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报》刊登我校德育案例
2012年3月13日《中国教育报》06版“校长周刊” :
不比起点比成长
由于地理环境等多种因素的影响,我校学生无论在学业还是行为习惯等方面起点都比较低,但这决不能成为我们放弃的理由。为此,我们在学校现状与未来发展的综合考虑下,坚持“不比起点比成长,不比聪明比勤奋”,让学生在各种不起眼的活动中培养健康的人格。
■夏强
案例1 今天比昨天强 未来比现在强 ——学生卫生习惯的养成
在我校,一些农村学生的卫生习惯还没有养成。刚并校不久时,我听了一堂化学课,课间和学生交流时发现,有一名女生不仅连化学基础知识都没有达标,普通话也说不好,而且衣脏面垢。对于这样的学生究竟应当从何抓起,我陷入了沉思。
我们常说,“成人”是基础,我们所培养的人,首先应该是高素质的合格公民。我想,不如先从卫生习惯入手,让学生在对自己的高要求中一点点发生改变。为此,我们在校内开展了个人衣着、卫生督促检查工作,从学生卫生习惯养成教育开始,从洗脸洗手教起,比谁的衣服洗得干净,比谁的书包更加整洁,比谁的物品摆放整齐,促使学生形成良好的卫生习惯。从初一学生进入校门起,我们就这样一点点手把手地教,鼓励学生每天进步一点点。可喜的是,到第一届学生毕业时,这些昔日的“土娃娃”已经变成了“洋娃娃”,他们也因此极大地提升了自信心。
案例2 律行成习 化习为德——从他律走向自律
我校很多农村学生没有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废纸、饮料瓶、食品袋等垃圾随手乱扔。我们也曾三番五次地教育学生,学校领导也以身作则,常常主动捡起垃圾。3年时间过去了,这一状况虽然有所改观,但仍有个别学生我行我素。由此我们认识到,对于低层次的习惯我们应该采取强制手段加以干预。于是,我们改变了教育方式:发现乱扔垃圾者,一是批评教育,二是令其清扫干净,三是扣班分,四是对屡教不改者要求写书面认识。这样,乱扔现象才得以制止。
德育的较高境界是“养行成习”,但仅仅靠“养”还达不到目的,有时要通过一定的强制手段才能让学生记忆深刻,进而“德育入心,成德于行”。结合学校实际我们发现,养成教育“约束”比“培养”更为有效,通过“律行”使之“成习”。因此,我们通过“他律”手段,达到“自律”的结果,最后达到“为德”的目的。
案例3 “我当一天家” ——让学生学会感恩
感恩是一种对自己现状的认同,为自己已拥有的感到温暖,这样才会形成积极的人生观。为此,每年寒暑假,我校都要在全体学生中开展以“我当一天家”为主的道德实践活动。这一天,学生要做所有家务,从买菜做饭到打扫卫生,计划一天的开支等,充分锻炼学生独立自主的做事能力,让他们学会体谅父母,在家庭和社会中担当责任。
“我当一天家”活动在我校已坚持了20多年(从夏校长在石家庄市第40中学工作时就已开始),对我校学生影响很大。记得2007级毕业生离校最后一天,他们规规矩矩地上完最后一次课间操,充满激情地上完最后一次班会,最后一次彻底打扫了教室卫生,满怀留恋地离开了校园。他们走前在黑板上郑重地写下了一句话:“我不是您最好的学生,但您却是我最好的老师。”他们用行动阐释了感恩母校、感恩老师的情怀。
案例4 修德养和——提升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有责任心的人,会焕发无穷的人格魅力。作为集体中的一分子,学生应该承担自己的责任,集体也会因此而绽放光彩。我校积极组织各种志愿者活动,让学生在服务社会中提升责任意识。多年来,我校有50多个志愿者小分队,如坚持多年的爱心医院小分队、民心河环保小分队、“今天我站岗”小分队、回收废电池小分队、照顾孤寡老人小分队等。他们活跃在市区各个地方,比如医院、干休所、社区委员会、老年公寓、派出所、公交车队等,内容涉及环保、服务社会、关心弱势群体、普法宣传、奥运会期间深入社区普及英语等。即使在大年夜,我们也坚持开展活动。每到新学期初,我校都会收到社会各界的很多表扬信和感谢信。其中,17年如一日的“盲人楼”志愿者小分队(夏校长在石家庄市第40中学工作时),被团中央、中国残联授予“全国百万青年志愿者先进集体”称号。这些活动让学生从中体验到了“我参与、我奉献、我劳动、我快乐”,增强了社会责任感。
(作者系河北省石家庄市第四十四中学校长)
今天比昨天强 未来比现在强 ——学生卫生习惯的养成
