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石家庄市第四十四中学 >> 科研 >> 教育论文>> 正文内容

教育论文

《老王》中的情感教育

作者:admin 来源:本站 发布时间:2013-09-04 11:04:00 点击数:1031
 

语文组 刘 鑫

【摘要】我一直认为做语老师最得意的一点就是能够通过教学达到教育的目的,能够通过讲授一篇精美的文章达到与作者产生共鸣的目的,能够通过了解一位作者来学习他的一些品质的目的,从而让学生能够得到充分的情感教育。通过学习《老王》我们理解了这样一位伟大的女性,《老王》是善良最好的阐释。

 【关键词】 善良   杨绛    人品   情感教育

苏霍姆林斯基说:“情感如同肥沃的土地,知识的种子就播在这个土壤上。”我一直认为做语老师最得意的一点就是能够通过教学达到教育的目的,能够通过讲授一篇精美的文章达到与作者产生共鸣的目的,能够通过了解一位作者来学习他的一些品质的目的,从而让学生能够得到充分的情感教育。学习杨绛先生的《老王》,就让我们从中得到了很多。

这篇课文写老王的几个生活片断。老王一辈子很苦,靠一辆破旧的三轮车活命。“文革”期间载客的三轮车被取缔,他的生计就更加窘迫,只能凑合着打发日子。他打了一辈子光棍,一个人住在荒僻的小胡同里,小屋破破烂烂的,眼睛又不好,他的一生凄凉艰难。但是老王心好,老实厚道,有良心,关心人。他需要钱,可是他做生意从不多收一分钱,而且非常讲感情,讲仁义,常愿意尽义务,或者少收钱。

对于这篇文章,很多人都有自己的看法。《语文建设》2006年第9期刊载了怀宁《对〈老王〉主旨的探索与思考》,他认为《老王》的主旨“是人物的颂歌,但更是对自己灵魂的拷问”。200612月的《中学语文教学》中刊登了赵刚的《(老王)之败笔》,他对老王的外貌描写提出了异议,甚至对杨绛先生对老王的情感产生怀疑。而我则认为这篇文章就是要告诉我们:要做一个善良的人。文章处处体现着人性的善良。

善良体现在老王

 “老王给我们楼下人家送冰,愿意给我们家带送,车费减半。”

作者一家在文革期间遭到了迫害,在那样一个年代,人人恐怕都避之而不及,而老王却没有世俗与功利,只是纯粹的关心,即使他很需要这份工作,但能够冒着掉脑袋的危险与作者一家人交往,也是难能可贵了,然而他能做的也只是车费减半。

每天清晨,老王抱着冰上三楼,代我们放入冰箱。他送的冰比他前任送的大一倍,冰价相等。

一个普通的劳苦大众,每天天不亮就要起床,才能清晨到别人家里送冰。可是他却不是只放到门口,而是抱着冰上三楼,还代我们放入冰箱。更可贵的是,他没有缺斤短两,没有唯利是图,送的冰比前任大一倍,价钱却是相等的。如果是现在,老王一定会像“油条哥”一样因为诚信善良而出名的。

老王帮我把默存扶下车,却坚决不肯拿钱。他说:“我送先生看病,不要钱。”我一定要给钱,他哑着嗓子悄悄问我:“你还有钱吗?”我笑说有钱,他拿了钱却还不大放心。

老王自己都已经食不裹腹了,可还要担心作者一家还有钱吗?这是多么质朴的关怀,没有一丝杂质,我想任何人读到这里都可以想象出老王那种真诚的样子吧,一位饱经风霜的车夫,一个孤苦伶仃的鳏夫,一名心地善良的老人,人人都会被这种真诚所感动。

老王欣然在三轮平板的周围装上半寸高的边缘,好像有了这半寸边缘,乘客就围住了不会掉落。

作为一名车夫,老王是有强烈的职业道德的,既然有人愿意乘座“货车”,老王也并没有将就一下算了,因为如果将边缘加高,再拉货时可能会放不下稍长的,而且还会增加成本,但老王并没有在意这些,而是十分替乘客的安全考虑,也许也是为了感谢那位老先生愿把自己降格为货物吧,也许那位老先生也和作者一样是位善良的人。

受了人家的好处总也不忘,总觉得欠了人情,去世前一天还硬撑着拿了香油和鸡蛋上门感谢。

我觉得老王此时一定是知道自己将不久于人世了,作者用了传神的细节描写表现了一位将死之人的一举一动,他将自己珍藏的最好的东西送给曾经给过自己温暖的人,算是一种回报,也算是一种心灵的牵挂与寄托。

