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环境下的未成年人教育
2010年伊始,教育部下发了《关于加强中小学网络道德教育抵制网络不良信息的通知》 (以下简称《通知》),明确将集中开展对中小学生的网络道德教育,鼓励中小学生在使用互联网和手机过程中,及时举报不良信息。这是新形势下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面临的新任务,也是教育实践中我们遇到的新问题,需要引起教育战线全体同志的高度重视。
网络技术的潮流势不可当。据国际电联统计,全球超过15亿上网人口中,儿童及青少年所占比重越来越大,其中3岁~4岁的儿童上网比例为20%, 5岁~8岁的为38﹪, 9岁~11岁的为 76%,而12岁~14岁的上网比例已为89%。统计数据还显示,全球每年有1/5的上网儿童成为网络犯罪活动的对象,或受其影响成为牺牲品。而在我国1.1亿网民中,青少年网民超过50%,18岁以下的未成年人占到了16.4%。对这种现实,教育者不应该、也不可能回避,那么教育者该如何看待网络?又该如何处理好教育与网络的关系呢?
不要人为割断未成年人与网络的联系
青少年和儿童与互联网有着天生的密切联系。这不仅仅是因为网络作为新生事物,对于 代表着未来和希望的青少年及儿童有着内在的强烈吸引力,还因为互联网的很多特征与儿童、青少年的发展特点有着本质上的一致性。
首先是平等,平等是互联网的一大特点。作为未成年人的中小学生,面临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确定自我、走入社会,他们对于获得平等的社会地位有着强烈的需求。而网络恰恰为他们提供了一个与他者(包括成人世界在内)进行平等对话的广阔平台。在网络上,不管是谁,都可以用符号的形式出现,都可以把日常制约言行的身份、职业、年龄、性别等角色特征隐去。任何人在互联网上都可以表达自己的观点,地位的平等带来了交流的自由,这对儿童青少年来说具有极大的诱惑力。
其次是参与,互联网的虚拟空间就是一个网民通过互联关系形成的小社会,这个空间丰富而剌激。在这里,可以尽情地尝试扮演各种社会角色,可以圆现实生活中无法实现的各种梦想。这个空间是虚拟的,但又是变化和互动着的。网络可以为青少年儿童提供更大范围的社会生活和实践的场地,他们可以自由选择、主动参与,最大程度地实现自我。对于渴望参与、急于自我肯定的儿童和青少年来说,互联网的吸引力是不可抗拒的。
再其次是新奇和创新。互联网技术发展迅猛,日新月异,新的东西层出不穷,加之网络交往的广阔性、网络自身的无边无际、网络环境的自由轻松等,都会极大地激发儿童和青少年的好奇心和兴趣。学习求知、社会交往、展示自我、娱乐休闲——这些由互联网提供的信息和资源,不仅可以最大程度地满足未成年人多样化、个性化的发展需求,而且可以满足他们的求知欲望和成功欲望。所以,无论是从人类科学技术发展的角度, 还是从青少年儿童自身发展成熟的角度,人为地割断儿童青少年与互联网之间的联系,都是不可取的,也是不现实的。
当然,对于正处在成长发展关键阶段的未成年人来说,网络带来的负面影响也绝对不可忽视。这一方面源于互联网作为直接影响人们现实生活的新领域,其法律和规则正在建立过程中,短时间的无序几乎是不可避免的;另一方面源于未成年人这一群体的身心发展和社会性发展的特殊性,他们处于基本价值和认知正在形成的阶段,几乎没有什么抵御能力,极容易受到外界影响。
多项研究表明,互联网对未成年人的影响集中在三个方面:
一是暴力信息的剌激和黄色信息的污染。网上大量的暴力信息,特别是网络游戏中飙车、砍杀、爆炸、枪战等强剌激,很容易使未成年人模糊了虚拟与现实的差异,扭曲了道德价值的认知, 在情感、行为上逐渐形成以暴力为乐、以伤人为快的定式。同时,如今的互联网包含着各种各样的信息,一些淫秽色情和低俗信息也充斥其中,这一类非法网站严重危害了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 特别是手机上的黄色信息更是使手机上网的主要用户群体——中学生受到了极大的伤害。未成年人正处于青春期发育的关键时期,对性充满好奇,遇到“声情并茂”的黄色视屏,很容易就受到不良影响,有的甚至走向犯罪。
二是道德价值的影响和扭曲。互联网提供了一个独特的虚拟世界,现实世界的一些规则在这里不能发挥作用。在网络上,未成年人可以接触到他们在现实生活中遇不到的多元化资讯,可以接触到现实生活中不被允许的各类行为,这对于社会辨别能力处于较低水平的未成年人的影响是极大的。另一方面,由于没有相应的秩序的制约,每个人都可以在网络上充分暴露压抑在内心深处的需要和欲望,都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来做自己想做的事。这对于价值观尚未完全成形的未成年人来说,与其他人群相比,他们更容易放纵自己的行为,忘却社会责任,丧失道德感,从而直接影响到他们的社会化进程。
