式,讲述了一个个发生在太行山的、广为人知的历史文化传奇,歌颂中华民族之魂——太行精神。经过作曲家和演员们的精心打造,这部作品一举获得第十六届全国“群星奖”。

作为参赛小组带队老师的我,也是《太行谣》歌曲的演唱者之一。决赛那一夜,星光灿烂,歌曲《太行谣》旋律朗朗上口,歌词质朴感人。作品一亮相就吸引了评委和现场观众目光。我们以雄浑、高亢、抒情的演唱,把观众和评委带到了太行山古老的历史传说和民俗风情之中,赢得一阵阵喝彩和掌声,让观众领略了河北民歌的魅力。

河北民歌的文化丰富多彩,伴随时代的进步,我们已经进入了一个对民歌文化进行发掘整合的时代,这样有利于进一步的传承。

河北民歌是燕赵文化的一块瑰宝,作为河北人我们有责任去保护和传承它,也希望通过我们的讲解,能有更多的人喜欢上河北民歌,宣传河北民歌,让河北民歌这朵民族民间音乐百花园中的奇葩清香远溢、源远流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