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花三月下渝州
2012年3月14日到18日,我校一行22人前往重庆六十五中学进行学习交流,在参观校园和听课学习之余,我们也观景揽胜,游览了重庆的一些颇具文化特色的旅游胜地。
重庆坐落于长江和嘉陵江的交汇处,是一座举世闻名的山城。山是重庆的傲骨,造就了重庆人的大气与豪放;水是重庆的柔情,给予了重庆人灵动与聪慧。这山和水,共同铸就了重庆城市的灵魂。依山而建的街衢回环徐旋,拾阶而上,山水相连,水天相映,山即是城,城即是山,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清末文人张之洞赞道:“名城危踞层岩上,鹰瞵鹗视雄三巴。”悠久的历史,众多的人文景观和风光名胜,以及独特的山城风貌,既丰富了山城这座文化名城的内涵,也给重庆的旅游发展添色生辉。
一、瑰丽夜景映山城,和煦江风醉人心
俗话说:“不览夜景,未到重庆”。 15日晚,我们乘坐“朝天宫”号巨型游轮从朝天门码头起锚,开始了长江和嘉陵江上的重庆夜景游览。游前查阅资料得知,山城夜景之所以独特,其一得益于起伏的山势和依山而建的楼房,每当夜幕降临,华灯初上,万家灯火相互辉映,犹如满天星汉,瑰丽之极;其二得益于其两江汇流,双桥相邻,江中百舸争流,流光溢彩,桥上万紫千红,动如游龙。每到初夜时分,以繁华区的灯饰群为主题,以干道和桥梁的灯饰为纽带,万家灯火为背景,构成一幅高低井然、错落有致、远近交相辉映的灯的海洋。今日得见,果然名不虚传。船上游人如织,摩肩接踵,或凭栏远眺,或三五笑谈,江两岸高楼林立,灯火辉煌,江面上时有游轮与我们相向驶过,两船游客隔水相望,数声问候,频频挥手,似乎在江上搭建起无数心灵沟通的桥梁,让人顿生“同是渝州观景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亲切感。各色灯光装点的跨江大桥在夜幕映衬下更显其雄奇瑰丽。一路上听着夏校长的精彩介绍,“谈笑间,江山尽收眼底”。金碧辉煌的重庆洪崖洞民俗风貌区、双剑般直插云霄的重庆现代地标性建筑——人称“重庆双塔”的喜来登大酒店、风格独特的重庆三峡博物馆等一一映入眼帘,让人心驰神往。而其他同游的各位领导、老师更是谈笑风生,其乐融融,让我们深切感受到“他乡携故知”的温暖,大有“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他乡作故乡”之感。高空飞机呼啸,低空缆车滑行,陆路汽车飞驰,江面游轮飘荡,重庆夜景,让我们感受到的是一幅海陆空全景式呈现的动人画面。
二、歌乐山中怀先烈,渣滓洞里忆峥嵘
16日下午,我们又踏上了盼望已久的红色之旅——参观歌乐山渣滓洞。渣滓洞位于重庆市歌乐山山麓,原为人工采掘的小煤窑,因渣多煤少而得名。1939年,军统特务霸占煤窑及矿工住房,改设为监狱。从N年前的电影《烈火中永生》和长篇小说《红岩》中,我们认识了 “渣滓洞”,了解了《挺进报》,熟知了“江姐”、“小萝卜头”等革命英烈,记住了那些惨不忍睹的酷刑刑具和那些阴暗潮湿、终日不见阳光的牢房,更在心中铭刻了先烈无私奉献、坚韧执着以及忠于革命的“红岩精神”。今日初上歌乐山,但见竹树环合,层林叠翠,空山鸟语,曲径通幽,如果不是路边随处可见的当年敌人设立的瞭望哨的提醒,我们很难想象这里曾隐藏着一所人间地狱。渣滓洞监狱三面靠山,前临深沟,分内外两院,外院是监狱办公室和刑讯室,内院一排男牢十六间,女牢两间。刑讯室里各种惨绝人寰的酷刑刑具,似乎还透出殷红的斑斑血迹;阴暗狭窄的牢房中露着败絮的被褥,似乎还在向我们诉说着当年艰苦的狱中生活;逼仄陡峭的木质楼梯,每个牢房门口张贴的“犯人”名单都在提醒我们永远不要忘记那段惨痛的历史,不要忘记那些“沥尽肝胆为中华”、“愿以我血献后土,换得神州永太平”的英雄先烈。正是他们,在那风雨如磐的斗争岁月里,用鲜血和生命铸就了“红岩精神”。这其中就有我们熟知的革命烈士——江姐江竹筠。她1948年6月14日在四川万县被捕,被关押在重庆渣滓洞监狱,受尽酷刑仍坚不吐实,1949年11月14日,被敌人杀害并毁尸灭迹。同志们习惯称之为江姐,以表敬爱之情。其实在渣滓洞、白公馆的铁窗黑牢里,像江竹筠这样的革命志士有很多。他们吃的是霉米饭,睡的是“一脚平宽”的潮湿牢房,经受着种种非人的折磨和惨绝人寰的毒刑。但严刑拷打磨折不了意志,潮湿阴冷熄灭不了热情,英烈照片墙上,一张张英气勃发的脸上写满了坚贞不屈;牢房墙壁上,悬挂着的是他们的铮铮誓言。“你们可以打断我的手,杀我的头,要组织是没有的。” “毒刑拷打,那是太小的考验。竹签子是竹子做的,共产党员的意志是钢铁铸成的!”他们在解放的曙光中倒下了,但是这些激昂的声音似乎还回荡在我们的耳畔。是什么让他们在身体与精神受到严重折磨时还能屹立不倒?是什么让他们宁愿舍弃宝贵的生命也在所不惜?答案只有一个——对共产主义的信仰,只有这种信仰才能让一个人、一个民族爆发惊人的能量,只有真正的共产党人才有“取义成仁今日事,人间遍种自由花”的豪迈气概。
新时期,我们作为一名中华儿女,理想信念不能淡薄,要常思幸福生活源泉,牢记革命先烈遗志,以天下苍生为己任,将红岩精神传承下去。同时作为一名教师,我们更要让学生懂得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让坚定的理想和信念成为我们的指路明灯!
