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石家庄市第四十四中学 >> 科研 >> 教育论文>> 正文内容

教育论文

给学生的思维插上翅膀

作者:admin 来源:本站 发布时间:2012-10-31 14:38:00 点击数:702
   

给学生的思维插上翅膀

——让发散思维走进历史课堂

历史组  马素婷

 

关键词发散思维 多路思考法 逆向思考法换位思考法 迂回曲折思考法

所谓发散思维,就是指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从一个目标或思维起点出发,沿着不同方向,顺着各个角度,寻找各种途径解决问题的思维方法。这种思维好比自行车轮一样,以车轴为中心,许多辐条沿径向外辐射。发散思维是对思维定势的一种突破,是对固有思维习惯的一种冲击。如果只会围绕一个点去思考,就会墨守成规,只有突破条条框框,使思维朝不同方向,不同侧面、不同层次、不同角度发散出去,才能获得一个十分广阔的思维空间。

在中学历史课堂教学中,历史教师尤其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发散性思维能够从多种途径、多种角度对历史知识进行思维加工,形成知识网络,有助于学生理解历史事物的特点、性质和相互关系,从而掌握历史发展规律,同时对学生记忆和理解历史有很大帮助,对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将大有裨益。在历史课堂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历史事件成败的原因,评价历史事件或历史人物,引导学生以史鉴今,都会激发起学生的灵感,碰撞出思维的火花。那么,如何给学生的思维插上翅膀,让发散思维走进历史课堂呢?下面结合我自己教学实践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具体的做法。

  一、 “思接千载,视通万里”—— 多路思考法

多路思考法是指在进行思考时,从一个要解决的问题出发,朝纵横、上下、前后、左右,四面八方展开思考并寻求答案,要求学生在思考问题时,跳出点、线、面的限制,从多层次、多角度、宽领域方面去思考问题。

1、多层次

层次发散法是指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思维向历史事件的含义、内容、性质、目的、原因、地位、作用、意义等不同层次发散。比如辛亥革命通常从背景、内容、影响三方面分析。背景中有经济基础、政治基础、思想基础、组织基础、对外关系、国际形势等不同角度;内容中包含政治、经济、军事、法制、社会生活等因素;影响中有性质、地位、作用、意义、启示等方面。教师要适时帮助学生搭设多层的思维跳板,由高到低、由粗到细、由浅入深,打开学生的思路。让他们的思维像一束光,辐射各个层面,从而获得一个广阔的思维空间,多层次分析理解历史事件,并且能举一反三,由此事件联系到彼事件。

   2、多角度

根据历史事件的特点,教师要引导学生多角度分析历史事件。例如在分析历史事件发生原因时,要求学生在短时间内尽可能从多个角度给出答案,先不用考虑回答问题质量的好坏,让学生快速地给出一些答案,锻炼学生的发散思维。比如: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让学生先从国民党、共产党、广大人民、爱国华侨、世界反法西斯国家的支持、日本战败等多方面思考发散,教师再引导学生从根本原因与具体原因、主观原因与客观原因、内因与外因等方面进行总结归纳。具体原因又可以从领袖、纲领、军队素质、人心向背、对手力量消长等各个角度进行分析,从而形成一个纵横交错、丰富多彩的历史思维之网。分析事件的影响也是如此,如抗美援朝的影响,可以从对中国、对朝鲜、对美国、对亚洲、对世界等不同角度去考虑,对中国的影响又可以从经济、政治、外交、军事等不同角度分析;再如评价拿破仑的对外战争时,要引导学生从战争的正义性、革命性、争霸性、侵略性、商业性等多个角度思考,长期这样进行思维训练,就能使学生突破按一个方向思考问题的习惯,从而学会横看、侧看、远看、近看、左看、右看,让他们在历史的海洋中领略“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的旖旎风光。

3、宽领域

历史事件之间不是相互孤立的,它们总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作横向联系、纵向对比,以时间为主线,以空间为主轴,由古到今,由中到外寻找事物间的内在外在联系,培养他们思维的宽阔性。先要让学生准确而巧妙的捕捉事物间的联系点,这个点可以是相近、相似、相关、相对、相反或者是相通,然后由此及彼、由近及远、由表及里,展开丰富的联想。即以一个历史事件为圆心,把自己的思维扩散开来,延伸出去,联类无穷,触类旁通。例如学习明治维新时,可以联想到日本的几次崛起:大化改新、明治维新、二战后经济迅速发展等;可以联想到同一时期的美国内战、俄国1861年改革、德国、意大利统一;中国的洋务运动;可以联想到明治维新对中国的影响,发动甲午战争、签订《马关条约》、瓜分狂潮、义和团运动、八国联军侵华、戊戌变法;还可以联想到历史相关改革的历史事件:地主阶级改革、资产阶级改革、社会主义性质的改革、改变社会性质的改革、调整生产关系的改革、成功的改革、失败的改革等;还可以联想到帝国主义垄断的形成、英日同盟、日俄战争等等。让学生展开合理的联想,跨越时空的界限,他们在思维发散中不知不觉就进入到“寂然凝虑,思接千载;悄然动容,视通万里”的境界,历史学习就会成为一件轻松惬意的事情。

