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学生中弘扬劳动精神 ——推动青少年全面发展
在学生中弘扬劳动精神
——推动青少年全面发展
来源:《人民日报》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在学生中弘扬劳动精神,教育引导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懂得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道理,长大后能够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这一重要论述,突出了劳动教育对于新时代立德树人的重要意义,是我们开展劳动教育工作的重要遵循。
马克思指出:“未来教育对所有已满一定年龄的儿童来说,就是生产劳动同智育和体育相结合,它不仅是提高社会生产的一种方法,而且是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方法。”劳动教育不仅包括劳动观念、劳动态度、劳动习惯、劳动情感、劳动技能、劳动思维等方面,同时具有很强的兼容性,能够与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结合在一起,培养学生多方面素质和能力。同时,劳动本身就是创造美好生活的重要手段,是非常重要的日常实践。接受劳动教育的过程,也是创造美好生活、参与社会实践的过程,对于促进学生身心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长期以来,各地区和学校坚持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在实践育人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也要看到,近年来在一些青少年中出现了不珍惜劳动成果、不想劳动、不会劳动的现象,劳动的独特育人价值在一定程度上被忽视,劳动教育被淡化、弱化。去年3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提出在大中小学设立劳动教育必修课程、每学年设立劳动周的明确要求。在当前“双减”政策背景下,劳动教育越来越受到关注和重视,各地各学校探索劳动教育新形式的脚步也在加快。
加强劳动教育,需要在课程设置上下功夫,特别是要针对不同年龄段孩子的身心特点,差异化设计教学内容。比如,在小学阶段,需要围绕劳动意识的启蒙,培养日常生活自理能力,让学生感知劳动乐趣,进而培养良好的劳动和卫生习惯,鼓励做好个人清洁卫生;在初中阶段,可以聚焦增加劳动知识、技能,加强家政学习,开展社区服务,鼓励学生适当参加生产劳动;高中阶段,则要注重围绕丰富职业体验,使学生在熟练掌握一定劳动技能的同时,理解劳动创造价值,培养劳动自立意识和主动服务他人、服务社会的情怀。劳动教育是实践性很强的教育,只有符合学生成长规律,循序渐进、因材施教、因地制宜,才能提升劳动教育实效性,播下崇尚劳动、尊重劳动的种子。
每个人的成长都是学校、家庭和社会共同作用的结果,劳动教育的实施和发展离不开学校、家庭和社会的共同参与。对家庭来说,要发挥在劳动教育中的基础作用,抓住衣食住行等日常生活中的劳动实践机会,鼓励孩子自觉参与、自己动手,随时随地、坚持不懈进行劳动。对学校来说,要发挥在劳动教育中的主导作用,切实承担劳动教育主体责任,明确实施机构和人员,开齐开足劳动教育课程,不得挤占、挪用劳动实践时间,引导学生系统学习掌握必要的劳动技能。对社会来说,要发挥在劳动教育中的支持作用,为劳动教育提供必要保障,包括完善设施、搭建平台、提供岗位等。
注重劳动教育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制度的重要内容,直接决定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劳动精神面貌、劳动价值取向和劳动技能水平。紧密结合经济社会发展变化和学生生活实际,汇聚学校、家庭、社会多方面合力,确保劳动教育与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协同配合,我们就一定能探索出具有中国特色的劳动教育模式,引导学生树立正确劳动观,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华中师范大学教授 周洪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