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石家庄市第四十四中学 >> 信息 >> 推荐文章>> 正文内容

推荐文章

德国中小学的劳动教育课程:目标·内容·考评

作者:admin 来源:本站 发布时间:2021-07-21 12:09:05 点击数:1472


                                            孙进      陈囡
                     
                     (北京师范大学国际与比较教育研究院,北京 100875)

劳动教育在德国有很长的发展历史。早在18世纪,德国就出现了劳动教育的实践与理论思考。18世纪末的工业学校运]和20世纪初的劳作学校运动曾对德国劳动教育的实践与理论思考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劳动教育在东西德地区分别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并在两德统一后形成了比较完备的劳动教育课程体系。本文重点对当前德国中小学劳动教育课程的目标、内容和考评方式进行分析以期找寻其有益的经验。

一、德国中小学劳动教育课程目标

劳动教育包括所有有助于发展和促进人的劳动素养的教育活动,它既发生在普通教育领域,也存在于职业教育和社会教育领域,而且贯穿人的一生。本文聚焦于普通中小学阶段的劳动教育,即作为普通教育的劳动教育。德国的劳动教育主要是以“劳动学”(Arbeitslehre)为载体开展和实施,它是一个综合性的学习领域。正如德国学者保罗·库普泽(Paul Kupser)所指出的:劳动学是一门涵盖了手工实践活动、基础技能教育、经济与政治教育、职业预备教育、信息技术基础教育等的综合性学习领域。

德国政府曾先后出台过三个有关劳动教育的纲领性文件,确定了劳动教育的目的和任务。第一,1964 年德国教育体制委员会(Deutscher Ausschuss für das Erziehungsund Bildungswesen)颁布了《关于建设主体中学的建议》,建议将劳动学课程引入主体中学①。该文件规定:劳动学课程应满足现代经济和技术对人的基本要求;应着眼于职前技能培养,为学生的职业选择打下基础;应以劳动结构为导向,通过实践活动来达成。第二,1969年德国文教部长联席会议(St?ndige Konferenz der Kultusminister)颁布的《关于主体中学的建议》指出,开展劳动教育是因为劳动力的流动和社会结构的改变对青年学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学生能够承担公民责任。因为主体中学的学生较之其他学校的学生更早步入社会,所以他们更应具备适应社会各领域生活的能力,能依靠自身的能力参加工作。这份文件明确了劳动学课程的三个任务,即教给学生经济、技术、社会、法律、职业方面的知识,作为公民教育的基本组成部分;为社会提供新的劳动力;指导学生选择职业领域并为其职业选择作好准备。第三,1987年德国文教部长联席会议通过了一份决议,名为《关于中等教育第一阶段劳动学学习领域的材料》,将劳动学的学习领域分为技术、经济、家政和职业四个部分,将教学对象从主体中学的学生扩展为中等教育第一阶段的学生(即全体初中生),并建议各州和各个学校根据自身需求决定课程形式与课时。此外,该文件提出了劳动学课程应根据教学重点有不同的教学形式,如项目教学、企业参观、企业实习、工厂实践、专家对话、角色扮演、个案调研。该文件将劳动教育的目的确定如下:让中学第一阶段的学生作好准备,使其符合现代工作的要求;使学生具备责任感、独立自主能力以及社会行动能力;将劳动的技术、经济、社会、生态领域综合用于个人生活、职业生活和公共生活中去。

以上这些文件都是联邦层面的建议,对各州的劳动教育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各联邦州在上述文件的指导下于中学第一阶段开设了劳动教育课程,或作为独立设置的科目,或作为多科目的组合(即综合科目),或作为现有科目的一个组成部分。尽管各州劳动教育课程的形式有所不同,但它们有着基本相似的目标。第一,在专业认知方面,通过对学生进行劳动、经济、技术和家政、职业等方面的教育,帮助小学高年级学生和中学生获得相关基本知识,如了解经济体系的重要职能、劳动是人类生存的基础及职业选择的重要意义等。第二,在能力培养方面,劳动教育旨在培养学生独立生活和参与公共生活的基本技能,包括分析能力、沟通能力、行动能力、评价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等。第三,在意识和态度方面,通过对学生进行劳动教育,揭示劳动对技术领域、经济领域、社会领域和生态领域的意义,引导学生认识不断变化的世界及这个世界带来的多种选择和潜在风险,作好适应未来生活的多种准备;培养学生的个人空闲时间管理能力,作为对劳动和工作后的平衡与补偿;对学生进行价值观教育,使其能批判地反思性别角色的偏见,培养其社会责任感,令其具有参与民主社会、确保可持续发展以及进行跨文化理解的意识和能力,为他们参加培训、进入大学学习和就业作好准备。