  二、“反弹琵琶,倒行逆施”——逆向思考法

一般历史学习通常是从历史背景入手,先因后果,叙述其发生、发展的过程,再分析其影响、意义等,这样的教学只会使学生顺向思维,必然造成知识的思维定势,影响其能力的发展。在学习历史时不妨采用反弹琵琶或倒行逆施的方式,打乱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或者改变问题的结果,反而会达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亚里士多德说:“思维是从疑问和惊奇开始的。”在历史课堂中要善于给学生创造充满惊讶和疑惑的情境,如设计《第二次工业革命》教学时,改变先因后果的模式,采用先果后因的方法,用大量图表、文字、数据等充分展示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巨大成果,先给学生视觉上的冲击和心灵上的震撼,让学生在惊讶和疑问中追寻其历史根源,这样把学生置于新角度、新情境之中,学生带着好奇求新的心理去学习,很容易唤醒他们沉睡的潜能,开启他们幽闭的心智。

再比如在学习西安事变和平解决时,可以设计逆向思维问题:“西安事变不和平解决会怎么样呢”?“如果没有发生萨拉热窝事件,一战还会不会爆发呢?”“哥伦布发现了新大陆,为什么不是中国的郑和呢?”这类问题没有标准答案,甚至没有答案,但作为发散思维的训练活动,可以提高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开放性,还可以提高学生对历史的学习兴趣。

  三、“转换角色,设身处地”——换位思考法 

历史现象之间存在着各种复杂的联系,因而在分析历史问题时,提出合理的假设,有利于发散性思维能力的培养。著名教学专家德波诺曾经指出:“学校课本上的问题通常是封闭型的,也就是说,都有一个确定的已知答案,而且给出了所有必须的已知信息。”所以教师应大胆地、富于创造性地巧设一些开放性的问题,给学生一片广阔的思维空间。例如在学习辛亥革命时,教师不妨提出“假如孙中山没有把大总统让给袁世凯,历史的进程会怎么样?” “假如你是孙中山,你会怎么做?”等问题。这类开放型问题的提出,对于思维活跃的中学生来说,一定会掀起不小的波澜。历史教学多引入这种发散思维的训练活动,可以提高学生思维的流畅性、活跃性,可以激活学生封存的记忆,放飞学生囚禁的情愫。

对于抽象难懂内容,我们可以创设一种生动有趣的对话情境,重现历史,激发学生热情。如在学习《美国南北战争》时,让它们成为“历史人”,去感受历史。把全班同学分成两半,一半“站”在北方资产阶级立场上,一半“站”南方奴隶主立场上,双方就原料、市场、劳动力、关税、西进运动等问题展开激烈的争论,让学生设身处地地体验历史,感受历史,与历史零距离亲密接触!

四、“山穷水复,柳暗花明”——迂回曲折思考法

处理事情解决问题时,可以直来直去正面突击。但是,如果遇到阻力,不能一条道走到黑,撞到南墙还不回头。这时需要及时改变思路,另辟蹊径,绕开阻力,寻求迂回、曲折的解决问题的办法。例如一战后法国为什么能够雄踞欧洲霸主之位呢?这个问题如果按常规思路,很难找出正确答案。在难以找寻法国“强大”的表现时,不妨换个角度,可以去寻找别的国家“削弱”的表现。比如德国一战打败了,被他国宰割;俄国成为社会主义国家了,退出了争霸欧洲的行列;英国在一战中受到严重削弱,往日的威风减弱了;美国经济实力增强了,但在欧洲却没有足够的话语权,只能用金元外交拉拢拉美;在战后处置战败国的中心问题中,法国成了最大的赢家等等,由此可以推出法国在一战后成为了欧洲霸主。在历史学习中教师不妨先让学生体会一下“山穷水复疑无路”的感觉,然后去激励学生去寻找“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出路,当学生通过努力思考找到“又一村”的时候,得到的不仅仅是成功的喜悦,更多的是思维将会闪耀出智慧的光芒。

学生的思维是一个无穷无尽的宝藏,教师应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方式去挖掘思维的宝藏。让发散思维走进历史课堂,让学生的个性恣意地张扬!给学生一些问题,让他们自己从不同的方向、从不同的角度去拓荒;给学生一些时间,让他们跨越时空的界线,展开丰富的联想;给学生一些机会,让他们的思维插上翅膀,在历史的天空中自由地翱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