迈向高质量的学习方式
——面向“十四五”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笔谈
曹培杰
随着学习理念的转型,在游戏中学习、在创造中学习、在体验中学习等新型学习方式焕发出勃勃生机。学习不再是写好剧本的按图索骥,而是历经百转千回的豁然开朗。结合相关学校实践,未来学习方式可包括以下几种:
第一,面向真实的体验式学习。传统学习的低效往往是从不真实情境开始的。我曾经听过一节语文公开课《山雨》,当教师带着学生分析课文时,我随意看了一眼窗外,发现教室外面就是一座山,那天又恰好下着小雨,窗外的景象与课文描述的几乎一模一样。但这些鲜活的知识一旦进入课堂,听讲便成了学生学习的唯一来源。如果从课堂讲授中挤出几分钟时间,让学生走出教室到旁边山林中亲身体验一下,其收获不见得比听讲来得少。这种脱离真实情境的学习,经常是呆滞、死板的,容易形成孤立、过于简单的理解。正如卢梭所说:“你以为你在教他世界是什么样子的,他不过只是在学习地图。”知识从哪儿来,学习的起点就应该从哪里开始。体验式学习要把知识学习与动手实践、参观考察、研学旅行、社区服务等结合起来,让学习在真实情境中自然发生。比如,成都市实验小学把课堂搬到了湖中的小岛上,学习内容包括语文、数学、科学、艺术等主题,授课教师既有校内的学科教师,也有校外的建筑师、设计师等,双方合作开展教学。建筑师从小岛周边的建筑讲起,引导学生完成桥梁设计任务;科学教师带着学生寻找湖水中的生物,学习水净化的分层、吸附等作用;学生还在老师的引导下来到大自然中写生、开展小岛故事会,用戏剧的方式创编故事等。
第二,强调融通的跨学科学习。人类的智慧来源于知识观的完整,它不是零敲碎打的,而是与整体特征密切相关。现行的分科教学有利于系统知识的习得,但不利于完整知识体系的形成和综合思维能力的培养。近年来兴起的STEM教育和创客教育,都把跨学科学习作为重点,强调通过不同学科的交叉融合,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16跨学科学习倡导根据生活中的问题设置主题,将不同学科围绕同一个主题联系起来,构建相互衔接贯通的课程体系。比如,北京中学开设了每周两课时的STEM必修课程,其中一门课程是“新的长城”,内容包括雁门关地理位置、建造长城时的数学应用、登长城的摩擦力、利用新材料搭建长城实景、山海关典故情景剧表演、长城的对外交流介绍等,内容涵盖语文、数学、英语、物理、信息技术等多个学科,教师引导学生参与科学探究活动,利用多学科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从而实现更加综合的学习。
第三,注重思维的深度学习。从书本上找答案、听老师正确解析、看视频直观感受都是获取信息的学习,而面向未来的高质量好课,应该是生成新信息、形成新思路、触动心灵的学习。学习绝不能停留于知识的表面理解和重复记忆,学生要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将所学新知与原有知识建立联系,获取对知识的深层次理解,建立一套自己的思维框架,并有效迁移到其他问题情境。在深度学习的视角下,教育不是要培养一知半解的“知道分子”,而是要培养有独到见解、能触类旁通的“智识分子”,尤其是要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高手”。比如,北京八一学校开展了“深度学习”教学改进项目,从学科本质和学科素养入手,对教材内容进行整合,开展主题式教学设计。初中语文组针对说明文的学习,设置了一个挑战性问题:怎样介绍一个建筑?解决这个问题,学生既要运用说明文的文体知识,还要思考建筑的外形特点和内在灵魂。学生在任务活动中形成了扎实的知识体系和良好的思维品质。高中数学组打破教材顺序,开展了立体几何和解析几何的单元教学,通过主题学习提升了学生的知识系统性和空间想象力。
第四,基于数据的精准学习。在传统课堂条件下,教师很难获取学生的学习过程数据,只能凭经验开展教学。今天,教师可以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学习分析等新技术,准确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评估学生的认知特征和优势潜能,为他们提供个性化的学习方案。随着教育信息化的发展,“基于经验的讲授教学”将会转向“基于数据的精准学习”。学习的主动权交到了学生手中,新技术帮助他们找到志同道合的伙伴和相互匹配的导师,推送适配的学习资源,提供精准的学习支持,从而开展积极主动的个性化学习。比如,美国的Altschool通过信息技术的深度参与,为每一个学生提供“学习画像”,全方位把握他们的学习进展、学习兴趣、学习风格和认知特点。无论学生处于何种状态,都会制定一个最适合他的学习方案,让学生按照自己的进度进行学习。所以,年龄不是分层的关键,全部采用混龄教学,模拟真实的社会生态,可以帮助学生更好融入社会。
第五,创设联结的无边界学习。陶行知先生指出“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育不能脱离社会、脱离生活。未来的学习绝不止于教室或校园,要与真实世界建立联结,更加关注学科知识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引导学生走出学校、走进社会。无边界学习将会打破学校的围墙,推动学校与政府部门、科研机构、社区、家庭开展跨界合作,整合多方资源,形成协同育人效应。比如,美国的环球学校(THINKGlobal School)是一所全球性的“移动高中”,学生在每个学期都将前往全球不同的城市进行学习-既可以在瑞典的斯德哥尔摩研究一艘沉船的物理科学,也可以在北京的马连道茶城练习普通话,还可以在悉尼与澳大利亚作家讨论当代文学······由此,学生得以亲身体验世界的奇妙,接触不同的文化、信仰、语言和历史,帮助学生获得国际理解能力和全球竞争力。(选自《人民教育》2020年第2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