三是对于身心健康发展的不良影响。在互联网里,网民是“隐形人”,网络主体的行为是在“虚拟存在”的情形下进行的。它不仅可以弥补现实生活中的种种缺憾,还可以成为现实生活中某些企盼的替代,从而使人获得满足感。网络的这些特征,对于处于成长发展期的未成年人而言,具有特别强烈的吸引力。他们会比其他年龄段的人群更容易被网络生活所吸引,也更容易对网络形成依赖。未成年人网瘾的发生率明显高于其他人群,就是证明。
处于青春发育期的孩子,对现实常常有着特别多的不如意,内心的苦闷随着青春期的到来与日俱增。亲子间的冲突、同龄群体的交往、学习的压力、异性交往的冲动等,这些成长的烦恼伴随他们左右,令他们情绪极不稳定。此时,打破了一切禁锢的互联网世界往往会令他们豁然开朗,奋不顾身。正因为如此,过分依恋网络的心理障碍、人格障碍、行为异常等损害身心健康的症状也就极易在他们身上出现,严重影响了一些孩子正常的学习生活,甚至出现明显的心理疾病。
但是,我们绝不能因为网络会给孩子们带来负面影响,就割断他们之间的联系。恰恰相反,当我们严肃、认真地讨论现代教育体制能否培养出创新型人才的时候,当我们面对学生巨大的学习压力以及教育不均衡的尖锐矛盾的时候,我们都需要特别注意到网络教育的极端重要性。一方面,网络是新技术,是资讯交流、信息传递的现代方式,不掌握这一人类发明最新成果的人不可能是面向未来的创新型人才;另一方面,实践是获取真知的根本途径,被蒙住双眼的孩子不可能真正认识世界,当我们割断了孩子与互联网之间联系的时候,当我们以为阻隔了他们与各种不良信息之间的关联而大松一口气的时候,我们同时割断的还有他们和新世界、新技术之间的联系, 其严重后果是不堪设想的。因此,重要的是如何应对互联网给教育提出的新问题,有针对性地开展网络教育。
动员全社会的力量,培养学生的信息素质
首先,需要不断更新教育内容。互联网是一个新生事物,又是一个涉及到未成年人社会化及道德发展的新领域,开展网络教育首先要拓展教育内容。
教育部《通知》里指出,要教育学生“树立网络责任意识和道德意识。引导学生正确对待网络虚拟世界,合理使用互联网和手机,提高对黄色网站、暴力和淫秽色情信息、不良网络游戏等危害性的认识,增强对不良信息的辨别能力,主动拒绝不良信息。”这实际上提出了一个现代信息素质的教育培养问题。
与以往的社会信息传播不同,互联网使得大众传播、草根传播代替了传统的组织传播、精英传播和权威传播,也使得过去传播的单向性、强制性逐渐被自由性、随意性所替代。每个人的资讯都可以变成公众的消息,每个人都面临着未经加工的、大量的、原始的信息。会不会有选择地听,能不能在法律框架下有效地表达个人的合理诉求,成为信息社会对每一个现代人的基本素质要求,这必然对我们的教育提出信息素质培养的问题。
所谓信息素质,就是具备能够认识到何时需要信息,并拥有确定、评价和有效利用信息的能力。它包括接触、分析和传播信息的能力,自由地、负责任地表达个人意见;面对冲突时,有协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能主动获取不同来源的信息,有极大的兴趣和对不同意见的容忍能力,等等。对未成年人来说,其中最为重要的是分辨能力和拒绝能力,也就是独立理性地选择价值目标的能力。
因此,在网络条件下引导未成年人身心健康成长,至少要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是提高现实生活中未成年人的价值选择能力,把这种能力的培养作为教育的重要追求之一。长期以来,我们习惯于把传递已有的价值作为教育的主要内容,习惯于向未成年人灌输前人积累的一些正确的社会价值和理念,比如,“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人民利益高于一切”等。在今天延续这种做法,不仅会遇到崇高理念与社会现实之间的冲突,而且也不能适应崇尚自觉和体验的现代青少年儿童的需求。要在传递先进的社会价值的同时,花气力去培养学生的价值选择能力,经常把社会上的、孩子身边的各种问题拿到孩子们中间,通过学生论坛、校园实话实说等形式让孩子们发表意见,促使孩子们在分辨的实践中提高自身的价值选择能力,学会应该接受什么,拒绝什么。
二是要紧密结合未成年人的网络生活,直接进行网络教育。网络道德作为一种特殊的网络社会的调控力量,其本身就是一种对网络行为的规范。一个人在网络上必须自觉遵守相关的法律和规范,才能够有序地处理好自己与其他网民、与整个网络社会乃至与整个现实社会的关系。尽管网络社会的法律体系和社会规范体系正在形成的过程中,尚有很多空白和不完善,但一些基本原则还是清晰的,特别是对学生来讲,不浏览、不制作、不传播不良信息,不进入营业性网吧,不登录不健康网站,不玩不良网络游戏,防止网络沉迷等要求都是十分明确的,要通过多种形式让每一个孩子都知晓,并落实到实际行动中。我们还要根据本校本地孩子网络行为的具体情况,发动孩子不断总结网络行为的准则,把网络教育渗透在学生成长发展的全过程。