三、宝顶山石刻精美,大佛湾教益深刻
3月17日,我们参观了大足石刻,它是重庆唯一一处世界文化遗产,以宝顶山和北山摩崖石刻最为著名,是中国晚期石窟造像艺术的典范。它规模之宏大,艺术之精湛,可与敦煌莫高窟、云冈石窟、龙门石窟齐名。其缔造者赵智凤以70年的时间组织工匠依山雕刻,工程之浩大繁复,工具之简单粗糙,条件之艰苦卓绝,经费之捉襟见肘,我们可想而知。在宝顶山大佛湾内多处刻有赵智凤的誓言:“假使热铁轮于我顶上旋,终不以此苦退失菩提心。”可见其艰苦卓越之志,他穷其毕生,弘扬佛法,此种诚心和毅力让我等后辈肃然起敬,一个人集毕生精力做好一件事,不论寒暑,坚持不懈,这真不是每一个人都能做到的,单凭这一点,赵智凤就应该为后人永久纪念。这也让我想起了我们学校一贯坚持的教育理念“板凳要坐十年冷,教育要看十年后”,只有耐住现在的寂寞,方可hold住未来的成功!大足石刻不仅雕刻精美,而且教义丰富,有很多东西和我们今天要弘扬的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一脉相承的,比如孝道,比如坚守内心的信念等等,让我们受益匪浅。其中“父母恩重经变相”就是歌颂父母含辛茹苦养育子女的典范之作。工匠师以他们在生活中体验和观察到的父母养育子女的艰辛过程为主题,极为生动地刻画了十组生动逼真的画面,把家庭生活的丰富内容和各种情感表现得淋漓尽致,生动再现了人间世俗生活,也让我们再次感受到难以报其万一的父母恩。华严三圣像中间为毗卢舍那佛,左右为文殊、普贤两位菩萨,三尊像合称为华严三圣像。华严三圣像高7米、肩宽2.9米、胸厚1.4米,头顶崖檐,脚踏莲台,袈裟皱褶如刀斧劈出,舒展自如。高大的圣像体朝前倾,气势庄严。三像沉静安详,大气磅礴。尤其令人惊异的是,文殊菩萨手中所托的宝塔,足有一米八高,重约千斤,历千年不坠,令人惊奇。它是如何做到屹立不倒的呢?这是由于艺术大师们利用菩萨袈裟,把一幅大衣襟搭在右臂的手腕上斜着下垂,与膝部相接,使塔的重力经袈裟落传到脚下的基座上,而不是全凭悬空的手掌承受的缘故。如此巧妙地处理,无疑是古代大师成功地把建筑力学运用于艺术创作中的典范。
四、山美人亦美,水长情更长
每一个看过鲁迅小说《社戏》的人都知道,文中的迅哥儿在结尾发出这样的感叹:“一直到现在,我再也没有看过那夜似的好戏,没有吃过那夜似的好豆了。”其实《社戏》中的戏好豆好皆源于人好,源于平桥村村民的淳朴热情。我也想说,重庆之行,山美水美皆源于人性之美。
首先,这种人性之美体现在我校领导的先进超前的教育理念。从一开始建校,学校领导就多次组织教师南下北上,东奔西走,开阔视野,增长见识,领导与各位老师同吃同住,真正做到了“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有这样一句名言:“能否与世界范围内的教育智慧相遇,决定着教师事业的高度。”正是因为我校领导的先进教育理念,所以我们在建校之初就拥有了其他学校一开始所无法拥有的高度和眼界。其次,这种人性之美还体现在重庆六十五中学的程校长及其他领导、老师对我们无微不至的关照和热情的招待。幽默诙谐的言谈,麻辣鲜香的火锅,中肯坦诚的评课,拉近了彼此间心与心的距离。另外,这种人性之美还体现在我们四十四中教师的身上。一些平时少有机会接触的老师,今日车上促膝长谈,才发现我们学校真是卧虎藏龙,人才济济。很多老师既上得讲堂,又入得厨房;既教艺精湛,还精通美容。提起当年勇,个个皆好汉;聊说今日事,群星映教坛。困难处互帮互助,快乐时同分同享。有朋如此,不亦乐乎?
重庆夜景,让我们体悟美丽;渣滓洞红色之旅,让我们牢记信仰;大足石刻,让我们怀揣感恩。就让我们带着这颗感恩的心,带着坚定的信仰,继续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踏实前行。最后,祝愿我们的学校越办越好,祝愿每位老师都能认真工作,快乐生活,生活事业双丰收。