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石家庄市第四十四中学 >> 信息 >> 推荐文章>> 正文内容

推荐文章

家庭教育不是私事

作者:admin 来源:本站 发布时间:2014-11-13 14:23:00 点击数:427
 

关颖 天津社会科学院社会学所研究员,中国教育报家庭教育特聘专家,中国社会学会家庭社会学专业委员会秘书长

 

   只盯着孩子的问题往往事倍功半,甚至会给孩子的成长制造障碍

    ■关颖

家庭教育是最具广泛性和基础性的教育活动。

在我国13.7亿人口中,有超过4亿户家庭,近3亿18岁以下的儿童,这就意味着数以几亿计的有未成年子女的家庭都是教育的载体,父母从孩子出生就开始了对他的教育里程。每个人都曾经是孩子,都在家庭环境中成长,接受父母或家中其他成年人的教育和影响;长大成人、结婚生子的人,又理所当然地成了家庭中孩子的保护者和教育者,为下一代人的成长付出心血、履行义务。从这个意义上说,家庭教育与全社会的每个人有关。

然而家庭教育又不是家庭的私事,孩子是父母的未来,家庭的未来,国家的未来。对父母来说,孩子既是独立的生命个体,又是父母生命的延续。父母希望孩子比自己更幸福、更完美,希望自身生活中的缺憾在孩子身上得到补偿,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对家庭来说,孩子教育得好,才有可能是幸福美满的;而哪个家庭的孩子出了问题,肯定全家不得安宁,绝无幸福而言。对社会和国家来说,家庭教育出全面发展、符合社会要求的孩子,培养了社会的栋梁之材,是对社会和国家的最大贡献;而如果哪个家庭养育了一匹害群之马,无疑是对社会和国家不负责任,是对人类的犯罪。

毋庸置疑,家庭教育的意义重大而深远,如今人们对家庭教育的重视更达到了空前的程度。以社会学视角来看,个体、家庭、社会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各种教育载体协调运行、优势互补,才能达到既定的育人目标。所以,当父母面对孩子的时候,当整个社会关注家庭教育问题的时候,眼界应当是开阔的。

在现实中我们不难看到,一些父母下了相当大的功夫教育孩子,却伤透了脑筋,遇到许多问题而百思不得其解:为什么对孩子管得越多,孩子身上的毛病越多?为什么孩子总是跟大人顶牛?为什么父母为孩子付出了那么多,孩子却不领情”……如果眼睛只盯着孩子的问题,只试图改变孩子,就很难找到问题的症结,很难对症下药。当我们以现代社会的儿童观来审视,就不难发现,是父母把孩子当作了自己的附庸,忽视了孩子自身的生存、发展规律和需求,处理问题时站在了与孩子对立的立场上。归根结底,是没有把孩子当作一个权利的主体。于是,父母自认为为了孩子好的辛苦付出,并不能得到孩子的认同,不能为孩子的成长助力,许多教育行为事倍功半,甚至是在给孩子的成长制造障碍、帮倒忙。

事实上,家庭教育不是孤立存在的,孩子的问题总是父母的问题、家庭问题、社会问题的综合反映。

孩子生活在家庭中,家庭结构、家庭关系、家庭生活方式、家庭文化氛围等构成家庭的生态系统,既是家庭教育的要素也共同作用于家庭教育,家庭教育的成功取决于家庭整体要素的优化。

父母的教育观念、教育方式、教育能力构成的教育素质,体现在教育行为上是一个持续的过程。父母要与不同特质的孩子积极互动,首先要注重修炼内功

社会环境不断发生新的变化,家庭教育必然会面临着许多的新问题。如果只着眼于家庭教育本身,而不了解影响孩子成长的社会因素,就难以有针对性地解决孩子的教育问题。比如,新媒介对孩子生活的渗透无孔不入,父母就不能熟视无睹,必须努力学习跟上潮流才能与孩子对话;现代社会对人才的评价标准与过去不同了,听大人话、老实巴交的孩子在社会上并不受青睐,所以要认识到培养孩子的社会适应性更为重要;再比如社会价值观多元化、各类传播鱼龙混杂,父母只有不断学习、拓展视野,也才能在孩子教育上明辨是非真假,不随波逐流……

都说眼界决定境界,对家庭教育的认识尤其如此。当然,需要放开眼界的,不仅是孩子的父母,还有那些家庭教育的指导者、教育领域的决策者。而且,父母教育素质的提升,很大程度上有赖于政府和社会的支持,家庭教育的优化需要与学校和社会各类教育载体形成合力。

《中国教育报》20141113日第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