二、德国中小学劳动教育课程内容

根据《基本法》的规定,德国各州享有文化主权,自主管理本州的教育和文化事务,因此各州的劳动教育政策和要求也有所不同。目前,德国各联邦州劳动教育课程的内容设置和教学目标大致相同,但就课程命名、授课对象和开展方式而言存在一些区别。例如,有五个联邦州(如黑森州)将劳动教育作为独立课程开展,即“劳动学”,授课对象为除文理中学之外的全体初中生。另一些联邦州(如勃兰登堡州、北莱茵-威斯特法伦州、巴符州)以综合性科目的形式向7—10年级的学生提供劳动教育,即把几个与劳动学相关的学习领域合并在一起。巴符州是德国教育质量最高的州之一,且其劳动教育也非常具有代表性。因此,下文以巴符州为例介绍德国中小学劳动教育课程的具体情况。

(一)小学阶段的劳动教育课程

德国的劳动教育主要面向中学生开设,但小学阶段的一些课程也包括劳动教育内容,如综合知识课程(Sachunterricht)或手工课(Werken)。在巴符州,小学阶段(即1—4年级)开设了艺术/手工课程(Kunst/Werken),该课程旨在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审美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2016年,巴符州颁布的《小学艺术/手工课教学大纲》(Bildungsplan der Grundschule-Kunst/Werken),对该学龄段的学生提出了以下要求:能使用绘画、印刷工具进行创作;能根据不同的织物运用不同的缝纫和纺织技术;能使用不同材料制作雕塑、物件等;能在探索周围建筑和空间的基础上,认识不同空间的功用,并进行空间改造;能通过玩偶表演来讲述自己编排的故事;能运用媒体设备进行课堂展示;了解常用材料的属性,了解日常物品的功能及其内外部构造,掌握工具的安全使用常识。

除了这一专门的课程之外,巴符州的小学还开设综合知识课,课程任务是帮助学生认识和了解自己的生活世界,包括社会、经济、自然、技术、生物等各个领域的知识,也会传授与劳动相关的知识,培养学生的劳动能力,如认识常用设备、动手操作能力等。《小学综合知识课教学大纲》(Bildungsplan der Grundschule-Sachunterricht)对小学生的能力提出了以下要求:能根据选定的材料特性(如颜色、形状、纹理)对日常物品进行分类;能区分日常材料(如木材、金属、玻璃、塑料、纺织品);能回收废料,对材料进行二次利用,学会在学校和家里进行垃圾分类;能从日常材料中建立不同的桥梁模型并描述其设计原则(如梁、拱门、吊桥);能学会使用型材和三角形接头作为增加稳定性的手段;能掌握简单的手工操作,包括画图、沟通、构建、测试、优化和评价。

除了学校之外,各种社会机构也常为小学生提供与劳动教育有关的活动。例如,巴符州的妇女协会与家庭主妇协会组织发起了许多家政教育活动。其中,“营养助手驾照”活动以课程的形式向小学3—4年级的学生提供相关教育。学生需修满六个单元的课程,包括认识面包、蔬菜、谷物,掌握厨房卫生、操作安全和餐桌礼仪,目的是让学生在游戏和实践中学会如何处理食材、使用厨具,并了解营养、消费、家务劳动等方面的知识。在课程结束时,学生会参加书面和实际动手操作方面的考核(如给父母做一桌冷餐)。通过考核的孩子可获得营养助手证书。

(二)中学阶段的劳动教育课程

德国的劳动教育主要是面向中学阶段5-10年级的学生开展。巴符州的中学包括以下几种常见的类型:主体中学、实践实科中学、实科中学、联合中学和文理中学。各类中学开展劳动教育的情况亦有所不同。巴符州2016年颁布《中等教育第一阶段通用教学大纲》(Gemeinsamer Bildungsplan für Sekundarstufe I,以下简称《教学大纲》),对各类中学中与劳动教育相关的课程进行了规范。从这一教学计划来看,巴符州的劳动教育通常不作为单一知识领域的课程(如劳动学)开设,而是作为由多个主题组合而成的综合科目开设。下文将以四类综合课程展开介绍。