善良体现在作者

 作者一家十分照顾老王的生意,尽管老王一只眼是瞎的,别人说他看不清东西都不敢坐他的车,可作者一家还是选择老王。老王再客气,也付给他应得的报酬。作者的善良还体现在真正关心老王的生活,三轮改成平板,拉人改成拉货了,作者关切地询问他是否能维持生活。事情过了这么多年,作者敢于自我剖析,自我批判,这正是一位善良的人真性情的体现。

杨绛先生1978年翻译的《堂吉诃德》出版了,正好西班牙国王访问中国,邓小平把它作为礼物送给了西班牙国王。96岁时她写成了《走到人生边上》。她自己本身有很高的成就,但善良的她甘心做丈夫的陪衬,没有她的理解和支持,钱钟书不会有《围城》。“婚姻是围城,城里的人想走出来,城外的人想走进去。”这是钱钟书的经典语录,可钱钟书这样评价杨绛:我见到她之前,从未想到要结婚; 我娶了她几十年,从未后悔娶她;也未想过要娶别的女人。我想正是作者的温柔善良深深打动了钱钟书。一位难得的智者竟不想走出围城,甘心困在其中,想必是乐在其中吧。

 作者的女儿一定是耳濡目染了母亲的善良,竟也关心老王,有时大人想做却不好意思做的事,孩子会很大方地去做了,况且送一瓶鱼肝油也一定是善良的母亲同意后的。家长是孩子最好的老师,所以长大后的钱瑗也十分善良。

钱瑗为了当好两个孩子的后妈,终身未育;作为大学教授,她以一颗善良的心对待每一位学生;当她知道自己已经病入膏肓时,竟为了安慰家人故意每天笑呵呵;同学们来看望她时,她也用不在乎的语气说医生给她身上到处打洞;即将走到生命尽头她还想着给云南同学的老伴买药——

“世间好物不坚牢,彩云易散琉璃脆”。丈夫、女儿相继去世后,作者杨绛的第一件事情就是将钱钟书的作品整理出来,还把他密密麻麻的读书笔记发表,之后又将他们二人全部稿费和版税捐赠母校清华大学设立“好读书”奖学金。随后她又着手《钱钟书手稿集》(四十多卷)、《〈宋诗纪事〉补正》(十二册)、《围城》英文版和汉英对照本的出版,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先生的晚年时光从未停歇,女儿钱瑗没完成的《我们仨》也如百合花般散发着清芬呈现在我们现前。我想先生正在用她独特善良的手段来帮助现代社会千千万万个“老王”!

钱钟书婶婶对杨绛评价说:“上得厅堂,下得厨房;入水能游,出水能跳。”试问一位怎样智慧善良的人才能得此评价呢?她住在传说中的“南沙沟”,离钓鱼台国宾馆很近,大门口有人站岗,里面都是重量级人物,有很多旧式的小楼,中间只有一户人家没有封阳台,杨绛拒绝封起阳台:“为了坐在屋里能够看到一片蓝天。”从1977年春,她的家就没有变过,全是旧家具,家电几乎没有。有的就是书,就是满脑子的智慧。

今年先生已经101岁高龄了,多少年了,不知有多少人托关系,找门路,想要改编《围城》,可没想到老人立下遗嘱:要先生身后百年才能改编。艺术就是艺术,经典就是经典,无论找什么样的名星来演都无法取代人们心中的《围城》。

 我鄙视那些自诩读懂了《老王》的人,说什么败笔,说什么对老王做得不够,我看就是一种炒作!还有一些人写些什么《围城》续集,借别人的名声吸引大家的注意力,省省功夫吧,把时间用在读先生的作品上,你一定会愧怍的,你一定会被先生的善良所折服!

我虽然没有见过先生,但通过读《老王》,我仿佛已经先生成为了无话不谈的朋友,窗外蓝天如碧,树木青葱,我与先生促膝而谈,先生对我说:“要做一个善良的人。”无论她的年龄,还是她的人品,亦或是她的思想都让我仰视。

通过学习《老王》我们理解了这样一位伟大的女性,《老王》是善良最好的阐释。我想,在教学中将这种思想潜移默化地传授给我的学生,让他们从小就树立想做一个善良人的愿望,让他们得到充分的情感教育,从而升华自己的情感,净化自己的心灵,得到真正的心灵滋养。  

参考文献:

[1]杨绛.我们仨[M].中国盲文出版社,2013.05.01

[2]杨绛.走在人生边上[M].商务印书馆,2007.08(第1版)

[3]苏霍姆林斯基.苏霍姆林斯基[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01.01(第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