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石家庄市第四十四中学 >> 信息 >> 推荐文章>> 正文内容

推荐文章

初中男孩遭遇教育困境

作者:admin 来源:本站 发布时间:2016-01-08 09:06:00 点击数:568
 

编者按: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初中生家庭教育现状调查”课题组的调查,涉及北京、山东、广东、黑龙江等六省一市的两万名初中生和两万名初中生家长。调查发现,当前初中男生在情绪情感、学业支持、亲子沟通、父爱陪伴等方面均处于困境。

调查表明,男孩困境不仅存在于小学,而是“全线性”和“全面性”的危机,即不同年龄段的男孩在成长的不同方面都有不同程度的成长和发展困境。

家庭情感支持不足 大男孩遭遇“忽视”

课题组通过问卷考查了初中生家长应对子女不良情绪的方式,数据显示家长对女生的情绪反馈更加充分、直接,而对男生的情绪反馈却更隐含而显得有所欠缺。

当子女不开心时,家长选择“耐心开导”的男女生家长比例分别为49.99%52.99%,选择“很少注意到他不开心”的男女生家长分别为10.12%8.55%。究其原因,这与传统性别观念影响下的教育方式不同有关,认为女生需要更多关照和呵护,而男生就应该历练他的坚强和勇敢,所以当男孩遇到困难时就应让他自己解决,从而导致家长对于不同性别子女的情绪反馈存在差异。

然而,初中男孩的个体成熟度普遍比女孩低,情绪易冲动,又具有更强的隐藏性,家长如若经常无视或者忽视初中男孩表露的情绪问题,不能进行及时、有效的沟通疏导,易让男孩的不良情绪积压,造成更多的情绪或行为问题。

除此之外,在初中生面临压力的时候,男生多用消极和压抑的方法,或反抗或忍耐妥协,能主动寻求帮助和积极想办法沟通解决的比例均低于同龄女生。本次调查按学生从积极到消极的压力处理方式考察,选择“主动和父母沟通”的男女生比例分别为24.11%28.43%,选择“找他人倾诉”的男女生比例分别为4.83%10.51%;而选择“自己调节”“忍耐、妥协”、以消极方式“向父母反抗”的男生比例都比女生高。

探究引起男女生应对压力的区别,和男性先天的性别特点有关,也与文化习俗有关。男生自小就被灌输“男儿有泪不轻弹”的观念,所以男孩的情绪问题在这种文化环境下就容易被忽视和压抑。然而对于“狂风骤雨”期的初中男孩,他们情绪调节能力和应对压力的社会性技巧还不成熟,所以在压抑后更容易走入一些发泄情绪的误区,出现一些极端事件,比如离家出走、更多的暴力行为或反社会行为等。

亲子沟通缺方法 与男孩“对话”更困难

本次调查从对亲子沟通困难的认知和沟通话题两方面分别考查初中男生与家长的亲子沟通状况,得出两个结论。

其一,初中男生和家长对亲子沟通困难的认知和感受一致。从家长角度来看,数据显示男孩家庭亲子沟通困难较女孩家庭高。选择“没有共同话题”的男女生家长比例分别为8.07%5.95%,“孩子不愿对我说心里话”的男女生家长比例分别为27.42%23.32%。从学生角度来看,与家长“没共同话题”“不知如何沟通”的男生比例均高于女生。从数据看出,男生家庭中的亲子沟通问题更多来自于亲子间缺少沟通话题、彼此欠缺沟通方法和技巧。其实这个问题可以通过家长改变沟通方式或者寻求家庭教育指导和咨询得到改善和优化。

其二,初中生家长与男孩的沟通话题相对更狭窄。调查发现亲子间“什么都聊”的女生比例高于男生,男女生比例分别为32.71%37.63%;而“很少聊天”的男生比例高于女生,男女生比例分别为16.29%11.91%。除此之外,以“我的学习”为主要话题的男生家庭多于女生,男女生比例分别为26.67%20.87%。可以看出,初中男生与家长日常沟通话题的范围和广度不及女生家庭,沟通话题过多局限在“我的学习”难免让男生感到被监管的压力,由此也更容易产生逆反的冲突。