1.生物-自然现象-技术课

生物-自然现象-技术课作为必修课面向中学5—6年级的学生,是一门涵盖了生物学、化学、物理和劳动技术等领域的跨学科综合课程。该课程目的是:帮助学生了解自然科学世界和技术世界;掌握生活中的一般规律和联系,丰富思想与生活经验;激发学生对自然现象的兴趣,引领学生探究科学和技术领域的问题。

该课程的教学内容包括三个板块:综合能力、生物知识和技术能力。综合能力板块融合了生物、化学、物理、技术领域的综合性内容,它要求学生改变思维与做事方式,能区分不同的物质,了解水资源的重要性以及如何有效利用能源。在生物知识板块,要求学生掌握脊椎动物、无脊椎生物、人类的发展、植物、生态学等方面的知识。在技术能力板块,要求学生了解木材及其属性,能读懂技术图纸和组装图纸,利用木头等简单的材料,使用锯、锉、砂纸、螺丝刀、台式钻床等器具亲手制作一个可以活动的实物。

在课时安排上,巴符州政府仅规定了中学阶段所有年级的周课时总数,各学校可以根据学校特点和学校教学计划向不同的年级灵活分配课时,每课时为45分钟。巴符州5—6年级的生物-自然-技术课的课时安排为:实科中学、主体中学、实践实科中学的所有年级周课时总数为8,联合中学为7学时,文理中学为6学时。

2.经济/职业与大学学业导向课

经济/职业与大学学业导向课作为必修课在中学7—10年级开设,其中10年级的课程内容更为深入。该课程目的:一是使学生能认识和处理经济生活中的问题;二是在选择职业教育、大学专业或是直接就业的过渡期,帮助学生找到自己的兴趣和方向;三是让学生能考虑他人的利益,认识到合作的价值,在社会经济生活中学会为自己和他人承担责任;四是提高学生对经济问题的洞察力,了解经济形势对工作和劳动社会的影响。这一课程根据个体所扮演的社会角色将内容划分为三大板块。一是作为消费者,学生应掌握基本的消费与经济常识,如供需关系、存款、信贷等知识,树立可持续消费观,能亲手制作财务预算表等。二是作为求职者,课程内容要求学生了解工作、培训关系的法律规定,以及劳动合同或培训协议产生的权利和义务;在职业选择过程中能分析个人兴趣、能力及其他影响因素;能借助媒体和校外机构的信息,量身定制求职计划并拟写个人求职简历;能比较基础教育、双元制职业教育和大学教育之后的不同工作形式等。三是作为经济社会的公民,需了解个人作为纳税人对社会的贡献以及个人利益与共同利益之间的冲突等。以上教学内容可以帮助学生了解经济社会的运行机制,了解日益变化的全球化社会的特点,能对经济行为作出判断与评价,从而根据自身的能力、潜质和兴趣,为今后的求学和求职打下基础。

7—10 年级的经济/职业与大学学业导向课的课时视学校类型而有所不同:在实科中学、主体中学、实践实科中学、联合中学中,所有年级(即7—10年级)周课时总数均为5学时,在文理中学为3学时。

3.日常文化-饮食-社会事务课和技术课

首先,日常文化-饮食-社会事务课和技术课作为选修课在实科中学、主体中学/实践实科中学和联合中学的7—10年级开设。在选修课中,《教学大纲》要求学生或是同时选择这两门课,修满12个课时,或是单独选择一门第二外语课程(如法语)。由于课程计划将这两门课的内容和课时安排融合在一起,为了便于表述,下文也将这两门课放在一起介绍。这门课涵盖了学生在生活中可能遇到的各种主题:饮食文化、消费、时尚、设计、住房、广告、媒体、健康以及社会公民的多种身份共存等问题。该课程的目的:一是通过让学生亲身参与社会实践,培养其责任感,令其能在日常生活中作出负责任的决定和采取有利于可持续发展的行动;二是培养学生应对和安排日常生活的行动能力;三是让学生获得个性发展和职业导向方面的有益扶持。该课程内容有五大板块:在社会实践中学习、营养学、健康、消费与生活问题的解决。《教学大纲》对学生提出了以下具体要求:第一,为了培养学生的公民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学生须亲自设计一项社会实践活动,如为学校或所在社区作出贡献;第二,要求学生了解食品药品、饮食健康和人体健康的知识,能亲自动手,合理搭配饮食;第三,了解不同的消费习惯(冲动消费、惯性消费、过度消费、节约消费),实地访问当地卖场,了解其销售策略,树立正确的消费观;第四,要求学生有能力解决日常生活问题,如承担家务劳动、合理安排时间、进行代际交往、化解代际冲突等。这一教学安排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应对日常生活问题的能力,有利于个人的健康发展和职业定位。

