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石家庄市第四十四中学 >> 信息 >> 推荐文章>> 正文内容

推荐文章

劳动:让生命更好地发展

作者:admin 来源:本站 发布时间:2015-09-21 07:55:00 点击数:383
 

■樊泽民

劳动是人类的本质活动,是人的本色。劳动光荣、创造伟大是我们对人类文明进步规律的诠释。劳动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是立德树人的重要渠道,是培养广大青少年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要方式。近日,教育部等部门联合下发了《关于加强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文件切中时弊,也非常具有针对性、可操作性。

为什么提出“重视劳动教育”

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这“四个尊重”是党和国家的长期方针。新一届党中央高度重视中小学劳动教育。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在多个场合强调要加强劳动教育。就在今年,“五一”前夕,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五一”国际劳动节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要教育孩子们从小热爱劳动、热爱创造,通过劳动和创造播种希望、收获果实,也通过劳动和创造磨炼意志、提高自己”。“六一”国际儿童节,习近平总书记在会见中国少先队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全体代表时指出,“人世间的一切成就、一切幸福都源于劳动和创造”,并对广大少年儿童提出了“争当勤奋学习、自觉劳动、勇于创造的小标兵”的殷切希望。

党的最高领导人对劳动教育的重视直接推动了有关部门调研劳动教育的现状,出台加强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文件。这表明党和国家对新时期加强劳动教育的高度重视。切实加强劳动教育,把广大少年儿童培养成勤于劳动、善于劳动、热爱劳动的高素质劳动者,不仅是党和国家的期望,也是中小学教育的重要方向。

审视当下,中小学劳动教育的现状不容乐观,亟待改进。新中国成立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我们非常重视面向中小学生的劳动教育,各种学工学农、劳动实践曾经开展得如火如荼。随着时代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特别是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新型农业化的发展,中小学生的劳动教育被学校、社会和家长忽视了,劳动教育在学校被弱化、在家庭被软化、在社会被淡化。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发展,学校、家长和社会认为知识是生产力,知识更重要,加上劳动教育的价值是隐形的,所以劳动教育最容易被忽略、最容易被搁置。从学校来讲,劳动与技术课程经常被占用,师资、场地、经费等严重不足,劳动教育无计划、无考核。从家庭来讲,家务劳动和生产劳动在家庭教育中被忽视,家长往往只关心孩子的学业成绩,只要学习好什么都不用干。从社会来讲,一夜暴富、不劳而获的思想有所蔓延,体力劳动和生产劳动被淡化、被歧视。

哪些因素弱化了劳动教育

近年来,一些地方和学校在加强中小学劳动教育方面进行了积极尝试,也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不容回避的是,随着我国城镇化建设的不断推进、信息化水平的不断提高、青年一代独生子女化以及劳动形态和方式的变化,我国中小学劳动教育问题不少,亟待引起关注。

生产力发展带来劳动方式的变化。当前,很多机械代替了人的劳动。不仅城市里从事直接的生产劳动的机会在减少,在农村地区,随着农业机械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别说是中小学生,就是生活在农村的农民直接从事体力劳动的机会都在减少。

城镇化水平的提高。随着我国城市化率、城镇化率的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农民变成了“农民工”、“新市民”,更多的农村中小学生到父母务工地就学就业,参加农业劳动的机会在减少。加上当今社会对教育的高度重视,不管是城市还是农村的家长往往替代和包办了孩子应该从事的劳动,他们主动参与劳动的意识也就更加淡漠了。

应试教育的导向。对于学校和家长来讲,唯分数至上的教育观让学校、家长为分数而战。因为劳动教育不直接贡献分数,自然也就被边缘化了。劳动教育要真正回归,仅凭发一个文件是不行的,教育工作者和家长还必须有使命和担当,坚守教育良知,切实转变教育观念,花大力气冲破当前应试教育的束缚,把劳动教育列入议事日程。

独生子女因素的推动。如今的独生子女都是全家人的掌上明珠,即使他们在家有时间劳动,父母对他们也很娇惯,不会让他们动手,生怕累了、苦了孩子。还有的父母会让孩子把所有时间用在学习上,哪怕节假日都要奔走于各种补习班、特长班、兴趣班,怕误了孩子的学习,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

劳动有其独特的意义。孩子在劳动中与外界充分接触,用身体去丈量物理和心灵的世界,用其全部感官去认知和学习,不仅能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对文化课的学习会起到促进作用,还能够提高他们欣赏美和鉴赏美的能力。

加强劳动教育需要合力

劳动教育本质在于让孩子在参与劳动中树立劳动观念,增强劳动意识,提升劳动能力,激发劳动热情,并充分认识劳动的真正价值。

加强劳动教育,学校首当其冲。学校首先要加强思想引领。学校要教育学生认识到,无论是体力劳动还是脑力劳动都值得尊重和鼓励,通过劳动教育激发学生的创造力、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全面发展。二是要发挥班主任、任课教师、共青团、少先队、学生会等多个主体的积极性推动劳动教育。三是要开足开好国家规定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通用技术课程,保证劳动教育课时。四是要统筹设计校内劳动和校外劳动,将校外劳动纳入学校的教育工作计划,组织学生参加农业生产、工业体验、商业和服务业实习等劳动实践。

家庭要做劳动教育的助推器。家庭是中小学生成长的重要场所,家长是中小学生教育的直接责任人。家长自身要重视劳动和劳动教育,转变对孩子参与劳动的观念,积极鼓励孩子参加劳动,不要一味让孩子争当所谓的“成功者”、“人上人”。

有人曾问美国前总统卡特的母亲:“您为养育了一个当总统的儿子感到骄傲吗?”她回答说:“是的,但我同样为另一个当农民的儿子感到骄傲,因为他们都干好了自己的活儿。”希望家长们从这个小故事中得到启发。家长要明白,孩子尽早养成积极的劳动意识、良好的劳动习惯和端正的劳动态度,会增强孩子勇于创造的精神品格,也是为孩子全面发展、终身发展和人生幸福打牢基础。

政府和社会要为加强劳动教育做最坚强的后盾。政府和社会要建立劳动教育体系、形成普遍重视劳动教育的氛围。一是要加强保障机制建设。加强对劳动教育的领导和统筹协调,明确劳动教育责任主体和负责部门,确保劳动教育的有关保障落实到位。二是要统筹社会资源,推进劳动教育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因地制宜加强劳动教育场地或实践基地建设。农村地区要把相应的土地、山林、草场或水面作为学农实践的基地。城市地区要统筹利用好现有的青少年校外活动场所,在青少年宫和示范性综合实践基地等建立劳动教育实践基地,充分利用闲置校舍、厂房等建立各行业劳动教育实践基地。

通过劳动,学生的品质更加优良,身心更加健康,人格更加健全,生活生产的劳动技能提高了,也提早形成了初步的职业意识,创新创业意识和动手实践的能力也会增强,一举多得。教育即生活,生活即教育。教育也是生活教育、生存教育、生命教育的综合体。劳动教育就是一种生活教育,而且是一种最好的生活教育,孩子在劳动中获得一些生活体验,以及从劳动中获得生活的乐趣,培养一种现代新生活的态度与方式,既是今后生活的需要,也是未来生存的需要,更是让生命更好地发展的需要。(作者单位:教育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

《中国教育报》20150918日第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