其次,需要不断创新教育方法。网络教育是一个新的教育领域,需要创新教育方法。近几年,各地在网络教育中有很多新的方法和途径,取得了积极的成果。归纳起来,主要有四种。
一是开展丰富多彩的网络活动,用正面的、积极的网络行为对未成年人进行引导。如通过开办校园网络文学、班级或个人网站比赛、网上游戏竞赛、网上知识竞赛等,带领学生主动进网;建立心理网站、学校论坛和网校等,通过电子邮件,实现师生在网上的实时交流;创办校园网,用精彩的主页、健康有益的栏目、丰富多样的网上文化信息和活动形式吸引学生;主动搜索与学生有关的网站,从中挑选出一些有价值的网站或学生论坛推荐给学生等,这些网络活动吸引力强,参与性高,有利于在娱乐和益智活动中引导学生。
二是开设网络道德课程和网络法制课程。定期在学生中开设专门的网络道德和网络法制课程,用大量生动的案例向学生传播正确的网络价值和行为规则,讲解相关的网络法律条文,帮助学生明辩是非,增强抵御网络不良信息的能力。可以把网络道德教育的内容与网络技术的传播统一起来,这不仅可以激发孩子们的兴趣,促进他们的主动学习,而且还能够将网络道德与技术融为一体,更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和谐发展。还可以用问卷调查的方式对经常上网的学生进行调查,从而获得第一手资料,以便有针对性地进行网上道德教育与引导。
三是要把网络的使用全面纳入未成年人教育的全过程中。要鼓励各学科教师积极使用网络,把网络应用到学科教学的过程中去。如布置一些学习性、探究性和创新性的作业,组织、指导和帮助学生采取网络查寻、图书阅览、讨论交流、互动协作等多种方式实现教学目标;在网上建立学生的作品展,把教师制作的优秀课件搬上网站,组织学生有目的地浏览、学习;围绕学科知识开展网上知识竞赛、网上论坛,发动学生主动探求、主动学习等。对于正确使用互联网来说,这种结合课程学习的疏导往往会比硬性的堵截更有效。
四是加强技术上的监控,为孩子们创建绿色网络空间。校园里的电脑都要提倡安装经主管部门测试认可的、具有拦截色情内容、过滤不良网站、控制上网时间等功能的绿色上网过滤软件,保证给孩子们一个安全的网络世界。同时要加强对流入校园网的信息的监控,规范校园网的网络运作和网上行为,尽可能消除网络消极内容产生的不良影响。可以发动孩子们积极参与,或作为建设者,对校园网各板块的建设提出积极建议;或者充当网络监控员,随时监控网上的各种资讯,发现问题及时提出报告。要采取多种措施,鼓励中小学生在使用互联网和手机过程中,遇有不良网站链接和不良信息特别是淫秽色情信息传播时,及时举报。这不仅有利于网络的净化,而且能够提高孩子们的分辨能力,提高他们的网络素养。
最后,需要不断动员全社会的力量。网络是一个开放的世界,网络教育必须面向社会。我们不能只满足于在校园内给孩子创建一个安全的空间,更需要把目光放到全社会。要在对孩子们进行系统网络教育的同时,注重敦促全社会加强绿色网络空间的建设。其实,网络道德和正确的网络价值观不可能产生在官员的办公室里,也不可能产生在学者的书斋里,它只能产生在以青少年为主体的网络使用者中间。所以,政府需要加快网络法规体系的建设,加强网络行政的监管;学者需要以身作则,积极倡导文明的网络行为;而青少年则需要在成人社会的带领下逐渐学会自律。
在网络道德建设的整体里,这三者相互联系,互相促进。未成年人网络素质的培养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这既包括网络法规的建设,也包括全方位的软件建设。例如,对个别深陷网络不能自拔的孩子来说,网络往往只是一种替代,很多时候是现实生活中的诸多困惑、压力的一种折射,而解决这类孩子的问题,也往往不是简单的说教就能奏效的,需要拥有心理、社会、教育等多方面专业知识和技能的人士的共同帮助。现在社会上一些组织打着治疗网瘾的旗号,实际上却没有专业的资质,没有专业的能力,结果造成一些悲剧的发生。这些组织的存在说明青少年成长中确实需要这样的专业服务,但全社会青少年社会服务组织和专业人员的严重不足也是不争的事实。所以,推动全社会在青少年社会服务方面的建设,也是学校需要关注的问题。
同时,学校还要特别重视家长的工作。孩子们的业余时间主要在家庭里度过,家庭上网是目前不少孩子的主要上网途径,学校在一定程度上负有指导家长的责任。应该通过家长会等形式,指导家长交流辅导孩子上网的体会,倡导家长对子女实行公开上网、限时上网,避免孩子在家里独自上网,利用家庭教育随意性、渗透性的特点,有目的地培养孩子的自我监控能力和良好的上网习惯,争取广大家长与学校一道,有效地监控和引导学生正确使用互联网和手机。
网络教育是个新话题,但同时也是我们不能回避的话题,是一个发展着的、前进着的话题,需要我们不断探索,积极作为,创造出更成熟的经验。
(文章来源:《人民教育》20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