其次,技术课也是作为选修课在实科中学、主体中学/实践实科中学和联合中学的7—10年级开设。这一课程要求学生掌握安全操作常识,能使用工具和机器对木头、金属、塑料等材料进行加工,能通过自己动手获得有关技术制造流程的知识,并认识到技术对人类社会的重要意义。该课程内容包括材料与产品、系统与流程、人类与技术三个板块。第一,要求学生学会使用简单元件(如销钉、螺钉和螺母)与半成品(如木制小球、木条、穿孔条、管、角、齿轮),学会操作机器设备(如台钻、切割锯、磨床、曲线锯、钻机),掌握安全的连接技术(如胶合、压、拧、钉、焊接)和各种表面处理方法(如研磨、抛光、上釉、上漆)等。第二,除了实际操作技术以外,这一课程还要求学生认识到控制技术对所有生活领域的重要性。第三,学生还须了解产品制作、建筑学、自动化等方面的知识。巴符州将这两门选修课的课时计算在一起,在实科中学、主体中学/实践实科中学和联合中学的7—10年级,所有年级的周课时总数均为12学时。学校可以根据自身教学特色自行调整两门课程的课时安排。

4.自然科学与技术课

自然科学与技术课是联合中学和文理中学的特色课程,面向8—10年级的学生开设。该课程要求学生在知识获取与研究、开发与制造、交流与组织、意义与评价四个领域掌握一系列的能力。

课程内容也紧紧围绕四项能力培养的要求进行组织,分为系统与流程、能源与自动化、材料与产品、信息获取与加工四个部分。与技术课不同的是,它不仅强调手工艺技术,还注重培养学生对信息的加工处理能力,与数字化教育紧密结合。在信息获取与加工部分,学生将了解技术传感、光学或声学光谱、能源系统、控制系统等领域的知识,以认识科学知识和技术创新的重要性。

该课程因为既涉及自然科学知识,又包含技术问题的解决,所以非常重视跨学科能力的培养。因此,若是将课程单元全部分配给四种能力中的某一个是不合适的,须在教学的过程中注意培养以上所有能力。在教学方式上,《教学大纲》建议使用项目教学法,即把一个独立的项目从信息的收集、方案的设计、项目实施及最终评价,都交由学生自己把握,以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发展。此外,《教学大纲》还鼓励教学应充分发挥地区特色,与研究所或公司开展合作,运用特殊的学校设备以及教师的特殊知识和才能来提升教学质量。8—10年级的自然科学与技术课的周课时总数在联合中学为9学时,在文理中学为12学时。

以上列出的是巴符州所有与劳动教育相关的课程,但并不是每所学校都必须开设的课程。正如前文所说,不同年级可以学习不同的课程,如生物-自然现象-技术课作为必修课仅面向中学5—6年级的学生。不同类型的学校在课程开展上也有差别,如自然科学与技术课仅在联合中学和文理中学的8—10年级开设。文理中学不开设技术课与日常文化-饮食-社会事务课。这些课程有的是必修课,有的是限选课。每个学校可根据自己的学校类型和办学条件选择开设对应课程。

三、德国中小学劳动教育课程的考评

在德国,各联邦州所采用的课程考评方式并不完全相同。德国在中学阶段共有两次较为重要的考试,一是中等学校毕业考试,二是文理中学毕业考试。前者在各类中学的9或10年级进行,后者在文理中学的12或13年级进行。

在巴符州,劳动学的相关课程是中等学校毕业考试的一部分,所有学生的最终学业成绩由每一门课的学年成绩(50%)和毕业考试成绩(50%)构成。参与毕业考试的科目有:语文、数学、外语和相关选修课。和语数外考核方式不同的是,劳动学的相关课程不仅要求考生进行笔试,还需要实际操作考试,其中笔试所占比重为30%,操作性考试所占比重为20%。在操作性考试中,参加主体中学毕业考试的考生须完成“项目工作”,包括项目的前期规划、中期实施和最终展示。前期规划要求学生确定主题、组建小组并对主题进行大致描述,中期实施要求每个小组至少有16个课时的实际操作过程,并就最终成果进行小组展示。其他类型中学的操作考试为“实践性测试”。一般情况下,学生只可单独或两人一组参加考试,该测试包含了6~9个课时的实际操作过程,在考试当天须做15分钟的口头陈述和展示。