探究以上现象的原因,青春期男生自我意识高涨,常用“特立独行”来抵抗大人的建议或者安排,并常通过刻意的疏离标榜“独立”。女生虽也叛逆,但内心深处还是比男生更需要来自家庭的归属感,所以她们更积极主动,在沟通时天生的语言优势也能发挥出来。而男生如此就会被同伴笑话,被看做“没出息、长不大”,缺乏男子气概。所以,从生物性别特点与社会性别角色的刻板印象来看都使男生与家长的沟通弱于女生的亲子沟通。

男孩学业弱势仍较明显 家庭的支持与所需相差甚远

本次调查分别从学习意愿和学习的自我管理、家长对初中生的学业归因和家庭学业支持三个方面考查男女生学业的性别差异。数据情况为初中男孩的学业亮起了红灯,同时也反映出家庭对于男孩的学业支持存在一定问题。

从学习自主性来看,初中男生学习意愿和管理能力均较女生淡薄。从课余时间学生常做的事情和学生使用手机或电脑的用途两个方面进行考查。发现,课余时间能“主动学习”的男女生比例分别为14.88%21.02%;“看课外书”的男女生比例分别为41.38%57.97%,而选择“玩手机、电脑”的男女生比例分别为47.15%39.16%

从家长对初中生学业成绩下降的归因来看,具有明显的性别导向。调查显示,男生家长会把子女成绩的下降归因于学习兴趣下降、学习不用功等主观原因。而女生家长则会归因于智力因素、心理压力过大和学习能力等客观原因。家长在子女学业归因上的性别差异,直接影响家庭教育方式方法的运用:男生学业成绩降低多被归因于主观原因,更易招致家长的指责。不过这类因素具有可干预性,而且提升空间较大,如能激发男生学习兴趣,端正学习态度,增加学习时间、提高学习效率等都可以有效提高学业水平。

从家庭学业支持来看,家长给予的与男生实际所需的相差甚远。数据表明,相对女生,家长“督促(男生)学习”的比例更高,男生为24.62%,女生为21.20%,而学生最希望家长做的则是“鼓励和肯定我”“让我自己管自己”。其中,男孩对家长放手的呼声更高,男女生比例分别为21.90%11.49%,相差十个百分点。其次,男孩也希望得到家长更多的精神支持,选择“鼓励和肯定我”的亦超过半数,而实际上能做到的家长仅约两成。巨大的渴望与现实间形成了较大反差。

男孩教育需要父亲 父亲缺位仍在继续

在研究“男孩危机/困境”的领域中,学者们公认父亲教育的缺失是造成男孩危机的根本原因之一。“父亲淡出”,其实质是男性文化在儿童教育中的整体“淡化”,使整个儿童教育处于女性文化状态之中。本次调查显示仍然有逾五成父亲缺失于初中生家庭教育之中。那么在初中阶段,父亲对于儿子的影响力究竟如何,初中生倾诉对象又是什么样的情况呢?

第一,父亲对初中男孩的影响力日益凸显。尽管母亲对子女的影响力仍排在父亲之前,但仅从“父亲对(子女)的影响力最大”一项数据来看,父亲对儿子的影响力超过对女儿的影响力,男生为12.14%,女生为8.52%。另外,在初中生有心事时,尽管孩子更倾向向母亲倾诉心事,但从有了心事“找父亲”的初中生来看,愿意把父亲作为第一倾诉对象的男生多于女生(男生为4.22%,女生为2.12%)。换言之,初中阶段父亲对儿子的影响力比对女儿更大,男生更希望获得来自父亲的情感支持。

但现实令人担忧,尽管初中阶段父亲对于儿子的影响力凸显,但父亲缺位仍旧突出。本次调查显示近五成初中男生家庭存在“父亲缺位”现象。社会学习理论认为,权威形象的力量是促使儿童模仿的原因之一,在两性角色的学习过程中,儿童往往模仿与自己同性别的成人。那么,在父教缺失的家庭中,男孩的性别角色定位就会产生困扰,男孩失去了观察、强化、模仿等性别社会化的学习过程。尤其在亚洲文化中,“男主外女主内”的传统使得教育孩子成为女性专属,男孩教育的困境就更加突出。(作者单位: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中国教育报》20160107日第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