修德养和——提升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我当一天家” ——让学生学会感恩
感恩的心——世界上最美丽的语言
2012年3月13日《中国教育报》06版“校长周刊” :
不比起点比成长
由于地理环境等多种因素的影响,我校学生无论在学业还是行为习惯等方面起点都比较低,但这决不能成为我们放弃的理由。为此,我们在学校现状与未来发展的综合考虑下,坚持“不比起点比成长,不比聪明比勤奋”,让学生在各种不起眼的活动中培养健康的人格。
■夏强
案例1 今天比昨天强 未来比现在强 ——学生卫生习惯的养成
在我校,一些农村学生的卫生习惯还没有养成。刚并校不久时,我听了一堂化学课,课间和学生交流时发现,有一名女生不仅连化学基础知识都没有达标,普通话也说不好,而且衣脏面垢。对于这样的学生究竟应当从何抓起,我陷入了沉思。
我们常说,“成人”是基础,我们所培养的人,首先应该是高素质的合格公民。我想,不如先从卫生习惯入手,让学生在对自己的高要求中一点点发生改变。为此,我们在校内开展了个人衣着、卫生督促检查工作,从学生卫生习惯养成教育开始,从洗脸洗手教起,比谁的衣服洗得干净,比谁的书包更加整洁,比谁的物品摆放整齐,促使学生形成良好的卫生习惯。从初一学生进入校门起,我们就这样一点点手把手地教,鼓励学生每天进步一点点。可喜的是,到第一届学生毕业时,这些昔日的“土娃娃”已经变成了“洋娃娃”,他们也因此极大地提升了自信心。
案例2 律行成习 化习为德——从他律走向自律
我校很多农村学生没有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废纸、饮料瓶、食品袋等垃圾随手乱扔。我们也曾三番五次地教育学生,学校领导也以身作则,常常主动捡起垃圾。3年时间过去了,这一状况虽然有所改观,但仍有个别学生我行我素。由此我们认识到,对于低层次的习惯我们应该采取强制手段加以干预。于是,我们改变了教育方式:发现乱扔垃圾者,一是批评教育,二是令其清扫干净,三是扣班分,四是对屡教不改者要求写书面认识。这样,乱扔现象才得以制止。
德育的较高境界是“养行成习”,但仅仅靠“养”还达不到目的,有时要通过一定的强制手段才能让学生记忆深刻,进而“德育入心,成德于行”。结合学校实际我们发现,养成教育“约束”比“培养”更为有效,通过“律行”使之“成习”。因此,我们通过“他律”手段,达到“自律”的结果,最后达到“为德”的目的。
案例3 “我当一天家” ——让学生学会感恩
感恩是一种对自己现状的认同,为自己已拥有的感到温暖,这样才会形成积极的人生观。为此,每年寒暑假,我校都要在全体学生中开展以“我当一天家”为主的道德实践活动。这一天,学生要做所有家务,从买菜做饭到打扫卫生,计划一天的开支等,充分锻炼学生独立自主的做事能力,让他们学会体谅父母,在家庭和社会中担当责任。
“我当一天家”活动在我校已坚持了20多年(从夏校长在石家庄市第40中学工作时就已开始),对我校学生影响很大。记得2007级毕业生离校最后一天,他们规规矩矩地上完最后一次课间操,充满激情地上完最后一次班会,最后一次彻底打扫了教室卫生,满怀留恋地离开了校园。他们走前在黑板上郑重地写下了一句话:“我不是您最好的学生,但您却是我最好的老师。”他们用行动阐释了感恩母校、感恩老师的情怀。
案例4 修德养和——提升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有责任心的人,会焕发无穷的人格魅力。作为集体中的一分子,学生应该承担自己的责任,集体也会因此而绽放光彩。我校积极组织各种志愿者活动,让学生在服务社会中提升责任意识。多年来,我校有50多个志愿者小分队,如坚持多年的爱心医院小分队、民心河环保小分队、“今天我站岗”小分队、回收废电池小分队、照顾孤寡老人小分队等。他们活跃在市区各个地方,比如医院、干休所、社区委员会、老年公寓、派出所、公交车队等,内容涉及环保、服务社会、关心弱势群体、普法宣传、奥运会期间深入社区普及英语等。即使在大年夜,我们也坚持开展活动。每到新学期初,我校都会收到社会各界的很多表扬信和感谢信。其中,17年如一日的“盲人楼”志愿者小分队(夏校长在石家庄市第40中学工作时),被团中央、中国残联授予“全国百万青年志愿者先进集体”称号。这些活动让学生从中体验到了“我参与、我奉献、我劳动、我快乐”,增强了社会责任感。
(作者系河北省石家庄市第四十四中学校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