在北威州,劳动学作为综合性课程在主体中学和总合中学开设,具体分为家政、经济和技术三门子课程,三门课程的平均分算作劳动学的最终成绩。根据北威州的规定,学生的毕业成绩通常是由笔试作业、课堂上的其他表现和一次统一的毕业考试三部分构成。不过,因为劳动课较为特殊,没有笔试作业,也不参与最终的毕业考试,因此该课程的毕业成绩完全依据学生的课堂表现打分决定。为了保证成绩的公开公正,课堂表现有具体的打分标准,包括课程中的语言表现(如对课堂提问、问题讨论的贡献,课堂展示汇报、角色扮演等)、书面表现(如课堂书面练习、课堂笔记、材料收集、学习日记等)与动手能力(如手工劳动、菜品制作、餐具摆放等),各部分比重由各个学校自己规定。例如,北威州的亚历山大·库博尔总合中学(Alexander-Coppel-Gesamtschule)分别将语言表现、书面表现、动手能力赋予30%、30%、40%的比重。劳动学成绩最终记入毕业成绩中,达到相应要求即可拿到不同类型的毕业证书。成绩区间为1~6分,1分为优秀,2分为良好,3分为令人满意,4分为足够,5分为有缺陷,6分为不合格。主体中学和总合中学的学生若想要升入文理高中,包括劳动学在内的所选课程的毕业考试成绩都要达到3分。当其他科目成绩不理想时,劳动学取得高分也可以帮助学生升入文理高中。

在黑森州,劳动学作为独立的课程在主体中学、实科中学、总合中学开设。9年级的中学毕业生也须参加一次综合的毕业考试,学生的最终成绩由毕业考试成绩和项目测试成绩综合而成。前者指语文、数学和外语成绩,后者指学生从其他必修课中选择的一门课程,而劳动课就是可以选择的课程之一。劳动课的项目测试分为五个步骤:厘清目标、获取信息、计划、决定和执行、评估。测试内容较为宽泛,既可以针对特定问题也可以针对某一社会情境,如产品设计、劳动力市场分析、通过模型模拟解决技术问题等,考核重点不在于具体内容,而在于解决问题的过程以及项目设计的形式和性质。

总之,劳动课的考评方式比较灵活多样,重视学生的动手操作、小组合作和口头表达能力,在分值赋比上,学校享有高度的自主决定权。这里需要指出的是,在德国的升学体制中,中学第一阶段毕业考试的必考科目为语文、数学、外语,个别州增设其他科目的考试。劳动课多数情况下不作为考试的必考科目。但是,劳动课的成绩会计入毕业成绩,对想要升入文理高中的学生来说,劳动课成绩必须要及格。因此,学好劳动课是十分必要的。

四、结语

总的来看,德国中小学阶段的劳动教育课程具有体系完备、主题和内容综合化、以生活和职业为导向等特点。首先,德国小学及中等教育第一阶段的各类中学都有自己的劳动教育课程。每一门课程都有明确和具体的教学目标、内容与考核标准。不同的学校类型和年级有不同的劳动教育课程可供选择,也分别有着不同的学时要求,有必修课、限选课和选修课等不同形式,形成了一种比较完备和规范化的课程体系。每个学校可根据自己的学校类型、办学条件与特色选择开设对应的课程,保持或凸显自己的办学特色。

其次,劳动教育是一个综合性的学习领域,课程内容涉及经济、社会、技术、家政、法律、自然科学、日常文化、职业和学业导向等不同的领域。在五个联邦州,劳动教育以“劳动学”课程的方式开设。在其他联邦州,劳动教育以多种综合性科目的形式实施。虽然课程形式不同,但它们有着共同的目的,就是让学生获得应对日常生活、职业活动和社会生活要求的多方面综合技能。

最后,德国的劳动教育具有鲜明的实用性,以生活和职业需要为导向,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帮助学生了解自身的兴趣、能力和潜力,了解各行各业的职业要求,了解经济和技术的发展及其对社会的影响,为独立生活和选择职业作好准备。与此相应,在考核方面,德国的劳动教育重视学生的课堂表现,重视学生的书面表达、语言沟通和动手实践能力,重视让学生真正学到对其生活和人生有用处的知识与能力。因此,劳动教育课程被视为一门有助于学生适应现代社会生活和职业生活所必不可少的课程,得到了参与各方(政府、学校、父母和学生)的重视。

                                                                          数据来源:节选自《比较教育研究》 2020年第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