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石家庄市第四十四中学 >> 信息 >> 推荐文章>> 正文内容

推荐文章

穹顶之下 “看见”未来教师影子

作者:admin 来源:本站 发布时间:2015-03-04 15:14:00 点击数:386
   

打开网络、举着手机、架起任何一款移动终端,几千万人在线收看了柴老师关于雾霾的科普课、关于责任的德育课、关于情怀的人文课、关于调查的媒介素养课。

《中国教育报》记者 沈祖芸

228日到31日,24小时内,一部关于雾霾的纪录片《穹顶之下》突破亿次点击。

中国教育报记者发现,纪录片的作者——前央视调查记者柴静,也立刻成为中国最有魅力的“教师”——打开网络、举着手机、架起任何一款移动终端,几千万人在线收看了柴老师关于雾霾的科普课、关于责任的德育课、关于情怀的人文课、关于调查的媒介素养课……

而这正是许多教育人士所期待的教育效果——让学校有独立的思辨能力、有正确的价值判断、有积极的行为改进,这种改变的力量在“柴老师的教育下”实现了。

当今时代,是一个以“用户”为核心、以“选择”为导向的“云时代”,一个以创造知识取代传授知识的“个时代”,课堂的边界正在逐渐模糊,跨界和个性化趋势正使得教师角色被重新定义。

通过“柴静符号”所带来的教育想象,我们可以“看见”云时代教师角色转型的三大改变趋势。

趋势一:从“输送”到“代入”

让教师回归真实本性

柴静展开雾霾调查的动因是母爱本能。尚未出生的女儿查出患有肿瘤,一出生就要接受手术,“在照顾她期间,对雾霾的感受变得越来越强烈”。在长达一年的调查拍摄过程中,她以强烈的“代入感”质疑—不安—愤怒—追问,一步步逼近真相,直面与雾霾的“私人恩怨”,她坦言“不是因为怕死,而是不想这么活”……这种极具个人情感色彩的言语,让观众首先接受的是一个有情感的母亲、活生生的“人味”,在情感与人性的“代入”中跟随作者一起思考“为了后代,我们可以做什么”,并直接走进了作者作为“人”的内心世界——有情感、有态度、有立场。

教师何尝不是如此?在传统教育中,教师只是知识的传播者、代言人,他横亘在知识与学生之间,判定学生自身是无法习得知识的,必须通过教师这个中介来输送与传递。于是,才有了“要给学生一杯水,教师需有一桶水”,教师讲授的永远是正确的、标准的、必须让学生牢固掌握的经典知识。在这样的过程中,师生之间只见“知识”不见“人”。正因为在学生的心目中,教师只是被贴上“数学”“语文”“英语”等学科标签的知识传授者,因此我们看不到教师最真实的那一面。师生之间的所有交往都发生在知识的传送带上。

然而今天这个飞速发展的信息时代,知识正在以几何级速度增长,获取知识的通道变得平等而开放,教师不再拥有知识霸权地位。当教师与学生第一次以相同的“学习者”身份出现时,教师必然需要回归真实本性。于是,就有了一个有情感、有态度、不一定完美的教师与一群同样有情感、有态度、不一定完美的学生之间的学习交往,教师将自己置身学习之中,把学生“代入”共同学习的状态,教师可以有情感表达,可以有态度立场,可以去质疑追问,更可以坦言自己的未知,甚至求教于“先知学生”,也只有这样“最本真”的教师才会打动学生、感染学生、发现学生。

趋势二:从“分体”到“合体”

教师本身才是最好的课程

这部长达100分钟的纪录片,以个人演讲的方式娓娓诉说,在整个演讲背景呈现上也几乎用上了所有最新的新媒体呈现手段:TED演讲、信息可视化、动漫制作、移轴摄影、无人机拍摄等。但是,比这些技术更加抵及人心的首先是简洁而深刻的内容结构:从“雾霾是什么”到“为什么”再到“怎么办”,始终以问题为导向,梳理出中国转型社会的重要“问题单”。还有纵深信息的开掘:专业数据的使用与解读、权威专家的访谈与追问、科学问题的深入浅出,还有政治、经济、社会等看待问题的多元视角运用,从而使得演讲深刻而不晦涩,同时充分彰显了一个调查记者的人文精神、科学理性、探究精神、社会关怀。由此,我们不难发现,《穹顶之下》之所以震撼人心,是因为其中包含着的学识涵养、精神品质、科学态度和理想担当。

上海市建平中学一名高二学生兴奋地打电话给记者:“我们环保社团开始了新的行动,整整一天时间,社团成员已经收集了大量的环保素材,接下来我们将制作系列微视频,通过新媒体途径进行广泛传播。”从这个细节,我们可以看出,什么才是最好的课程——答案是“教师本身”。我国的学校课程大体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先是千校一面的国家课程,再是大量开发因校而异的特色校本课程,然后再到今天正在努力走向的具有“这一所”特点的学校课程体系,但是所有的课程都是以内容为核心架构而成的,即便学生可以充分选择,也是从自身的兴趣爱好出发去选择想学习的课程内容。也许不久的未来,学校的每一门课程内容都会与这一门课程的授课教师“更紧密融合”,成为这一位教师的“个课程”,并赋予着具有这一位教师鲜明个性风格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真正实现教育与教学的“合体”,而学生不仅仅是在选择课程内容,更是在选择一种价值认同。

趋势三:从“带教”到“合伙”

专业发展告别论资排辈

现在的世界是一个被“碾平”了的世界,鼓励创新、张扬个性。只要你有梦想、有良知、有担当,真的可以去“改变世界”。

充满可能性和不确定性的时代同样铺展在我们每一个教师的面前。也许已经到来的未来正在提供给每一位教师超常规发展的良机。未来在云端,也许会出现越来越多并不属于任何学校的虚拟教席,他们以自己丰富的学术水平、对学生学习的敏锐洞悉力和适切于不同学生发展的促进方法,而深受学生的喜欢,并成为学生成长过程中的“重要伙伴”;未来在现实的学校里,也会有更多的教师连接起线上线下的多维触角,在全球视野中“遇见”跨越时空边界的学生。一个教师的价值不再仅仅局限于一所学校,而在于更广范围的身份认同和作出的社会贡献度。从这个视角看,青年教师的专业发展就不再囿于传统的师徒制和传帮带,而会是一种双向选择的、优势组合的、需求相契的更加新颖的专业成长“合伙人”。

那么,我们的学校准备好给教师们创设支持其跨越式超常规发展的环境了吗?

《中国教育报》20150303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