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石家庄市第四十四中学 >> 信息 >> 推荐文章>> 正文内容

推荐文章

李政涛:请将学生邀请进生命里

作者:admin 来源:本站 发布时间:2015-12-21 08:29:00 点击数:483
 

在日常教育生活中,没有什么比师生关系更重要的了。这种关系的亲密度、和谐度直接影响教育的有效度。

在教师节前夕,我回忆起自己的生命成长体验,从小学到大学,再到硕士、博士,经历的无数教师,他们先后以不同的方式教育过我,影响了我,并以不同的方式成为我的恩师。但是,坦率地说,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至今还让我感怀不已的老师并不多。一个问题由此而生:为什么有的老师一直埋在我的内心深处,历经多少风霜雨雪,她的音容笑貌似乎还历历在目,俨然已与我的生命成长不可分割,与我的灵魂难以剥离?是什么关键的因素导致一位老师的生命,始终与学生的生命同在?

我至今还记得小学语文刘老师,是因为她曾经请我去她家里吃饭,其中一个菜是炒鸡蛋。那是我迄今为止,吃过的最有味道、最回味无穷的炒鸡蛋。那次邀请算不上隆重,而那时的我,只不过是一个单纯幼稚的小学生。而老师之所以请我去吃饭,只是因为我曾经在课堂上流露出对炒鸡蛋的喜爱……

现在想来,刘老师让我难以忘怀的原因,表面上是一盘炒鸡蛋,实际上是一次对我的邀请。正是这个满足了我的儿童需要的邀请,让这位教师在我心底扎下了根。

这样的邀请,蕴含着教育的意义。苏霍姆林斯基在论述教育素养时说道:就是教师在讲课时能直接诉诸学生的理智和心灵。在拥有这一真正宝贵财富的教师那里,讲述教材就好比是向交谈的对方(学生)发表议论。教师不是宣讲真理,而是在跟少年和男女青年娓娓谈心:他提出问题,邀请大家一起来对这些问题进行思考。在分析这种课的时候,大家会感觉到在教师跟学生之间建立了一种密切的交往关系。一旦我们将教育视为邀请,邀请就不只是一个观点的表达,也是一种姿态,更是一种眼光和尺度。

作为姿态的邀请,意味着师生之间是一种邀请和被邀请的关系。教师以邀请和协商而不是命令或强制的姿态,以平视而不是俯视的姿态,邀请学生共同走入一个世界,或在炉火旁恳谈,或在湖边闲谈,或在林中空地上促膝交谈……当然,真实的教育教学,不会如此闲适、轻松和心旷神怡,但至少,教师的邀请姿态应该是真诚、亲切和自然的,吸引学生与他一起进入教育世界,共同制定学习内容和目标,共同思考探讨,共同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姿态。我们一直强调教师要俯下身子,从孩子的角度看世界,却忽略了学生同样需要走近教师的生命成长世界。要突破师生围绕知识而展开关系的藩篱,增强教师与学生在教学世界交往的体验,促进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转原来传统知识的课堂为融人与人之间紧密关系、归属感和认同感的有生命情趣的课堂,将教师与学生融入到一个学习共同体之中,作为眼光和尺度的教育,意味着天底下的教育,可分为没有邀请的教育有邀请的教育。没有邀请的教育,是以宣讲真理为使命的布道式教育。既然自认为真理的宣讲者和布道者,教师必然会以不容置疑、无需讨论的方式俯视学生,前者因为有真理在手,因而声音是洪亮和高亢的,后者的声音则自然走向微弱、孱弱,似乎只有如此才能反衬代表真理的教师的权威和尊严。有邀请的教育,是以分享和交流为责任的商讨式教育。教师不会因有更丰富的知识、经历和能力,而有知识优越感和道德优越感,他只有一种渴望:把自己知道的和拥有的东西与学生分享,一起来发现问题、面对问题和解决问题。在这个意义上,教育的热情就是与学生分享、交流协商的热情,教师的快乐就是一种分享和协商的快乐。这种渴望或许是迫不及待的,但带着邀请姿态的教师,不会把迫不及待变成一种对学生的逼迫和压力,更不会把渴望变成一种命令:命令学生接受自己的分享。他会耐心等待,从容应对学生的拖延、迟疑、惧怕或者抗拒;他会具有同理心,俯下身子从学生的视角去看这个世界,推己及人地体会学生的感受。这样的教师,习惯于平视学生:既然师生间没有尊卑等级,可以平起平坐,我有什么资格要求你必然这样或必然那样?

邀请变成一种教育的眼光和尺度,教师素养就可能有了新的内涵:是否有邀请的意愿、邀请的能力和邀请的习惯,是教师素养的内在构成。

什么是好教师?能够并且善于邀请学生共同经历学习过程的教师,就是好教师。

(原载20159月《江西教育》管理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